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骑士到英雄
——马铁奥杀子故事与亚伯拉罕献子故事的比较

2016-02-1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陈 祎 满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从骑士到英雄

——马铁奥杀子故事与亚伯拉罕献子故事的比较

陈 祎 满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摘要:关于“杀子”这一母题,19世纪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曾用信仰和伦理的关系来阐述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沿用此分析方法可以看出,同样是燔祭型杀子的故事,亚伯拉罕的行为证明了他忠诚于对神的信仰,因此被称为“信仰的骑士”;而马铁奥的举动不仅是维护自己精神信仰的决绝选择,更是毫无外力逼迫之下的自觉之举,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父子伦理范围,体现出比亚伯拉罕更为鲜明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献子;马铁奥;英雄气概;精神信仰

梅里美笔下的马铁奥因儿子背信弃义毅然将其枪杀,这一情节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记载于《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二章,神为了试验亚伯拉罕,让他将自己的独生儿子献为燔祭,正当亚伯拉罕举刀要杀以撒时,天使制止了他。

《马铁奥·法尔哥内》发表于1829年,是梅里美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马铁奥是科西嘉岛上的大英雄,因儿子背信弃义而枪杀了他。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主人公对于杀子这个决定都是一样的决绝:亚伯拉罕在得到神的命令后并未有所怀疑,马铁奥在得知福尔图纳托背信弃义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要惩戒他,无论妻子朱瑟芭如何劝阻,都不为所动。《马铁奥·法尔哥内》中“重又踏上通往丛林的小道,孩子就乖乖地跟在后面”的这几句描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亚伯拉罕与以撒“父子同行”的场面。[1]

在文学史中,类似于亚伯拉罕献子和马铁奥杀子这样的“杀子”母题的故事有很多,有研究者认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杀子”母题按照原因可以分为四类:捍权型、献祭型、仇杀型和无知型。捍权型是父辈谋杀子辈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它反映了两代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仇杀型是女性通过对孩子的杀戮实现对男性的报复,它反映的是两性之间的冲突;无知型是父辈因为命运的捉弄,无意间造成了孩子的死亡,它反映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最后一种是献祭型,指的是父辈为了自己的忠贞信仰,通过牺牲子辈来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2]燔祭型的杀子故事中,大多数主人公都有着忠于某种信仰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亚伯拉罕和梅里美笔下马铁奥的故事都属于燔祭型。亚伯拉罕忠诚于自己对神的信仰,马铁奥忠诚于自己对正义的信仰,无论是亚伯拉罕的宗教信仰,还是马铁奥的社会伦理信仰,都是他们在精神世界的追求,然而二者在这个方面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马铁奥更为鲜明的英雄气概。

一、亚伯拉罕故事中的悖论

亚伯拉罕在神的帮助下得到小儿子以撒后,神为了试验亚伯兰罕,要求他将自己的独生儿子献为燔祭,亚伯拉罕得知后没有反驳或是疑惑,便带着以撒前往神指定献燔祭的山上。正当亚伯拉罕收拾好一切,举刀要杀以撒时,天使出现制止了他,并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

亚伯拉罕献子的直接原因是耶和华要试验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将以撒献为燔祭。亚伯拉罕的这一举动是符合希腊文化的传统的,阿诺德认为,希伯来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行动和服从[3],亚伯拉罕在潜意识里顺从这一文化特性,有服从指令这一特点。从基督教上来说,基督教继承了希伯来文化的特点,他的基本教义是“信仰上帝”,主张“因信称义”,即信奉神所说的,“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对神的信仰超越了一切法则。亚伯拉罕作为神的选民,尽心竭力地服从这些信条,服从神的一切指令,所以当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前往摩利亚地,把他献为燔祭时,亚伯拉罕没有怀疑或是疑问,收拾好东西就带着以撒去了。这表现出了亚伯拉罕对于自己信仰的忠诚,对神的忠心,对神的信仰在他的生命中高于一切,包括他心爱的独子以撒,他坚信因信称义,在他的心目中神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神的指令是一定要无条件地服从的。

但是亚伯拉罕作为一个父亲,他狠心地谋杀了自己的儿子,这在伦理的角度上是没有办法为其辩护的。19世纪思想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伦理的东西是具有普遍性的,适用于每一个人。[4]30单一的个体被视为一种直接的仅仅能够被感觉到的心灵的存在,在宇宙里具有其目的的特殊性,而个人的伦理任务,即是始终通过这种目的来表现自我,就是将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5]。当个体放弃特殊性,服从普遍性便是个人的伦理任务,反之,与普遍性作对,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符合个人的伦理任务。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亚伯拉罕对以撒的关系可以径直表述为:父亲对儿子的爱应该胜过于对他自身的爱。”[4]30,这是亚伯拉罕应该服从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准则,也就是说,亚伯拉罕应该爱护他的儿子,但事实上亚伯拉罕却是意图谋杀他的儿子,这违背了伦理的普遍性,所以他无法得到人们在伦理上的认可。

