APP下载

官不修衙:明清官场潜规则

2016-02-11郭建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5期
关键词:衙门县官仕途

郭建

中国古代的“楼堂馆所”,以官衙为代表。而在明清两代,中国的官衙大多破败不堪,“官不修衙”成为当时的风气。这是为何?

如果回到两三百年前,去实地考察一个州县衙门会发现,这一建筑群的坐落、布局、结构、装修等等细节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予以规定,但是却约定俗成,各地的州县衙门都基本一致。

据刘敦桢《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分析,明清时除了京城外,各地城市的理想规划格局是: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封闭城墙圈内,有着东西南北的方格街道网。一个城市的最高级别的衙门总是位于东北方向的城区内。这是因为中国历来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地方城市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门设在东北方位。

不过,不要认为尊贵的衙门其建筑肯定是巍峨堂皇、宏伟壮观,实际上只有新建造的衙门才是这般体面。过上个十几年、几十年,衙门建筑就会褪去它的光彩,变得灰暗邋遢。

那是因为,在新建衙门的时候可以征收专门的赋税,有一笔专门的经费。而以后维修费用却是没有着落的,要维修就必须向上级打报告,请求从每年的正常賦税中拨出专款,不过这样做潜在的危险是给上级留下一个“靡费”的印象,进而影响政绩的考核。

当然也可以征收特别的税捐,而这样做的结果会与当地绅士、财主为敌。这些绅士、财主热衷的是在本地修建文昌庙、魁星楼,以保佑本地的文运,让自己的子弟进入官僚阶层。修建衙门,对于绅士、财主却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得罪绅士、财主,最终也会影响州县官的仕途。

还有一个解决维修费用的办法,就是州县官从自己那些不入正式账目的“陋规”收入中拿出若干来充作维修经费。不过明明可以塞进自己腰包的钱财却用来办公事,这是多么让人肉痛的事。况且州县官职务只是官员们仕途上的一级台阶,把台阶擦得太亮又有何必要?如明朝《新官轨范》一书提醒新到任官员:“衙门不可过于修饰,但取门户牢固、墙壁坚完。”

由于种种因素,明清以来的官场一直流行“官不修衙”的谚语,甚至认为凡热心维修衙门的官员会钉在这个职位上升不了官。所以只要衙门建筑不是太碍观瞻或有倒塌之虞,州县官绝对不会去维修,衙门建筑也就经常是破败模样。

这样一来,衙门的寿命并不长。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代州县衙门,远远少于文庙、文昌阁之类的建筑,以至于现在只能依靠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及各类史料,来复原当时州县衙门建筑的基本布局和模样。

猜你喜欢

衙门县官仕途
我读封面
常态化督查 亮剑“衙门”作风
西安:“衙门”里跑出“店小二”
及时雨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演状元
更正与致歉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
六条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