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心理与政治认同状况分析∗

2016-02-11周相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农民工职工

周相宜,周 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心理与政治认同状况分析∗

周相宜,周 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由阶层分化所带来的群体心理与政治认同感变化,则被思想政治理论学界所关注。本文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社会结构变迁中新型工人阶级的形成状况及其特征,并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心理和政治认同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问题根源,为工人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工会组织建设提供了研究思路。

当代工人阶级;群体认同;阶级意识;思想状况分析

群体心理的形成,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一种共同价值的态度认同。所谓群体认同,是指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对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而这种利益共识,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的。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前言中指出:“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1]列宁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同样得出了阶级的概念,认为阶级的实质是指处在生产关系中的群体,由于利益关系不同和政治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马克思的整个阶级分析中,阶级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概念,他赋予了工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指出,阶级意识的产生是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世界瞩目,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想的那样,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是“自为阶级”,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群体认识。事实上,中国当前的阶级意识和群体认同感出现了差异化和多元化,当前工人阶级的思想状况也趋于复杂性和多变性。究其原因,是当今社会的新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国工人阶级新的阶级特性和阶级意识。

从国际环境的变化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工人阶级更加开放和国际化,高级技术工人和管理层工人逐步增加,工人阶级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新态势加剧了国外社会思潮的侵入,也对当代工人阶级的思想状况带来影响,造成混乱;从当前国内环境看,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同时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导致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分层化,工人阶级队伍复杂化,阶级意识出现弱化、分化现象。

一、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状况及其意识特征

工人阶级的形成,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条件。客观条件是工业社会的形成,以及出现人身自由的出卖劳动力的人群;主观条件是指具有处在既有的生产关系之中的人们对特定社会制度的认同状况,以及在劳动创造中形成的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吴清军,2010)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大批的农民进城成为工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原先的部分产业工人成为技术工人和管理者。不同的身份,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地位、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上也有所不同。

1.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分层化及其政治心态表现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把握,也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中迸发活力,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社会阶层,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人阶级的构成。新时期的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知识分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占工人总数2/ 3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目前,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产业工人有三成比例是农民工,一线产业工人在整个工人阶级中的比例为22.6%左右。由于“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3]目前,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分层化特点,而且划分方式多样,既有社会分工、劳动方式的划分,又有产业结构、文化技术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地域结构对工人收入、地位和权利的划分等。由于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导致利益需求的差异,利益需求的差异化,导致政治倾向和政策心理的差异,并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人们的群体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

政治态度是公众在政治参与中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心态、政治文化和公共舆论的组成[4],是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由于当今时代的发展使工人阶级出现内部结构的分层分化,很难单一地把工人阶级群体意识概括出共有特征。准确把握工人阶级各阶层的政治心态,对于研究阶级意识状况,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孙永芬在广东花了三年时间调研,对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进行研究,以翔实的数据论述了不同职业身份在政治参与中所表现的态度。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性阶层,其文化程度、劳动收入相比其他阶层较低、社会地位自我评价不高,其自身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其政治认同感比较低,在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调查中,比其他阶层更渴望政治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其中选择“遏制权力腐败制度”一项占了将近一半人数(有效样本371,185人选此项,占49.9%),最关注的国家政策问题是“社会保障”(有效样本361,235人选此项,占65.1%),基于产业工人相对下降的事实,产业工人最关注的个人发展问题远胜于其它政治生活领域的问题,产业工人相对于其他阶层来说,更关注“对于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国家政策(如税收、工资、社会福利等),相比之下而较少关注“干部队伍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5]与其他阶层相比,产业工人更重视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这两项占样本总数的57.7%,不到1/5的人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这种情况说明,经济发展存在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产业工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如意等。因此,产业工人不如其他社会阶层关注经济发展。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新生力量,其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心态状况是影响国家政治建设和法治化进程的基本因素。高洪贵调查组选择哈尔滨、上海、珠海等城市于2009年进行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从政治认知水平、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认知以及政治参与行为三个方面,调查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心态和群体政治认同感状况。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户籍制度改革还在路上,我国农民工除了经济地位较低外,在教育、政治地位方面仍然处于弱势,普遍存在政治参与度不高,对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不够的现状。例如,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关心情况”选项中,有6.3%的人很不关心,30.7%的人不太关心,只有19.6%的农民工表示很关心,令人欣慰的是比较关心的人群占43.4%,(高洪贵,2015)这里面除了教育程度低带来的对制度缺乏了解和理论知识欠缺的原因之外,还存在话语权缺失造成的政治参与效能感的降低,这也是他们没有政治参与积极性的直接原因。这说明一旦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没有获得相应的物质或心理预期,会对政治参与热情大打折扣。

2.工人阶级就业方式多样化带来的群体心理状况差别

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经济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工人阶级在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方面呈现多样化,这不仅体现了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欣欣向荣态势,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社会二元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既和社会结构分层有关,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成熟完善,以及在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下,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也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就业岗位类型有1979个,新增职业类型有86个。

