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发展研究
2016-02-10张红彦
张红彦 王 蒙
(1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 石河子832000)(2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口述历史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发展研究
张红彦1王 蒙2
(1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 石河子832000)(2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中国新疆屯垦史物的重要收集地,其中珍藏着大量的军垦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记录着屯垦戍边的恢宏历史,更是展示新疆兵团屯垦文化的重要窗口,众多的展品不仅是“物”,更是历史的承载者。近年来,口述历史逐渐成为兵团军垦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挖掘展品文化内涵,弥补档案文献的不足和增加旧址复原客观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中还存在着理论性不强,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等不足。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各种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积极主动地开展口述访谈,准确恰当地利用口述史料,不仅是发展所需,也能极大地推动新疆兵团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拓宽现阶段博物馆学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口述历史; 兵团军垦博物馆; 抢救式整理; 兵团记忆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学界对“口述材料与博物馆实物互证”、“口述材料与实物诠释”、“口述材料的保存与展示”等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一个与之相关的独具博物馆特征的新兴分支学科勃然兴起,拓展着博物馆学的研究层面,实现研究工作的多样化。具有保存和传承历史记忆之任务的博物馆,逐渐成为进行口述访谈的重要机构,着力于挖掘口述历史记忆的特有价值,在口述历史与博物馆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同时随着史学的发展及博物馆发展管理的革新,博物馆的发展与口述历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日益被学界所关注。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丰富需要生动的口述史料加以佐证,同时作为文物史物的收集方博物馆来讲,与所藏文物相关的文史资料也大大依赖于生动的描述语言。以口述历史与博物馆学的理论及方法为指导,学者们致力于口述历史的研究,并在博物馆管理及资料丰富上进行了尝试,一些学者探讨了口述史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强调口述史具有抢救的性质而且可以印证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1]而军垦口述史的研究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中的空白,弥补其不足,使大多数人可以“听”到活生生的军垦史。[2]有的学者认为口述历史是社会性与民主性的体现。[3]有的学者提出口述历史的博物馆价值在于诠释方式与主体的多元化,解读关乎展品的历史情境以及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4]对于博物馆来说,口述历史有利于丰富纪念性博物馆藏品资源、科研工作、陈列展览工作、社会教育工作等。[5]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前身为1988年筹建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反映军垦历史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铸剑为犁、艰苦创业、激情燃烧、“三个队”的作用、继往开来铸辉煌、伟大创举六大部分。目前展出的物品有5000多件,其中有29件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口述历史在新疆军垦博物馆的价值以及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起社会以及大众对于屯垦口述历史的关注,使得它得以在军垦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兵团以及兵团的历史和发展,促进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代代相传。
1口述历史在新疆军垦博物馆的价值
1.1深挖展品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博物馆似乎只能回答展品“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诠释这件展品“为什么”有意义?博物馆的展览不是教科书,无法就展品的历史背景做过多铺叙。美国环境解说之父Tilden在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书中指出,遗产诠释“必须穿透任何事实的陈述,启发隐含在意表背后更重要的含义。”[6]
也就是说,展览诠释的重点在于通过展品,揭示隐藏其后的相关社会背景,以期拓展观众视野,启迪观众心灵。如果漠视与展品相关的社会历史情境的解读,展览的思想性就无从凸显。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有一架后来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的“耧”。这种在战国时期就发明的播种机,至今在内地偏僻的农村还有使用的农具,怎么会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呢?笔者通过口述历史访谈当年的军垦战士,了解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边疆,军垦战士们亲自动手制作了“耧”这种农具,而且甘当孺子牛,用人力牵引。通过口述历史访谈,解读了这件文物使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赖以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情境,生动地回答了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
1.2弥补档案文献的不足
通过口述历史的方法访谈征集相关史料,可以对展品形成资料补充。兵团军垦博物馆主要是向人们展示在新疆屯垦拓荒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些当年的亲历者现在还幸存于世,为了使得我们当年的历史得以传承,博物馆开始将幸存者及其家属的口述作为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收集,我们所获得的这些口述资料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录音,更是重大事件的见证。
兵团短短六十年的历史上有位受人爱戴的将军张仲瀚,留下了许多至今还被人传颂的故事。有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常常被引用:“十万雄狮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展厅里醒目位置也展示了这首诗,但这首诗常常因个别的用词遭到质疑。博物馆研究人员只能解释引用的是谁的回忆,来自哪本书。直到有一天,张仲瀚的一位侄子找到了博物馆,展示出张仲瀚这首诗的亲笔手书,才结束了这场争论。博物馆及时对他进行了访谈。因他是在张仲瀚临终时负责照料和料理其后事的一个亲人,他的口述访谈资料真实性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更对这件珍贵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价值予以提升。
1.3增加旧址复原客观化
