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创新养老新模式

2016-02-11周广庆

中国民政 2016年22期
关键词:灯芯助老高龄

周广庆

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创新养老新模式

周广庆

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30.31%,是一个典型的老年型社区。如何解决好老年型社区密度高、数量大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紧迫的社会命题。灯芯巷社区依托鲍大妈聊天室,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老助老”的新模式。

“以老助老”,前一个“老”指的是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后一个“老”指的是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从活动内容来看,主要是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不涉及物质援助、生活照料,具体包括“老人入室聊天服务”“老年人专项咨询服务”“入户聊天小分队”“入楼道主题座谈会”“和谐幸福大课堂”等形式。十余年来,服务对象达3万余人次,已成为杭州市的“老年之花”和社会品牌。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具有明显的“精神助老”特点,鲍大妈称之为“老年精神慈善”。

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是我国传统社区“邻里互助”和“邻里守望”的现代表现形式,在服务内容、精神实质、助老接受度、人力资源及政府扶持等方面具有可复制性,但这种复制不应当是简单复制,而应当有所创新,应当从更高层级上给予考量和着眼于构建更高平台。

但值得注意的是,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仍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形成规模,不具有普惠功能;没有建成互助链条,不具有循环功能;缺少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强大内动力;可持续性不强,后续发展存在困难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和缺陷,单靠灯芯巷社区一个社区是做不到的,需要从社会范围内寻找资源。最佳路径是由中央政府出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国一盘棋,从顶层、中层、底层进行全程设计,构建立体的、系统的、网格化的格局和体系。在克服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缺陷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一种新养老方式。完善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的新路径需要: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用理论引领实践;争取更多政府支持,调动更多行政资源;对接社区自治组织,获取社会广泛支持;扩大老年志愿队伍,增强助老人力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引发出了一些新设想:把社区“以老助老”由精神慰藉拓展至日常生活照护;把社区“以老助老”和“以小助老”上升为国民志愿役;搭建全国统一的“社区劳务储蓄”与“社区时间银行”平台,发行“时间币”,搭建“时间币”交易市场;构建“老年互助保险体系”,实现可持续长久运行。把劳务时间金融化,发行“时间币”,实现劳务与金融的有机对接,是一种创新和创举。将养老负担和人口过剩负担,由国民财富中的负财富演化为正财富,由压力转化为动力,助推中国经济向上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

灯芯巷社区“以老助老”模式中开创的精神慈善和养老从“心”开始,对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衣食无忧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具有普适价值和特殊意义。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老年人口以每年3.3%的速率快速递增,到2045年更高达4亿多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乍看起来,是沉重的养老负担,但实际上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只占少数,健康老人和低龄老人占大多数,老年人口群体内部蕴含巨大而丰富的人力资源。如果措施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老年人自我养老。

灯芯巷社区鲍大妈(鲍倩)已经是83岁的耄耋老人,但她因身体健康一直活跃在社区“以老助老”活动中,90岁的浙江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曼教授还成为医疗专项服务的负责人,像鲍大妈和王曼教授这样乐于奉献的健康高龄老人非常之多。因此,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国家扶持养老之外,老年群体通过“以老助老”和构建“老年互助保障体系”,可视为破解我国养老难题的一条新路径。

青丝变白发的生命规律,呼唤我们每一个国民为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夕阳红”社会尽心尽力,“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努力盘活社会各种养老资源,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转变成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强大动力,把老龄化、高龄化社会改造成老人乐园,让老年人过上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猜你喜欢

灯芯助老高龄
北京发放助老就医出行补贴
南京启用首批“助老车站”
灯芯草的陪伴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用“八心八促”方法做好助老工作
“买菜叔”的21年无偿助老爱心路
大石灯草文化节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清凉灯芯糕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