在众多的职业岗位中,岗位的性质以及技能含量也是有差别的,从企业的性质来看,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从科技含量和劳动技能上划分,既有从事管理和高科技的高级脑力劳动者,也有从事制造业的一线体力劳动者;从产业结构划分,既有第二产业的工人,也有第三产业人员,而且第三产业人员呈上升态势。工人群体中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脑力劳动者,其职业地位相对于工人阶级其他阶层是比较高的,属于白领工人。总体来说,白领工人的群体心理是:对自身社会地位满意度比较高。高级白领在“自己的社会贡献与社会地位是否匹配”的观念中,有79.4%的人认为基本匹配(孙永芬,2007)[5]。孙永芬在广东调查中,社会地位高低与自我满意度是正相关的,管理者阶层对自己社会地位重视程度最高,其次是知识分子,相对重视程度最低的是产业工人,以及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不同的阶层群体心理并不相同,幸福感和价值认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由于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都比较低,其群体心理处于边缘化,自卑心理比较强,缺乏城市归属感。“再加上市民的排斥,城市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使得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在城市生活工作中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彭彤彤,刘安卿,2009)”[6]苏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刘电芝认为,不同文化程度、打工时间长短、收入水平和行业类别四种背景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自2009年开始近三年的调研测量,通过对农民工月收入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收入农民工在目标价值和心态平衡体验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月收入为1001~2000元组均值最高。进一步LSD多重比较得出,月收入为1001~2000元组在目标价值维度上显著高于2001~3000元组(P<0.005),在心态平衡体验维度上显著高于2001~3000元组和3000元以上组(P<0.005)。就行业类别而言,除知足充裕体验维度外,各组在总体及其他体验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上服务行业组均值最高,运输行业组均值最低。(刘电芝,疏德明,2012)总之,文化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状况较好,打工时间短的农民工幸福感比打工时间长的高,月收入在1001~2000元组的农民工主观幸福感更高,从事比较艰苦的行业如运输业主观幸福感比其它行业低。

3.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价值重构导致工人阶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转型阶段,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包括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方面的冲击,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社会政治制度改革的任务。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趋于多元化,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为: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多样化、价值标准相对化等。

价值观念的嬗变使得工人阶级群体内部价值观念逐步分化,转型期不均衡的利益关系将进一步导致工人阶级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冲突,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趋于淡漠。不过,据2012年第七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职工的思想状况仍然呈现正能量的态势,68.2%的被访职工认为目前我国社会非常和谐或比较和谐,59.7%的被访职工表示对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或者比较有信心;82.3%的职工认为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应该继续坚持;77.8%的被访职工认为改革开放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79.9%的被访职工表示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单位的前途和发展;76%的职工认为“党的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政策的实施,能够让职工受益”;96.7%的被访职工认为“工会应代表职工参与国家、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这说明绝大多数工人愿意参加国家各级层次的管理,保障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得到职工广泛认同。[7]

全国总工会2011年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及思想动态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企业职工能正确认识劳动模范的榜样性,43.4%的职工认为“劳模是工人学习的榜样”,49.8%的企业职工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劳动模范。总的来说,社会正能量对工人的影响还是起主导作用的,劳动光荣的传统观念没有丧失。但是,由于存在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化,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确实存在工人阶级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一线工人尤其是农民工的待遇偏低,工人阶级整体上存在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工会组织在维权、解决劳资纠纷等方面加大履职力度,为工人解决实际问题。

不可回避的是,当前企业职工越来越务实,更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价值取向转向更为关注个人价值和物质利益。在全国总工会18项问题的调研中,职工对个人经济收入、个人住房条件、企业生活的满意度分别排在第15、17、14位。[8]在对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有哪些的调研中,收入差距大、就业难、房价越来越高、腐败现象严重、看病费用高等问题依次排列在前面,成为社会公平和谐的主要障碍。其中接近九成的被访职工表示,必须重视解决腐败问题。在职工与单位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普遍认为关系不融洽,主要原因依次为“经营管理者不尊重职工”、“职工收入低”、“收入和福利待遇差距大”和“单位管理决策缺乏职工的参与,双方之间沟通较少。”

由于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公有制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模式前所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同样使资本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越来越被重视,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则有所下降。1992年第三次全国职工状况调查显示,7.1%的职工认为主人翁地位大有提高,39.2%的职工认为有所提高,39.2%的人认为有所下降,认为大大下降的只有8.0%。[9]可是到了2007年,第六次全国职工问题调查,只有6.5%的职工选择“大有提高”,选择“没有提高”、“有所下降”、“大有下降”的人数占了56%,69.5%的工人和67.3%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示不满,这种现象在改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表现尤为突出。(苏林森,董友斌,罗有晗,2014)