从信仰的角度讲,亚伯拉罕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儿子,这确实是高尚、神圣的;但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讲,他却是狠心地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克尔凯郭尔据此提出了信仰的悖论,他指出亚伯拉罕“要么是一个凶犯,要么是一个秉持信仰者”。[4]33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神学家,他理解并为亚伯拉罕而感动,他们将人对于神的信仰放在伦理的最高层面上,认为人对神的信仰高于一切,他在书中这样说道:信仰可以在悖论中把谋杀儿子的卑鄙罪行变成上帝悦纳的圣洁举动,因为一个人在信仰中对上帝拥有的绝对义务高于在伦理中对其他人承担的普遍责任[4]40。德里达也曾经从解构普遍伦理责任的角度出发,以类似的方式分析了亚氏杀子故事中所包含的“信仰驱除伦理”的悖论。因此亚伯拉罕被克尔凯郭尔称为“信仰的骑士”。

二、马铁奥故事中的悖论

克尔凯郭尔是一位独特的哲学家,他对亚伯拉罕故事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阐释杀子故事的方法。马铁奥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科西嘉岛上,主人公马铁奥是当地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枪法很好,远近闻名,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有一天,家里人都出去的时候,独自在家的儿子福尔图纳托收留了一个因受伤而走投无路的逃犯,之后,在一块银质挂表的诱惑之下,他违背信义,向官府道出了逃犯的藏匿之处。马铁奥了解真相后,枪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科西嘉岛远离法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民风淳朴,在资本主义还未曾侵蚀的地方坚守着信义与忠诚。马铁奥也正是因为他的侠肝义胆被大家所尊重,他看重“义气”,视其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当他听到从逃犯嘴里蹦出来的“奸贼的家”时,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同时他不敢相信背信弃义这样的事情竟是福尔图纳托干出来的,因此他向自己的妻子朱瑟芭求证“这孩子是我的?”当最终确定了这是自己的儿子、确定了他真的做了这件事后,他说“既然这样,这孩子就是他家族中第一个背信弃义的人……”[6]12,他懊恼自己的唯一的儿子在他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就误入歧途。之后他开始正视这件事,他正视这件事对他自己、对他的家族以及对整个科西嘉岛的糟糕影响,他毅然决定要处罚自己的儿子。他不理会来自于年仅10岁的孩子的哭泣以及妻子的恐惧,带走了福尔图纳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托起枪,对准孩子说“愿上帝饶恕你”后便开了枪,回到家遇到妻子朱瑟芭时,他的解释是我在“伸张正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故事中呈现出来的矛盾:从信仰的层面来看,英雄马铁奥信仰正义,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而福尔图纳托为了利益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不义之举,马铁奥为了自己对精神信仰的永恒追求而放弃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伟大的,令人钦佩的;而从伦理道德这一层面来说,则是和亚伯拉罕一样,他违背了本应该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伦理规则,谋杀了自己的儿子。

进一步去考虑在马铁奥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信仰和伦理的矛盾时,会发现他和亚伯拉罕不同的地方。首先,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以撒是没有罪过的,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作为神对亚伯拉罕的试验品而存在的。神要试验亚伯拉罕的忠诚,所以选择了他心爱的以撒作为试验品,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神想要看看以撒在面对最心爱的东西时是否还能心无旁骛地听从自己的指令,尽心、尽性、尽意地爱神。在马铁奥的故事中,他的儿子福尔图纳托是有罪的,福尔图纳托先是答应了要帮助逃犯,将他藏了起来,然后在面对前来缉拿逃犯的上尉甘巴的银质挂表的诱惑时,他又出卖了这个逃犯,说出了逃犯的躲藏之处,他的行为显然对科西嘉岛上重信守诺的侠义精神有所背离,他背信弃义,所以受到了父亲马铁奥的惩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铁奥的动机更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其次,马铁奥决心要惩罚福尔图纳托的举动是自觉行为,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一定要这样来惩戒自己的儿子。马铁奥认为福尔图纳托的行为是自己家族的污点,为了自己的声誉,以及科西嘉岛上人们对侠义精神的信奉,他舍弃了自己的儿子,以此来表现科西嘉人捍卫自己的忠义信仰,守卫精神家园的信心。从这一点上说马铁奥是按照科西嘉岛上的伦理准则来行事的,他的举动维护了科西嘉岛上传统的重守承诺的忠义精神。所以马铁奥的精神信仰是符合伦理的,他完成了个人的伦理任务,而亚伯拉罕的行为并没有在伦理的范围内,他只是忠诚于对神的信仰,是信仰的骑士,而马铁奥身上体现出的是更为鲜明的英雄气概。

