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016-02-11耿百峰
耿百峰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耿百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正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必须深刻理解“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大大深化了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说明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
国情是一个国家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我国的国情包括许多方面,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有个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经历了仅仅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又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对这样特殊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一直进行着艰辛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前,党对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曾经有过比较正确的认识,曾经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是也走了不少的弯路。
进入1956年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毛泽东形成了“以苏为戒”的思想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看法。据薄一波回顾,在“得知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消息后,我党中央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作了讨论外,汇报中同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相关联的事也多了起来,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更加明确了。”[1]1956年4月至5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2]这些思想认识为八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中国“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可惜的是八大的这些正确思想,并没有被坚持下来。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的正确路线自然也就被中断了,并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巨大失误。由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不长,经验还很不足,这使得我们党还难以完全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特别是由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过分地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严重违背了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们国家的发展遭受了巨大挫折。
到1958年底,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上述错误有所察觉,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是错误的。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提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4]遗憾的是,这些正确认识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发展。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从而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错误。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1979 年,邓小平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5]1980年,邓小平强调,“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6]这些思想认识,对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7]1982 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8]由上述不难看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二大报告,都还仅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论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9]这段论述不仅指出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经济方面的特征和措施作出明确说明,但是也还没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还没有上升到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0]这个论述,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紧接着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1]报告还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2]党的十三大报告还全面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之所以能够上升到全局的高度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想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阐述,表明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实现了飞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不仅重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3]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指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1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15]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再次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6]2007年,党的十七大分析和概括了我国发展新呈现出的八个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个没有变”的论断,强调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指出“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17]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8]并且在十七大“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论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9]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发展现阶段国情状况的新认识和新判断。从“两个没有变”发展到“三个没有变”,说明我们党在观察研究国情时,已经站在全球的视野,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更加客观、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基本内涵
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就是既要对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性判断,也要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和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
(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即,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显然,这两层含义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基本国情进行了界定。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界定。也就是说,就社会性质来讲,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已经具有了社会主义的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绝对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来谈论初级阶段,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如果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就会搞错我国的社会性质。主张“补资本主义的课”,走资本主义道路或所谓“新民主主义道路”的观点,是历史的倒退,是错误的。以为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典型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程度的界定,或者说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和判断。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而不是什么其他“级别”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实际上是不够格、不完善的阶段。我们要克服各种急躁冒进、企图超越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而是应该脚踏实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典型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0]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还不健全,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但是“不够格”不是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而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上,不能只讲性质和方向,忽视程度和水平。也不能只讲程度和水平,忘记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两层含义,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又指明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基本特征,既抓住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本质属性,又抓住了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可以说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本质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上,无论是只讲性质和方向,还是只讲程度和水平,都是错误的。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还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这个很长的时期是至少100年的时间,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这100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阶段,则要由那个时候的历史作出说明,现在还无法妄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的落后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奠定我们的物质基础。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奋斗过程。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强调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2]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 “三个没有变”科学论断的基本内涵
正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必须正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
第一个没有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本质特征不仅当前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将来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对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再一次做出正确判断和总体性把握。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23]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发展成就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状况。
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样搞建设、谋发展才能不脱离中国的国情实际,也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的根本走向。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都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一切从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就是同时从这两个方面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能各执一端,有所偏废,忘记了社会主义,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忘记了初级阶段,就会丢掉中国特色,只有完整地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个没有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是我们党对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情的又一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
当前,总有人提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的不同表述,对此必须积极地反驳和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是指一般的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具有特定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我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减贫任务依然繁重,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脱贫,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只要我们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社会生产就仍然是落后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包含着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人民”这个概念,具有整体性,人民的“需要”,则具有动态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全面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要由过去的重视产品数量和价格,发展到现在既重视数量和价格,也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行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当前生态环境资源的状况、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到人民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只要社会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没有解决。
第三个没有变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这是对我国国情状况的又一个重要判断和正确把握,为发展阶段论和主要矛盾论提供了国际参照。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但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于是国内就有人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国际上则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发达国家论”等论调,这对中国的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作出积极回应。坚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就是一种有力的回应。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一路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我国仍将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就是不发达的国家。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需要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等的综合性指标。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博弈更趋复杂。虽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我国人均 GDP排名在世界上仍很靠后,我国还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据优势地位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将会长期保持。但是坚持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并不是要否认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而是要告诫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党的十八大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科学论断,是非常明智的,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为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供了三个不同的角度。第一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从历史方位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个没有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从生产与需要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三个没有变,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科学论断,则主要从我国在国际上所处地位的横向比较来揭示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虽然各有不同的基本内涵,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紧密相连,既蕴含着量变的内容,又指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质的规定性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既立足于中国的国内实际,又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可以说,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使我们对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科学。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提出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不仅大大深化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而且为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排除“左”右错误思潮的干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继续坚持正确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
(一)深化了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高度重视国情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优点和优势,毛泽东曾经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我们党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实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并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首先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曾经急于求成,采取了许多脱离国情实际的错误做法,例如,搞“大跃进”,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损失。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脱离基本国情搞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导致失误。正是因为紧密结合国情实际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国情出发,逐渐探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命题。因为国情认识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与时俱进。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入地认识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始终。自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25]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地深入。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标志着党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实现了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6]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7]同时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一个都没有变,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的新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党重视国情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充分表明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可以这样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每深入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前进一步。
(二)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依据是否正确,决定着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所采取的行动能否取得理想效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28]正是由于我们党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不从本本出发,不从主观愿望出发,才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起点和立足点。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9]我们党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为根本依据,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方针、政策。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们党还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制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也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际为根本依据,否则就会发生失误,遭受挫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常脱离国情实际,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屡屡发生失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纠正了“左”倾错误认识和实践上超越发展阶段的不当做法,完成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拨乱反正,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为根本依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我们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国情实际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就是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严格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也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要有正确的依据,否则,改革就会失败或者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会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所作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0]这“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的依据,有利于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际之间的关系,无疑将大大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三)为排除“左”、“右”错误社会思潮干扰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时常遭到“左”、“右”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但是我们党不断地排除了“左”、“右”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始终保持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与我们党始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思想武器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质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左”倾社会思潮重新抬头。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1997 年,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报告还指出,“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31]这些论述非常透彻地分析和揭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至关重要性。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为我们反“左”防右,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的思想更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主张“全盘西化”,抛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
准确把握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也为我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其他各种矛盾,正确应对国际风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个矛盾是解决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全局。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看到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国内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显然,在当前这样的重要历史阶段,要实现继续发展、深化改革,惟有坚决地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在当前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只有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
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我们就不会妄自尊大,而是客观冷静地看待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会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我们就能够坚定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避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能够正确地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避免误入改旗易帜的邪路。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2.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9册)[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342.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9-15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7][8][9][11][12][15][25][28][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08. 247. 423-424.444. 447. 419. 208.444.419.
[10][13][20][2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9-380. 252. 252.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
[16]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
[1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8][19][21][22][23][26][27][3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2.15.12.15.6.12.15.15.
[2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4.
(责任编辑 马树颜)
耿百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授(邮政编码 250100)
D616
A
1672-6359(2016)03-0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