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经验
——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礼堂调查走访的思考和总结
2016-02-11宋立华雷家军
宋立华 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经验
——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礼堂调查走访的思考和总结
宋立华 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成30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坚持从“精神家园”这一核心目标出发,做到有内涵见实效;坚持以区域文化为根基,重视地方特色;坚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逐步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农村文化礼堂;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2011年开始在杭州的临安市开始试点,2013年开始在浙江全省逐步实施的重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浙江省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农村文化礼堂在多层面上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成效,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各地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匾额、楹联、画像、家训和族谱等资料贡献出来,参与到文化礼堂建设中来。在快速推进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4年下半年,受浙江省委宣传部门的委托,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十几位师生组成几个调研小分队,分赴慈溪、长兴、乐清等地的农村文化礼堂进行调查走访,此后我们又在临安进行了调查。结合集体调研和我们自己的了解,我们感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积累了几点重要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坚持从“精神家园”出发,做到有内涵见实效
浙江省要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求出发,做到有内涵、见实效的文化礼堂。它是以展览展示文明礼仪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满足当前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共同价值观,筑牢农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一)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文化礼堂的建设者、受惠者和参与者,只有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文化礼堂才会获得不竭的力量,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浙江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始终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从规划建设、活动内容、日常管理和评价检查,都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觃口村,有一支默默奉献的农民群众自己的管理团队。在这支团队中,村老龄协会共有7人,年龄从65岁到72岁不等,加上一名村宣传文化员。正是这支老年人团队,以村老龄协会为主导,宣传文化员为谋事,积极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志愿者、资金募集者、财务管理者,以他们对文化的热忱和无私奉献,引领村民共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觃口村文化礼堂远近闻名。浙江宁波洪塘街道的文化礼堂的有序发展同样是因为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洪塘街道文化礼堂一方面会定期举办居民代表座谈会,对征求上来的居民意见进行梳理汇总,采纳有效建议;另一方面会通过方案上网、上墙、上报等方式,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谋划与活动中来。觃口村和洪塘街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根本动力,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二)强化礼仪活动的引导作用
礼仪是人格熏陶的具体化活动,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浙江省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挖掘、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式样,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浙江宁波古林镇蜃蛟村的文化礼堂,在2014年6月25日举行了入学礼、模拟了成人礼,来自蜃蛟小学的100多名8岁儿童,在庄重的传统仪式中,翻开了他们人生的新一页。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农村的文化礼堂,会在相应的时节举办妇女巾帼礼、成人行冠礼、学子启蒙礼、重阳敬老礼等礼仪活动,弘扬了乡风文明,提升了群众素质。礼仪活动具有示范性,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说明,利用农村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将礼仪活动同群众的生活紧密连接起来,使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更接地气,活动形式更具人气,可以发挥礼仪活动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精神价值之间找到了有效的中介。
(三)充分发挥乡镇的桥梁作用
乡镇介于城市与村庄之间,省、市(县)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规划、思路和政策,都要通过乡镇来落实,每个乡镇又会形成各自的特点和措施,乡镇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桥梁作用不言而喻。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乡镇的文化领导和组织功能,发挥乡镇干部熟悉农村文化情况,了解农村文化人才的优势,使每个乡镇都有强有力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领导干部,形成相对完整的建设规划和思路,有效推进以村庄为基础的文化礼堂建设。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就充分发挥“村村有祠堂”的场地资源优势,对祠堂进行改建,同时整合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等资源,使祠堂集聚人气的优势得以发挥,让文化礼堂在运行中保持持续历史的连续性和现实的生命力。如:富阳市大源镇的大同村祠堂文化、蒋家村蒋氏宗祠、史家村史氏宗祠,及时把大源镇下达的要求传达到村,指导村级按照上级标准建设,包括文化展陈的搜集、设计,相关制度、台账资料整理等等,并及时将相关资料送宣传部审核把关,确保文化礼堂硬件这个“形”到位。硬件建设完成后,乡镇的重点就要放到“神”上。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有独特的内容和特色,如蒋家村利用麦家、蒋增福、蒋金乐等一批文化名人发展文脉传承;新关村是孝子蒋元顺故里,提倡孝文化;大同村有全国非遗保护项目古法制纸技艺,发展纸文化等等。从大源镇的蒋家村、大同村以及新关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来看,它们之所以保持了文化礼堂的持续生命力,就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大源镇的桥梁作用。各级乡镇积极搭建平台,把资源、文化及时输送到文化礼堂建设村,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向深度迈进。
二、坚持以区域文化为根基,重视地方特色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建设要求,包括对农村文化礼堂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其布局也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和要求并不是模式,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要求各地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以历史文化为根基,重视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重视挖掘地域特色才能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和顺利运行。
(一)重视“一村一品”的建设
千篇一律的模式无法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向前发展,无法满足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需求。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通过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和突出重点,充分挖掘展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展示了其魅力和特色,防止了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丰富多彩的局面。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努力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注意因地制宜,挖掘利用本村的历史遗产。浙江省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就是根据村内曾有个婴剧站历史,所以确定了以戏曲之乡为主题,并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稠城街道下娄店村,是骆宾王的后裔故里,而且在历史上村里还有参加过远征军的革命先烈,村里为他们建设了革命烈士墓碑,该村把历史文化传统与红色革命文化两者有益结合,将忠勇孝义、开拓进取确定为文化礼堂建设的主题,并将这个主题融入到礼堂建设的每个细节当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松陵村,深入挖掘造船历史,建成船博馆,展示造船工艺和几十种“船模”;城南街道和平村结合村民收藏,建成“旧时光生活馆”,展示旧时村民的生活、劳作用具;城南街道凤凰村提出“和美凤凰”主题,按照“一台两堂四场五廊六馆”的格局完成了建设。
(二)强调地域文化传统
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充分挖掘整理村庄的历史文化,才能让文化礼堂建设有内涵有活力。浙江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很多村庄都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结合村庄的历史文化实际进行建设,组织活动,收到很好的教育宣传的效果。浙江省嘉兴市和平湖市充分利用当地处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杭嘉湖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挖掘整理当地历史传说、先贤故事、革命史迹以及乡风民俗等内容,让本地区和本村庄最独特、最不可复制的资源发挥作用,用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等形式在文化礼堂进行展示。浙江省绍兴市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历史资源,也有悠久的江南水乡的农耕生活文化资源,越城区凤凰村就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建立了“红色藏品馆”;和平村以旧时生活生产用具为题材,开辟了“旧时光生活馆”。正是因为这些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内容,让文化礼堂成为村庄形象的标杆和文化建设的亮点。