目前,以遗址为依托、在特定的纪念性遗址、遗迹上设立纪念馆以保持遗址或遗迹的原貌特征,是博物馆普遍采用的作法。通过向知情人采集口述资料,对于一些重大遗址的保护和复原都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使参观者感受时代的气氛,并产生“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的感觉。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所在地石河子市区及周边的团场、连队留下不少军垦遗址,其中就有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军垦第一庄”小李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四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原二十二兵团领导办公居住纪念馆为例:在恢复旧址时,博物馆走访了大量当时的工作人员,采集了不少口述实录,具体到一张地图、一幅旧照片怎么陈设摆放,力求在充分尊重原物原貌的基础上把旧址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2口述历史在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实践
随着文化价值多元化和信息传媒技术的日益发展,诸多层次不同、需求各异的新型文化消费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构成了巨大挑战。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加强口述历史的整理与研究,并将口述历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1以口述历史方法从事藏品征集的原始记录
一件文物,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的都是静态的,可文物背后由知情者亲口说出来的口述历史却是活的史料,真实生动。如今,口述历史在博物馆的运用越来越多。对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这类革命纪念馆,特别重视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以口述历史方法记载藏品征集中的原始记录。这些原始记录中的一些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口述历史文本。而且,近现代文物标本除了形成时的原始要素外,在流传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加新的要素,要素越多其价值就越高。一份准确、详实的原始记录是决定文物标本是否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关键,[7]将有利于对文物标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彰显文物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兵团军垦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文物征集、现场摄影、拍照、录音、文字整理、文物研究等等,这样做的优势是,文物征集员参与文物研究的机会大大提高,让以前坐在办公室里的研究员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文物持有者,在征集文物的现场可以更有效地、更敏锐地挖掘出文物背后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还可以常常在访谈中获得新的征集线索,对文物征集工作也有促进。
2.2用口述历史方法挖掘文物蕴藏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
一件物品的产生,会有一定的历史环境,使物品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蕴藏着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这是某件物品具有文物价值的重要因素。与古代器物不同,近现代文物标本种类复杂,流动性大,蕴涵其中更多的是社会教育意义。
军垦文物因其形成的年代离现在并不遥远,人们单从文物的固化外形上很难发现它们的价值。在实际文物征集工作中,文物工作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启发文物持有者讲述他珍藏的宝贝背后的故事,并敏锐地从叙述中抓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故事情节,挖掘文物蕴藏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并用口述历史的方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下来,最终整理形成有关这件文物的口述文本,这对于文物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目前军垦博物馆的口述史料的收集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史料,如文物的历史背景、流传经历、捐赠者的个人简历、原版老照片、一些笔记、回忆录等,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和宝贵的史料,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常态,是对实体军垦文物有力的佐证和补充;另一类是对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劳模、老领导、工人、最普通的军垦战士等的口述历史访谈,采集一些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
文物史料和口述历史访谈资料各具价值,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相互印证。将二者融为一体,有机地综合地利用好,这不但关系到博物馆的宣传影响力,也体现着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的各项工作。
2.3将口述历史文本转化为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将口述历史录音和抄本摘要整合到展览中,从而使口述历史成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做不只是对博物馆陈列的补充,而且这种活化博物馆展示的形式,能够增加展示的感官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拓展和强化了博物馆反映和诠释社会的功能,激发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传统展览难以突破的局限是,观众所看到的仅仅是静态的展品和文字,而对于展品内在的一些更为重要的信息则无法传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兵团军垦博物馆最初采用扩展文物说明牌上的说明文字,来增加文物的信息储量,希望解决一些没有听讲解的观众的需求。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只是对展览做了很有限的补充,如欲清晰诠释展览理念、展品内涵和流传经历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采集了不少口述历史访谈,并尝试以录音和录影的方式将其展示给参观者。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军进疆的女兵这个特殊群体的口述历史的利用为例。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女兵专题中设有专厅,滚动播放采访的口述历史片断,观众如果有兴趣可以认真地观看、倾听这些如今已进入暮年的女兵们的故事。女兵们鲜活的事迹,岁月跨度形成的强烈对比,这些都不可能是任何的“正史”、教科书上的记录,突破传统展览单纯依赖馆藏文献与实物的局限, 是我馆口述历史博物馆化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在进一步开展口述历史研究方面的思考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将口述历史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规范的口述访谈促进兵团军垦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对于人们了解兵团的历史以及有效地促进兵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1提高博物馆口述史研究员的理论水平,对其业务水平进行培训