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工人阶级政治信仰缺失、理想淡薄的趋势日益明显。可以从全国总工会1982—2011年先后对比研究全国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中发现,关于“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一题,回答的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分化。1982年,对于理想的态度排序为,“实现共产主义”(30.9%)、“实现现代化”(23.0%)、“使祖国强大”(26.5%)和“使本厂有名气”(27.9%),体现了家国情怀,还有集体荣誉感,到了1986年,依次排序为“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33.9%)、“共产主义理想”(24.1%)、“个人生活理想”(21.9%)、“个人成就理想”(19.6%),这个时候,自我意识开始复苏、彰显,实际上这个阶段是国家、企业与个人关系最为和谐的时候,社会风气也是最充满活力、“五讲四美”最风尚的时候。到了1992年,“个人生活理想”则排在了首位,占了47.4%,希望“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屈居第二,仅占29.1%。2007年,“稳定的工作”(30%)、“能有较多的收入”(20.9%)、“安定舒适的生活”(13%)前三项都是关于个人权益的诉求,共占63.9%,“为社会作贡献”仅占了10.7%。

社会结构转型与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构建一种全新的高效机制,进行制度改革,保证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持续增长。[10]通过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工人阶级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积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工人阶级群体心理与政治认同状况成因分析

1.社会转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多元化催生了多元价值主体,改变了人们的群体心态和政治认同感

社会结构转型的突出表现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权结构的调整,工薪收入者为主要特征的工人阶级队伍急剧扩大,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化明显。按照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模式计算,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应该是第二产业占48.6%,第三产业占40.1%,第一产业仅占11.3%;从就业结构看,根据钱纳里标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就业结构标准依次为15.6:36.8: 47.6;[11]按照国内有关研究,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就业结构指标为50:22:28。按照这个指标,我国就业结构已转化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人均GDP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12]到2020年,以工薪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人阶级队伍将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我国现有的3亿多工薪劳动者中,乡镇企业劳动者(1.38亿)和进城务工人员(1.1亿)已占了2/3。[13]这部分主力军即是我们所说的“农民工”,目前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当前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的现状,使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更无法在政治上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渠道和路径不是很畅通。

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社会利益结构的解构、社会秩序的调整、社会权威意识的弱化影响着社会阶层的变迁、重组变化,快速分化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和对抗,不同阶层之间缺乏上升通道,利益固化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社会进步,也催生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观念,形成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同时,人的存在方式也发生转变,从个体依附于群体、集体,向独立个体、向自由选择其思想行为转变。

2.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渗透,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以迅猛的传播方式进入中国,给工人阶级思想观念带来新挑战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化进程中,以一种迅猛而又隐蔽的方式向我国渗透。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第二位以后,西方加紧了对中国输入价值观的步伐,西方社会思潮以“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名词巧妙遮掩,通过培植异己力量和所谓的公知分子,向工人阶级进行反政府政治宣传。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各种应用平台如微信、博客、微博、腾讯QQ、播客、SNS社交网站、论坛等层出不穷,不断丰富和影响着职工的生活,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隐匿性、快速便捷、超越时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表达意见的平台,成为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重要传播渠道。如今手机上网已经普及,像农民工也已经学会使用微信、微博、QQ进行交往,会使用移动手机观看新闻和表达诉求。互联网+时代使职工阶层分化了,构成复杂了,思想成分多样化了,教育对象越来越难以把握,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迫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

3.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机制改革是工人阶级政治参与的关键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作为“全能政府”保证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工人阶级与政府的依附关系被打破,原有的合作关系变成了新时期的雇佣关系,如果企业改制过激,一旦造成工人缺位,就会带来工人阶级的政治参与冷漠和安全感的缺失。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中权力运用的泛化,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更加容易失信于民。种种问题倒逼政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从制度层面确保工人阶级利益。例如,如何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保持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切实提高工人阶级尤其是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公平正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快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切实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工人阶级政治地位,促进工人阶级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关键。

[1]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2]列宁.[M]//列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3]马克思.[M]//马克思,恩格斯.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9.

[4]高洪贵.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8-79.

[5]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9-55.

[6]刘电芝疏德明等.走进幸福:农民工城市融入与主观幸福感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9.

[7]苏林森,董友斌,罗有晗.工会职工舆情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52.

[8]冯同庆.1992-1993年:中国职工状况的分析与预测——对5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J].社会学研究,1993(3):17.

[9]中华全国总工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工人阶级——1992年全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调查文献资料集[G].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援引苏林森等著.工会职工舆情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53.

[10]刘燕.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7.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2-33

[12]王梦奎,陆百甫,卢中原等.新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6-257

[13]沈琴琴,吴亚平.工会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8.

[责任编辑:王升华]

Analysis on the Group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

ZHOU Xiangyi,ZHOU Y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The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is always the focu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The change of group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brought by class differentiation is the conc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ircles.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ype of working clas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combs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community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to explore the root of problems,and provides research idea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orking cla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contemporary working class;group identification;class consciousness;analysis of thought condition

D663.1

A

1673-2375(2016)06-0087-06

2016-06-07

周相宜(1996—),女,安徽宿州人,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周颖(1970—),女,安徽宿州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理论研究会课题:“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研究”的中期成果。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农民工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