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策略探析
2016-02-11苏运生
苏运生
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策略探析
苏运生
摘要:教育大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速。在这种大背景下,多校区高校应该注重构建全校的同质化国际元素;明确各校区目标与定位,制定学校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探索矩阵管理,建立多校区高校联盟;挖掘各校区潜力,注重提升办学特色;重视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的黏合作用,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跨越式发展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内外教育交流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与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与配置力度进一步增强,教育大生态环境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自1992年以来,我国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60多个部委所属的900多所高校参与了管理体制改革与合并重组,有一大批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多校区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办学规模偏小,学科专业重复,专业布局不尽合理,有限额教育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等弊端。但是,多校区高校不同校区之间多元文化冲击融合与资源利益调整分配等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面临诸如校区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协同等诸多新问题。
一、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提速的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确立国际观念和思维并将其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构成要素,通过课程改革、人员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国际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随着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国高校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主动还是被动,都无法回避高等教育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我国高校“对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跨越式发展机遇没有高度重视,缺乏竞争和机遇意识”。而欧美国家却一直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自1946年推出“富布莱特计划”以来,不断加大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合作力度与交流规模。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业局负责学术项目的助理局长罗曼诺斯基说,奥巴马总统和克林顿国务卿都明确表示,教育交流是美国国际事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他们已经努力了,相信未来的“富布莱特计划”会持续得以加强。欧洲于1999年推出了旨在提升欧洲大学的竞争力的“博洛尼亚进程”,其目标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确定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共同框架等。此外,欧洲各共同体于1987年出台的“伊拉斯谟计划”也在学生交换、教育训练及青年体育领域等的国际化交流不断拓展。目前,高校的多校区分布主要有四种类型,跨省异地办学、省内异地办学、同城多校区办学和跨境多校区办学。
高校跨省异地办学分为:一是省外高水平大学来本省进行高层次办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在深圳开办研究生院;二是省外高校来本省开办本科层次及以上教育,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办分校,遵义医学院在珠海办学等;三是省外高水平大学来本省开办二级学院,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在珠海开办分校等。高校跨省异地办学,分校区多为沿海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城市。高校看重的是分校区所在地的区位地理优势与拓展办学规模的发展目标,但由于校区相隔较远,不同省份的教育政策及资金投入有差异等因素影响,存在国际化办学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省内高校异地办学,如山东大学在威海办学,中山大学在珠海办学,暨南大学在深圳办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对于促进分校区所在城市的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分校区定位不明确,科研、教学、管理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如珠海市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教育理念,先后引进了一批高校到珠海办学,建设大学园区,近年来,珠海市的高等教育理念在不断调整。同城多校区办学,如广州十多所高校在番禺开设分校,组建广州大学城。同城异地办学降低了跨区域办学的成本,可以利用本市的各种政策与资源,但是各大学分校区之间相对缺乏横向交流,在打破高校壁垒,整合各校资源,形成大学城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化发展的品牌等方面有待探索。
跨境多校区办学。中国高校积极拓展海外办学,海外校区或分校或已在海外落地或积极筹划,如同济大学在意大利建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厦门大学兴办马来西亚校区,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创办分校等。此外,境外高校在境内办分校和校区的也不胜枚举,如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利物浦大学以及诺丁汉大学等来中国开办分校,澳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设校区等。跨境多校区办学本身就是国际化办学的必然产物,其国际化程度更高,但面临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等之间的摩擦,学校能否充分整合与调动学校相关资源,充分挖掘国际化办学内涵与实效也面临巨大考验。
二、影响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几个因素
与单校区高校相比,多校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面临整合单校区资源问题,同时还存在解决不同校区之间在多校区管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等问题。学校基于国际化办学目标对各校区不同的办学背景、传统、文化、制度、学科和功能定位进行全面比较和衡量,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决策过程。影响多校区国际化办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资源分配因素
多校区高校面临办学资源多校区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学术力量、教师科研、国际化课程差异、实验设备、信息技术、管理资源等,要促进各校区之间基于国际化办学的学科整合、专业整合、教师整合、资源整合和制度整合。
(二)办学空间因素
多校区大学的办学跨度和难度增大。多校区高校办学空间距离比较远,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很难保证同一水平。这在跨境、跨省多校区高校中影响尤为明显。
(三)校园文化因素
不同校区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校区历史等的差异,会形成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精神。不同校区间校园精神、校园风气、校园形象等的差异会对多校区高校统一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一定影响。
(四)定位与协同因素
高校系统是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功能耦合系统,学校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考量各校区的办学资源与功能定位,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主与从的关系,建构国际化办学的协同机制与资源整合机制,形成整体优势。
三、多校区大学国际化办学策略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多校区高校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整合各校区学科学术资源优势,提升实力,突出重点和特色,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层次和水平。
(一)构建多校区大学的同质化国际元素
文化是多校区形成整体优势的基础和黏合剂,要建立各校区之间的文化协同效应,对外形成本校整体上独特的形象定位与品牌效应,打造国际形象与文化品牌。
