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本遵循与发展
2016-02-11许察金
许察金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2)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本遵循与发展
许察金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本遵循,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体党员干部继承我党学哲学、用哲学优良传统树立了光辉典范。
发展理念;发展哲学;基本遵循;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又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或者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刻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经验教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句话,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本遵循,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贡献。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本遵循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并且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五大发展理念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基本遵循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一)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了两大矛盾运动相互适应,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哲学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这两大矛盾运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在这两大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经济基础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必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相适合适应。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水平相适合适应时,社会发展进步则顺利推进,反之则出现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必须相适合适应的矛盾运动规律,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当代中国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不能例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相互适合适应的。我们党成立95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证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选择的道路和实施的战略是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指出的:“历史选择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三个“永不动摇”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两大矛盾运动之间的相互适合适应。
(二)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并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内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物质到人的主观意识,都处于联系与发展变化之中。所谓发展,简单说就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过程,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而这种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内部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而只能发现和利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规律又叫做客观规律。在规律面前,我们只能遵从和运用,而不能违背,违背规律办事就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方面,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上,是有着十分深刻教训的。比如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冒进蛮干,计划经济时期一大二公“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唯GDP造成发展失衡等等,就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所造成的。
首先,从遵循我们党执政的规律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不偏移。另一方面,就是必须科学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集中体现。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当前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下,我们党从问题导向出发,科学判断了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认清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次,从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一个涉及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社会主义的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来看,一方面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了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惠及十三亿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另一方面,在“怎样实现发展”问题上,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转变发展方式就是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重点方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结构中供需失衡矛盾。
最后,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自我发展进步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地球上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就会存在发展问题。因此,发展问题既是人类社会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主题。但是,对于发展问题,人类社会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是清晰而正确的,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碎片到系统、局部到全面、非科学到科学的漫长转变过程。而且,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与不同的人,对于发展问题的看法,也相差很大甚至完全对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党的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应用,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统一。
(三)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为了人民的哲学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意义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曾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的哲学原理,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包括了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党的群众路线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一句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共享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轴心。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制胜法宝。我们党从创立那时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
(一)在实践上,五大发展理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67年,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实践活动,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也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安全变化升级。在发展实践中,国民经济发展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实践的领域,不再是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延伸到行政体制改革、社会建设、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展实践的对象范围,也由最初的国内发展、改革开放,逐步拓展到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实践的方式手段,由起初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由过去的片面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们发展实践面临着国内外发展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从有利的方面看,我们今天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也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从不利的方面看,我们今天面临的发展问题更为艰巨而复杂,既有国际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又有国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既有过去历史沉淀的老问题,又有今天产生的新矛盾;既有制度体制的问题,又有非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也印证了当年邓小平所预言的,“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问题,并不会比现在少”的话的真理性。
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所以发展不足依然是中国今天最大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实现发展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集中回答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而且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又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具体说来,创新发展解决的就是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开放发展解决的就是内外联动脱节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缺失问题。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产生于今天中国发展着的实践,同时指导着未来我国新的发展实践。
(二)在认识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深度
发展实践是由发展理论来引领和开创的。理论又必须与实践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又是盲目的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实践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人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并不断在发展实践中深化三大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可以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下,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依存、全面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能,协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绿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开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更加注重未来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均衡性。
由此可见,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认识,经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实现发展”的演进过程,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地体现了党对中国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三)在贡献上,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哲学,又是发展哲学。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它是革命哲学,之后则更多的是发展哲学。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由一国试验到多国效仿的过程,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发展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哲学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五大发展理念毫无疑问地又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1.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质
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从两方面深刻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理论特质:一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所处国际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科学判断,总结出了三个基本“没有变”与经济新常态中的“变”。其中三个基本“没有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党中央在分析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变因素前提下,针对“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变化,提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五大发展理念加以应对。二是五大发展理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认真分析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深化了发展规律的认识。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提供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路径,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2.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的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正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阶段新特征的准确把握;三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思考;四是集中体现和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价值取向。
3.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时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没有生命力了”等不正确的说法。其实,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来170多年的无数事实证明,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收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例,一方面,作为革命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作为发展哲学,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一系列嬗变,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为例,最初的认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随后发展中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我们提出“又快又好发展”,这是经济增长加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后来我们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失衡,又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现在我们又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丢掉了最要紧的要素“人”,所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科学的综合发展观。如此层层推进,不断完善,永不停步,以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引领新的发展实践,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和延续。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并充实自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丢不得,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者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在同各种各样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它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然地推动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斯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k].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奇葆.新发展理念蕴含理论特质和品格[N].人民日报,2016-8-17(6).
[4]郑国玺.主旋律问题哲学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5]郭伟坚.“三基本”简明教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江兴荣.五大发展理念确立“十三五”发展基调[J].太湖论丛,2016(1).
[7]范前锋.从“八大”到“十八大”以来党的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缕析[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责编:李园)
D61
A
1008-8431(2016)06-0038-05
2016-04-20
许察金(1958-),男,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哲学教授,四川省宜宾学院兼职教授,四川省宜宾市哲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