专业素养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成效。“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可能熟谙所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的所在。”[8]现阶段在军垦口述史的研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在操作上缺乏正规的指导,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与见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历史学以及口述史方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业务水平的培训。不仅为博物馆口述史研究员们培训如何完成一个严谨的口述史访谈,而且向他们讲述如何在访谈过程中挖掘有深度的内容,通过引导被访者获取尽可能多而有效的史料。此外还需要博物馆研究员们自己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到相关高校进行进修或者与口述史研究人员进行合作,以达到将所获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使得口述历史发挥它作为史料的作用与价值,促进军垦口述历史的深入发展。
3.2对于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应辅以档案与史料进行验证
口述历史具有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等特点,所以必须保证口述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对于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应辅以档案与史料进行验证。采访者往往在后期整理口述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同一事件会在不同的被访者中出现不同的版本,或者是同一个被访者在几次访谈中针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这就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研究人员要做的就是仔细甄别,不仅要尽量多的采访到经历同一事件的人,将他们的记忆进行对比,得出较为真实可信的历史,还要找到记载当年那段历史的文献档案,进行比对核实,来保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于在访谈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适当地进行追问,来还原较为完整的历史真相。在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尽可能的与被访者建立较为和谐的合作关系,尊重被访者,并且表现出较为真诚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得采访更加顺利的进行,使得真实的历史得以重现。
3.3口述史料在博物馆的应用中可以呈现多样化的形式
博物馆作为一个向大众呈现历史的场所,它使活资料与书面资料、历史文物得以一起利用。口述资料的运用多样化也可以使得历史更加生动与真实。如将收集到的口述史影像编辑成为纪录片等,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呈现给大众。还可以将整理出来的口述文本深度加工,进行一定的理论提升,编辑口述实录合集出版发行。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唯物史观的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研究需要就随意曲解口述资料。
总之,口述历史在博物馆的研究及利用,是博物馆和博物馆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对传统博物馆展示的重大变革。然而,口述历史的挖掘与运用,在博物馆界也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尚未打开。笔者以为,博物馆界同仁应当努力顺应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势,积极致力于此项研究与实践,力争在博物馆学的新发展中把握先机。
参考文献
[1]黎淑莹.在革命纪念性博物馆运用口述史之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5(4):15.
[2]张晓丽.浅谈军垦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2(2):252.
[3]汪鹏飞.浅谈口述史对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3.(23):186.
[4]侯春燕.口述历史博物馆化:博物馆学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8(3):30.
[5]张正霞.国际视野下的纪念性历史博物馆与口述历史[J].重庆与世界,2014(3):50.
[6]唐纳德·里齐(DonaldA. Ritchie),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45.
[7]段炼,张剑.口述历史与自然科技博物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杰佛里·巴勒克拉夫,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324.
Study on Oral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 Museum
Zhang Hongyan1Wang Meng2
(1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 Museum, Shihezi, Xinjiang 832000)2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XPCC)Museum is an important place in collecting history things in the period of stationing troops to open up wasteland in Xinjiang. The XCPP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collected are not only the records of the stationing of a magnificent history, but also important windows to display the culture of XPCC, many of the exhibits are the bears of the history more than "things".In recent years, oral histo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XPCC museu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hibi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gaining rich documents which would normally be inaccessible and increasing the objective of site restoration .But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work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 XPCC Museum, such as theoretical weakness, lacking of some professionals etc. Protection, rescue, excavation, consolidation of all kinds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seum. How to carry out oral interviews, to us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ccurately and appropriately ,has not only been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on XCPP Museum and broaden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Museum of science.
Key wordsoral history; XCPP Museum; arrangement in rescuing; memory of XCPP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6.02.008
文章编号:①1009-0568(2016)02-0043-05
作者简介:张红彦(1971-),女,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学和口述历史研究。E-mail:alone2966@163.com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3YB12)。
收稿日期:①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