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2016-02-11安洪
安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安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厘清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肤浅的三段论认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同时,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依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政治经济学;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誉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奠基性成果。它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确定了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进程。
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
《导言》是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实践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经济学观点,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永恒的东西。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形势下资产阶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完全抛弃科学而专门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它们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成是永恒的,把资本主义国家说成是超历史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迫切需要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建立无产阶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
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将此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的写作曾一度中断。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暴露出的新问题,仔细钻研了社会经济文献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的笔记和手稿。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工人运动又开始全面活跃起来。同样,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弊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走向哪里?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又在何方?这些思考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正如1857年马克思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到的:“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8年下半年,马克思利用这部手稿的有关章节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决定分册出版。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率先出版。马克思曾经说这部著作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导言》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二、《导言》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
《导言》在第一节一开头便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以批判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为线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错误观点,确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之中,同其他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才能进行。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性质,即必须研究一定的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他们无视或抹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作出发点,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
(2)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生产的一般观点,确认资本主义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的物质形式即一般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因而视生产的一般要素仅为劳动过程的自然要素,忽视了一般要素结合的社会形式,他们的经济著作只谈生产的一般性,却抽掉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对此,马克思运用共性和个性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说:“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阐明物质生产的历史阶段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物质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制约中研究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物质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只看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表面联系,即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由此形成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的三段论法。马克思指出:“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导言》在第二节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四个环节的错误观点,系统地论证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进一步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对象和方式,消费创造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首先,生产和消费作为统一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包含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人们对生活资料消费的同时又是人体的再生产。前者是生产的消费,后者是消费的生产。
其次,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中介,它创造出消费的条件和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终的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最后,在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制约中存在着相互转化。“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生产的结果一方面创造出消费的对象,另一方面创造出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并按一定消费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转化为消费。反过来,消费又转化为生产。因为实现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的最后完成,而且通过消费使需要作为生产的动力不断再生产出来,从而推动了生产的不断完善,使生产者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
(2)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
首先,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的形式决定于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而言,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然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却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是以生产三要素为前提的,是三要素和谐作用的结果。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润和利息,由此构成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土地、劳动既是生产的要素,又是收入的源泉。这样,整个资本家阶级瓜分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就被“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所掩盖,进而工资、地租、利润和利息也就被抽去了其资本主义的规定性成为永恒的范畴。
其次,生产的结构决定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包括生产工具的分配以及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前者表现为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后者表现为由前者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所以,生产条件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并决定生产的结构。“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产品的分配由生产决定,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3)交换是生产的要素,交换的性质和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流通中的商品交换,但流通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不是交换的全部内容。如果把生产和交换作为一个活动总体来考察,交换的外延就要广泛得多,它既包括流通中的交换,也包括生产中的交换;既指物化劳动的交换,也指活劳动的交换。因此,马克思在《导言》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评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方法论时,着重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即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马克思首先对政治经济学史出现过的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扬弃。第一种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一些经济学家采用的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第二种是18世纪以后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人物斯密和李嘉图使用的方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对于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来说,第一种方法缺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无法获得对具体整体的深刻认识。而第二种方法,以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为前提,由最简单的规定逐步上升到具体的规定的分析,它是确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正确方法。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逻辑方法的原则区别。
《导言》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同黑格尔的完全抽象的纯思辨的方法做了严格区分,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方法论。针对黑格尔把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说成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思维对客观具体的反映和推理过程,思维具体是对独立于头脑之外的事物的反映,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加工而产生的飞跃,从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同黑格尔的方法的区别。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同现实历史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基本一致。但是,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又不完全一致,常常有例外或偶然的情况。因此,“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而应排除一切非本质的因素,如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马克思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分篇次序。
三、《导言》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导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导言》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导言》放在《资本论》的最初草稿之前,《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可见,《导言》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而且也是《资本论》的导言。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并且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详细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这些阐述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变革,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也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否定。因此,《导言》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2.《导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
《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二)《导言》的现实意义
《导言》论述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理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拓宽流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比如,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了初级阶段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分配制度的变化,这是《导言》关于生产与分配关系理论的具体体现。生产决定分配,当生产发生变化后,分配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如果不在分配制度及分配与再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它就会反过来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分配制度也就不能充分体现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劳分配制度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如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有所调整,依据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中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将影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在重视生产、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分配的作用,重视“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给我们的挑战,进一步调节分配关系,不断完善分配制度,重视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导言》虽然论述的是政治经济学原理,但其通篇无不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同时也是在论述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
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概论,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导言》第一次对思维抽象和客观具体的辩证关系做了极其透彻的论证,赋予抽象法以唯物主义内容。这种科学抽象法不仅为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且对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长期而广泛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105.
(责编:张清雅)
A811.2
A
1008-8431(2016)01-0013-04
2015-12-02
安洪(1959-),男,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