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太原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策探析
2016-02-11武非平
武非平
(太原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十三五”时期太原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策探析
武非平
(太原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十三五”时期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始终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十三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对策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考察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在深刻分析山西和太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太原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太原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回顾
“十二五”以来,太原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强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太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31.09亿元,比2010年的1778.05亿元增长4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023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606美元,比2010年的46144元增长2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38.48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258.85亿元,增长86.9%;第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53.3%提高到2014年的58.5%,提高5.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优先投入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支出逐年加大
“十二五”以来,太原全力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达270.66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9%。
2.坚持就业优先,社会就业不断扩大
“十二五”以来,太原坚持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夯实就业基础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实施创业行动计划,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十二五”前四年,太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9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82万人,安排18.9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效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之内。
3.多措并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太原持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居民增收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68元,较2010年的17258元增加8510元,增长4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7611元增加到2014年的12616元,增加5005元,增长65.8%,两个收入增长均快于经济增长。
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太原以优先发展、促进均衡、聚焦质量、维护教育公平为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14年与2010年相比,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90.0%提高到9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6.6%提高到97.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96.0%提高到96.5%;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由1054人增加到1257人,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义务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到2014年底,全市10县(市、区)已全部通过山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验收,655所学校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验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比例达到87%,比规划的“2015年达到85%”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极大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联盟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14年,全市“联盟校”已达143所。
职业教育方面,太原将职业学校建设纳入百校兴学工程体系,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不断加大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力度、整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启动职业教育园区筹建等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14年,太原已有职业院校31所,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免费全覆盖。
高等教育方面,太原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发展,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推进与海内外大学的交流办学,不断加强与各行业、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模式,促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14年,市属高校在校学生数达20881人,专职教师1262人。
5.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创新驱动初显成效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7.3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3.0%上升为2014年的3.5%。截至2014年末,全市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2家。
通过制定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分类指导、重点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到2014年末,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9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23.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6%上升为为2014年的8.8%。
6.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新成绩
太原不断完善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2014年,省、市、县三级文化设施达标率由2010年的76.0%提高到90.0%。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文艺精品免费或低价送到基层。“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活动已成为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之一,被文化部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在太原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逐步成为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事业较快发展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太原卫生机构数达2662个,比2010年增加135个,增长5.3%;医疗床位数达36022张,比2010年增加8251张,增长29.7%;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由2010年的6.6张增加到8.4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2010年的3.8人增加到4.5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医生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均名列前茅。城市医疗卫生专家的巡回医疗、培训带教和技术帮扶遍布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医疗援助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启动实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疫情预测预警机制,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信息网络直报。在全省率先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网格内单位实现管理全覆盖、服务零缝隙、考核全方位。
8.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着力扩大覆盖面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群“全覆盖”。2014年与2010相比,太原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由91.1%提高到97.6%,新农合参保率由98.6%提高到99.6%。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无缝对接,实现了全民医保。到2014年,太原已连续10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三)推进社会治理与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以来,太原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为着力点,扎实开展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优化交通环境、实施“天网”治安工程、实施“双百”强基工程、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联调工作体系、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持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与创新项目,注重源头治理,用制度创新预防和化解矛盾;注重科技引领,用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注重综合施治,用部门合力推动创新制度落实。通过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二、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事业发展
太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不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地位不巩固,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014年,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太原GDP年均增长较上年递增仅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仅为4.7%。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使得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不牢。
(二)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体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各领域内公共资源配置与发展的不均衡。教育方面,城乡之间、重点学校、窗口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现代化教育设施、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医疗卫生方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和边远地区和厂矿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普遍缺乏。社会保障方面,县市区之间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不统一且差别较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城乡差异明显,文化发展不平衡。
(三)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就业不充分是太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紧迫问题。“十二五”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成为新的难题,就业门槛的上升和就业弹性的下降,加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转向城镇的富余劳动力及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就业压力,就业问题已成为太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巨大压力。
(四)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对失衡
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二五”以来,太原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城乡之间、县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居于靠后位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发达城市水平。
(五)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太原在社会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以及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薄弱、服务社会能力不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地方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尚未完全对接,资源职能分散,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一些薄弱点和空白点,社会治理整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为社会事业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1.建立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
通过对民生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科学分析,按照客观合理、科学安排、超前谋划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基本公共支出项目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切实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到加强公共服务上来;加强对投融资工作的统一规划和决策,减少经营性项目投资,集中力量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和公益项目。
2.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乃民生之本。应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在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增加就业。同时,通过落实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税务减免等优惠支持政策,积极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资源整合,有步骤的理顺公共就业服务和人才服务机构职能,逐步形成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延伸至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全市就业信息联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创业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收入分配和利润分红的监管,制定领导与普通职工合理的收入差距比例,努力使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与企业利润增长相适应;积极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不断扩展城乡保障面和提高保障额度,建立和完善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4.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各级教育协调发展。
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全市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共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若干个办学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的院校;实现专业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生源的共享,以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走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整合创新资源,统筹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努力形成产学研结合、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科技”发展格局和强大合力。
统筹确定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财政科技资金应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将大型企业协同创新的重点放在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上。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中小企业以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为主要形式,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主要载体开展协同创新,着力健全无壁垒、普惠性的政策体系和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促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太原国家高新区品牌效应,采取资源统筹共享、税收合理分配方式,与县(市)区联动建设太原国家高新区专业科技工业园,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中央企业和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以及中科院、国内重点高校等科技人才携带成果入园,建立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以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同业入园、集群发展;以建设全国金融大数据中心为抓手,构建覆盖全省、面向海内外的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建立太原地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加强与国家和省的条件基础平台的互通联动,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
6.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原则,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保障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7.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确保卫生事业发展与太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及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医联体制度为共同规范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组合;建立和促进医疗机构间科学有序的分工合作机制,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公立医院改革应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紧密配合,以保障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需要。
8.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调整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逐步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重点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和城乡的贫困人口倾斜;逐步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市级统筹,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公平;逐步加大社会统筹比例,适度降低个人账户的缴费额,并针对不同收入人群制定差异化的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
9.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建立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便利服务;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为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投融资、税费优惠、补贴支持等方面予以扶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10.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强大推动力,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建设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在教育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充分利用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大幅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在医疗卫生方面,建立以面向公众服务为目标、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的综合卫生信息健康云平台,实现区域卫生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在社会保障方面,搭建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力争实现网上即时核对,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公信力;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力度,将中华优秀文化及太原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服务,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形成科学有序的社会治理体制
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为基本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工作理念,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构建和形成适应形势,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确保省城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制度落实、建立和完善专家库、积极引进和推动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估等方面入手,从源头控制社会风险,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重点做好征地拆迁、村矿(企)矛盾、劳动关系、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等矛盾多发领域的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深入贯彻居委会组织法和村委会组织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政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王伟光.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求是,2004(11).
[2]杨传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3]范柏乃,邵青.发展观演进视角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4]刘文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挑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责编:李园)
F299
A
1008-8431(2016)01-0008-05
2015-11-18
武非平(1963-),女,太原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