多校区大学要注重整合各校区原有的文化基础,在各校区形成价值共振,传递共同的价值理念。多校区大学文化建构过程中要进行沟通、筛选与融合,选择、吸收各校区的优质文化成分,凝练有利于多校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文化特质与大学精神,并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中使之规划化、制度化、合理化,进而成为基于学校统一文化品牌下的各校区有共同特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特别是省外高校异地办学,更需要深入研究本校文化精神与分校区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在分校区传承本校的文化内质,培育学校文化品牌,灌注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中的价值观念、培养理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哈尔滨、威海和深圳有三个校区,学校提出一校三区坚持同一规格、同一标准、同一要求,从而实现同一质量、同一品牌,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全局观念,要求一校三区都要坚守“哈工大规格”,广大师生都成为“哈工大规格”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让“哈工大规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校三区共同的文化基因,这对于多校区高校品牌战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明确目标与定位,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
美国学者彼特森认为,战略规划有助于组织发展方向明确化,有助于组织内部交流与沟通。多校区大学校区分散,结合各校区现状,制定与校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多校区高校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条为主(学校各项职能延伸)、以块为主(以校区为主)、条块结合(前两者皆有)。学校应结合多校区办学特点,确定各校区的定位,并根据布局定位培养各校区的国际化办学的核心竞争点,推动各校区在学校总目标下,充分挖掘校区的软资源和硬资源,提升竞争优势和办学水平。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多校区高校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充分激发各校区国际化办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推动国际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编排满足国际教育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使各校区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国际化办学项目,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服务方面的平台,全面提升学校面向国际办学的开放度;引导国际化元素在各校区间互补匹配,形成高级有序的国际化办学整体结构,促使各校区集成后的学校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探索矩阵管理,建立多校区高校联盟
多校区高校国际化办学一方面要纵向加强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在同区域内加强横向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多校区、多校之间的融合性“抱团”发展。
作为培养人的高校,其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且许多工作是互相联系的,需要纵向和横向的合作与协调。多校区高校管理部门要拓宽办学视野和领域,组建多校区高校联盟,从综合和宏观层面来考量各高校、各校区的所有国际化办学要素,整合同一区域内各学校资源,成立集成管理中心,将各高校中所有利于国际化办学的好的方面、精华部分组合在一起,提高各校国际化办学要素的交融度,增强教育元素的有序互动性,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打造区域品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人才。高校联盟内各高校要提高各校区之间在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和获取与利用国际信息资源能力的同步提升与资源共享,加强基于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合作,共同加深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此外,按照学科、专业领域建立信息网络,实施各校区之间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与援助,例如建立全球教室、电子图书馆等。2014年12月30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成立,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先行一步。该联盟旨在突破机制障碍,改变当前创新力量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的现状,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创新为纽带,探索建立有广东特色的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新模式,对于多校区高校的矩阵管理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四)挖掘各校区潜力,注重提升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在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本校特有或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育人环境等多个方面。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很多一流多校区大学的不同校区学科各有特色,如伦敦大学由18个自治学院和10个研究机构组成。每个校区各有特色,且优势学科不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享有国际声誉,伦敦大学学院的法律、经济、医学等学科为全英顶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拥有10个校区,不同校区的优势学科也是各不相同。
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办成强势学科。要采取有效措施,兼顾综合和特色,以综合促进特色的形成。各校区应在遵循学科生长规律基础上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能力,培育特色的学科生长点与校区的拳头学科。
(五)重视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的黏合作用
在高校运作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矛盾的综合体。行政权力的价值定位是保障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保证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得以落实。而学术权力追求的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学术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多校区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要合理使用具有官方权力性的影响力,又要有意识地使用非权力性的民间影响力,整合各校区的国际化资源和元素,营造有利于多校区国际化办学的氛围,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植入非正式群体的运作机制中。
非正式群体是行为科学家对应企业的正式组织提出来的,是为了有效达到企业的目标,按照企业的组织图、经营方针、规章制度等所构成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定组织体系。在高校中,各校区、各院系和研究机构都有不同的国际化办学意愿,均有基于工作上的联系,学科上的发展、学术上的交流基础上的国际化交流的组织和资源,需要重视这些非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作用,帮助学校做好多元、多校区、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化办学,使多校区办学的效益最大化,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全球化浪潮,必将打破原有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的旧有分配秩序,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格局将被重新洗牌和重新组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全球化,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高校带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特别是对于多校区高校的规模性发展与国际化战略实施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多校区高校把握好这个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发展机遇,完全可以实现各校区同步进步与学校整体的国际化办学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刘云.论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2]郭晓旻.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策略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张安富.合并高校的融合与多校区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高校多校区视角”(GDJY-2014-C-b02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1-0070-03
作者简介:苏运生,暨南大学宣传部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 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