三、马铁奥的英雄气概

如果说马铁奥追求的精神信仰是符合普遍性,符合伦理的,那么他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一点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中也有提到,克氏在论述亚伯拉罕的故事时,提到了他和古希腊悲剧英雄的不同。古希腊英雄阿伽门农为了战争的胜利将爱女献给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耶弗他为了自己的民族兑现了对神的诺言,交出回家后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女儿;布鲁托斯为了维持法律的公正传唤法吏将他不正直的儿子押赴刑场。这些都是为了保全大局而牺牲子辈的悲剧英雄,克氏认为他们的行为都处在伦理的范围之中,这些英雄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他们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他们容许关于合乎伦理事物的表达在关于合乎伦理事物的更高表达中有其目的。[3]35可以看到马铁奥和他们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处在伦理范围内的精神信仰,牺牲了子辈,他们的举动是为了实现合乎伦理事物的更高层次的任务,是为了达到顾全大局这一更高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对于马铁奥故事中存在的悖论的解释:马铁奥的信仰是正义,这一信仰是符合于科西嘉岛上的社会伦理的,所以它是在伦理范围内的。马铁奥违背传统的父子伦理,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伦理任务,即追求自己家族以及科西嘉岛上人们对于忠义的永恒追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铁奥也是一个悲剧英雄。人们尊敬英雄不仅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社会的奉献价值,他们可以为了他人、集体或者某种信念和价值牺牲自己[7],古希腊的悲剧英雄和马铁奥都是以自我牺牲来保证国家民族的利益,追求民族精神的永恒,在他们的身上凸显了英雄自我牺牲的精神特质。

通过对马铁奥和克尔凯郭尔所提到的这些悲剧英雄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不同。造成古希腊悲剧英雄牺牲子辈这一举动的直接原因是外力的逼迫。因为事情的发展,他们明白要想保全大局,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献出自己的孩子。阿伽门农和耶弗他是用爱女和神在做交易,且这笔交易只能用自己的女儿;布鲁托斯惩罚儿子是因为他有罪,而自己正好是执行判决的人,他们的行为皆是由于强大的外力的逼迫。但是对于马铁奥杀子这个故事来说,年仅十岁的福尔图纳托还只是个孩子,他犯的错罪不至死,马铁奥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惩罚措施来惩戒他,而且对于马铁奥来说,他没有面临直接的来自于民族的或是国家的压力来逼迫他,要他一定要杀死自己的儿子才能“伸张正义”,结束这件事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便如此,马铁奥仍是为了对忠义这一信仰的永恒追求,毅然选择了最严重的惩罚措施。他不容许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受到哪怕丝毫玷污,即使在这种残酷的背后,隐现着他的丧子之痛和对老年生活的向往,小说的最后,他对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通知我的女婿奥多罗·贝昂基,叫他来和我们一起住。”[6]14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这个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于失去儿子的痛惜之情,既难过又无奈。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燔祭型杀子的故事,比起亚伯拉罕,梅里美笔下的马铁奥身上更多了些人文气息,他牺牲子辈是为了追求科西嘉岛上对于忠义精神的永恒追求,他要让科西嘉岛继续坚守信义与忠诚这样的传统侠义精神,不被资本主义所侵蚀。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为了集体的精神信仰而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是他比亚伯拉罕更为崇高的地方,亚伯拉罕的行为并没有拯救他人,他是为了自己和上帝而牺牲了自己的独子,所以亚伯拉罕是信仰的骑士,而19世纪的马铁奥是一个大写的英雄。马铁奥不仅具备古希腊英雄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他将忠义视为精神信仰,他认为任何背信弃义的行为都必须要用死亡作为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精神信仰的永恒[8]。所以在面对福尔图纳托背信弃义的举动时,他毅然决然杀了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自觉之举,不需要来自于任何外力的逼迫。也正是这些造就了马铁奥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侠义英雄,刚烈且坚毅,成为19世纪法国文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高峰枫.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J].读书,2003(3):120-125.

[2]李娜.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杀子”母题[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陆扬.两希文学中的亲子献祭叙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1(4):113-123.

[4]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M].刘继,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李霞.克尔凯郭尔理性与信仰关系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6]普罗斯佩·梅里美.梅里美全集[M].郑永慧,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7]吕远.“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当代电影,2010(10):97-103.

[8]孙莹,胡蕾蕾.生与死的对决:梅里美对死亡的复杂认识的探究[J].名作欣赏,2005(10):53-56.

[责任编辑:姚晓黎]

From Knight to Hero——Comparative Study of Infanticide Stories between Mateau and Abraham

CHEN Yi-m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China)

Abstract:About the motif of “killing s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Kierkegaard used the relationship of faith and ethics to explain the story of Abraham’s sacrifice. By this way, the same type of burnt offering infanticide story, Abraham’s actions proved that he was loyal to God’s faith, so he was called “the knight of faith”, however, Mateau’s action not only was to maintain their own spiritual beliefs, but also was conducted consciously without any outside force, which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father and son, reflecting more heroic spirit than Abraham.

Key words:infanticide; Mateau; heroic spirit; spiritual belief

收稿日期:2016-04-22

作者简介:陈祎满(1993-),女,陕西渭南人,陕西理工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文化。

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3-0048-04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