(三)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代的中国农村文化,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脉络,又开始快速地向现代文化迈进,这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农村文化礼堂要真正被群众接受,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益结合。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力争让乡村的现代文化获得传统文化的渊源,让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文化的提升,让乡村文化特色萦绕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如浙江省丽水市缙云的剪纸、婺剧、迎罗汉、钢叉舞等等,都有很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他们将这些民间文化融入到特色现代化主题中,并以此来提高文化礼堂建设的历史蕴含。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当地历史文化的有益结合,找到融合点来作为本村主题之一。并且还要结合本地历史上的诸多革命烈士,将村里烈士墓碑的建设,纳入礼堂建设的主题,将主题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这样不但形成本村文化礼堂的独有特色,而且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例如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东乡村就充分利用“浙江省书法村”的金字招牌,在村主干道两边的农户墙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描绘了大量的名人传说、生活习俗、经典语句等,这就是以现代的语言传递着古代的信息,不但能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让村民随时随地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提升了“贤良福地书画东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坚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党和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坚强的领导始终具有根本意义。浙江省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一直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职能的加强,重视建立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践证明,领导者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到位与否,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重视资金保障
充足的资金是农村文化礼堂运行的基本保障,缺乏经费,文化礼堂就没有底气,活动就难以开展。浙江省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始终将资金保障放在基础地位,紧抓不放,落到实处。一是上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文化礼堂;二是将文化礼堂建设一并纳入秀美乡村建设项目,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通过扶贫结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实施村一些资金补助;四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贡献力量,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台州市路桥区政府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在所有的文化礼堂外配套建设文化广场,以满足农民群众室外文化活动需求,从而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杭州市余杭区农村文化礼堂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二)加强人才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人才队伍应该是组织各种活动的策划队伍、宣传讲座的宣讲队伍、编创文艺节目的创作队伍、引领文体活动的文体队伍、保障正常运行的管理队伍以及社会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等各方面的队伍。这些队伍如同人体身上的五脏六肺,不可缺失,然而当前不少农村文化礼堂恰恰正是少了这些关键“器官”。由此可见,农村文化礼堂的队伍建设至关紧要,应该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礼堂的人才建设,才能使得文化礼堂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温州市洞头区北岙街道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加强了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指导员和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并明确其相关职责,同时定期培育文化骨干,为农村文化礼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再例如金华市兰溪市文化局近年来积极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把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做,通过“两个三”不断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选派兰溪市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文化馆、图书馆、婺剧团共6名负责人参加金华市文化局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论坛。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荐兰溪市局文化科科长、兰溪市婺剧团团长入选全市“青苗计划”人才库,参加青苗人才培训。三是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该市文化馆按照中老年、青年、少年三个年龄段招募了声乐、戏曲、舞蹈9支业余文艺团队。北岙街道和兰溪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礼堂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当地积极培养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不然的话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就会有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发生。
(三)严格制度管理
要使文化礼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人管事,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干部的作用,切实加强培养和指导,提高文化阵地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钱办事,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建设和运行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有章理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各项管理制度并积极实施,确保文化礼堂有序长效运行。例如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在文化礼堂建成后,分别确定了2名文化礼堂专管员,分别由一位村文体干部和村民担任。村文体干部主要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另一位村民主要负责环境卫生和各种文体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同时,文化礼堂建成后,各村根据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都制定了全年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开展的计划安排,包括举办党的基本理论、形势政策、思想道德等主题宣讲教育活动,组织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结合节庆开展各种礼仪活动等,把每项活动的时间内容一一公布于众,村民一目了然。据了解,全镇5个文化礼堂自建成以来,已开展道德讲座、政策宣讲、文化礼仪、文化活动等各种活动100多场次,并吸引社会各界参观者5万多人次。再比如义乌市政府实施星级动态管理办法解决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难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去实施:第一,建成之后考评验收评定星级;第二,验收之后整改完善提升星级;第三,日常运行动态管理复核星级。而群众满不满意,则是评定星级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意见,虽然拉长了工期,但是极大地提高了义乌市文化礼堂的建设效果。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成为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层文化工作者,相关职能部门,学术理论机构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经验总结。目前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在持续进行,新的经验还在不断涌现,我们也愿与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各界朋友们一道,继续关注和思考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发展。
[1]葛慧君.打造弘扬核心价值观新阵地——关于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浙江,2014(08):10.
[2]林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思考[J].大众文艺,2014(16):10-11.
[3]葛慧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农民精神家园[J].今日浙江,2013(8):28.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许淑贤)
F320.3
A
1008-8431(2016)01-0058-04
2015-10-18
本文为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13NFYY18)”的成果之一。
宋立华(1989-),女,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雷家军(1963-),男,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