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大焦点问题研究述评

2016-02-10郑小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郑小伟(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大焦点问题研究述评

郑小伟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基因库,其蕴涵的思想基因构成马克思思想的底色,自被发现以来,就成了马克思学研究的焦点。国内逐渐在研究范式、历史地位、文本结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人学思想、逻辑主线、哲学底色、生态思想、社会思想等十个方面形成了焦点问题域,对这些焦点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具有积累思想、积累资料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焦点问题;研究述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全文公开发表以来,引发了持久的“《手稿》热”,成为20世纪马克思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有关《手稿》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起步于《手稿》的中文翻译工作。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我国对《手稿》思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先驱,推动了我国学者对《手稿》的深入探索与研究,《手稿》研究视域也越来越广泛。具体来说,我国对《手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十大焦点问题。

一、研究范式

我国理论界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手稿》解读范式的研究与归纳。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中提出“西方马克思学”“人本马克思主义”“断裂论”“进化论”“两种逻辑论”,即所谓“五种解释模式”。王东在《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与我们的新见解》中阐释了“以西解马”“以苏解马”“以马解马”三种解读范式。郝敬之在《解读马克思的五种方式及“回到马克思”》中提出“解释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重构马克思”“解构马克思”五种解读方式。关于《手稿》的解读范式,通过比较归纳,主要应有如下四种:

其一,“以西解马”范式,这种范式将《手稿》完全置于西方哲学思维向度,力图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解释或重构马克思哲学。

其二,“以苏解马”范式,主要从苏联教科书体系维度解读《手稿》,认为《手稿》还存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痕迹,与马克思后期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还有差距。

其三,“以马解马”范式,主张“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真实文本,回到马克思具体写作语境,从马克思哲学思维向度来还原、解读马克思本真精神。

其四,“发展马克思”范式,坚持马克思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品格,坚持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时代问题之解答的认知向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国家具体实践情况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手稿》研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多差异性,甚至对立性,这与研究视域、解读范式不同有很大关联。甚至某种程度上,研究范式的不同直接决定理论立场的差异。我们主张,对马克思哲学以及《手稿》的研究应坚持“以马解马”和“发展马克思”范式的有机统一,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又要时代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历史定位

关于《手稿》的历史定位一直是学界的争议问题,极力抬高的有之,极力贬低的有之,力图客观评述的有之。王东归指出学界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评价有“顶点论”“不成熟论”“起点论”三种基本观点,并认为解读模式的不同是导致评价基本观点不同的原因。马晓星归纳出“不成熟论”“起点论”“转变论”“融合论”四种观点[1]。

所谓“顶点论”或“成熟论”。大多数西方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最集中最成熟表述,而后来的唯物史观思想是倒退或衰退。此论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G.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为代表,他们大肆宣称《手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是“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是“把人及其生活意义即哲学的社会学的人本学提到中心的位置”的文献。他们极力抬高鼓吹《手稿》,贬低马克思后来的作品,人为制造了所谓“两个马克思”。张奎良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祥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与意义,不应排除在“成熟”范畴之外,这本著作使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向,基本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后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著作思想不过是对《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展开与升华[2]9-11。

所谓“不成熟论”。主要为前苏联、东欧和国内部分学者所主张。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手稿》还蕴涵较多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旧哲学痕迹,因而是部“不成熟”的著作,也引发了“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以及马克思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何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旷日持久之争论。如阿尔都塞主张《手稿》处于青年意识形态的马克思理论与成熟时期科学的马克思理论“认识断裂”的前夜[3]。奥伊则尔曼指明,马克思自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异化概念就不再起原来的效用了[4]。巴日特诺夫认为,对《手稿》内容分析表明其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5]。

所谓“起点论”。韩庆祥认为,“成熟论”与“不成熟论”两种评价《手稿》的倾向性都有其片面性,应运用发展的“整体性”评价方法。他认为,《手稿》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胚胎和萌芽,又带有费尔巴哈等旧哲学痕迹,是融合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基因要素于一体的带有整体性特征的第一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完整体系创立的一个开端,是马克思转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的真正起点[6]21。王东指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和实践观思想的发源地,蕴藏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元素的原生态基因,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但不是思想高峰[7]64。

所谓“转变论”。黄楠森认为,既不应将《手稿》归于“成熟”或“顶点”的范畴,也不应归于“不成熟”的范畴,而应把《手稿》视为马克思思想历程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此时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转向新唯物主义的最后时期,其对实践、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等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7]60。刘放桐指出,《手稿》初步阐释了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标志着马克思初步实现其哲学变革,此时马克思已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这一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并把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新哲学研究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研究都结合了起来,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本质的作用,为马克思后来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做好了重要的理论准备[8]。

所谓“融合论”。聂锦芳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一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融合创新的尝试,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成熟,但这毕竟是马克思思维方式转向的开始,在马克思思想里程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9]。

综合分析,应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纵深视域来把握《手稿》的历史地位,以马克思后来思想来反观《手稿》,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源头活水”。

三、文本结构

《手稿》蕴涵的丰富思想及其文本的残缺性,引发了学界的无限遐想和憧憬,促使人们趋之若鹜地对它的文本结构展开建构。

张一兵指出,《手稿》是一种“经济——哲学”式的独特文本,笔记本一是由两个不同的理论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三栏并进但不是马克思所肯定的理论逻辑,第二部分才是马克思肯定的人本学逻辑;笔记本三中文译本顺序被人为地重组了;他还否定了视《手稿》与《巴黎笔记》为交叉写作的假设性指认[10]。王东认为,把黑格尔哲学批判部分列入“第三手稿”不科学,不能真实展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进程,应将对黑格尔哲学批判部分单独列为“第四笔记”,还可考虑把整个《手稿》分为经济学手稿上篇、哲学手稿下篇,即上下篇结构。他还认为《手稿》在内容上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有关,二者可互补研究[7]61-62。李鹏程在《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文章中主张,应把《手稿》划分为四部分,即基本文本、补充文本、札记与序言,就是把笔记本一和二合成为基本文本,把笔记本三分成补充文本、札记与序言。韩立新认为,《手稿》并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马克思写作本文是分两阶段完成的,写作顺序应是“《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11]。

之所以对《手稿》文本结构研究出现差异性的观点,除了文本本身的残缺不完整外,可能还与后来人的文本编排有关。《手稿》主要采用过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依照原始稿本的写作顺序与书写样式编排;另一种是根据稿本的逻辑结构与思想内容编排。依照写作顺序与书写样式编排,利于呈现手稿原貌,有助于学人亲历性地体认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的最本真、最原始的历程、状态。根据逻辑结构与思想内容编排,尽可能地克服了《手稿》的片段性、残缺性,利于学界从整体上逻辑地考察《手稿》理论思想要义[12]。

四、异化理论

学界主要围绕地位、作用、内容等方面展开对《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俞吾金认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处于实质性、基础性的地位而不是边缘性、象征性的地位。他还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经历从《手稿》时期“道德评价优先”向成熟时期“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13]。张奎良认为,异化概念是《手稿》的中心概念,它完成了价值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统一并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马克思后其思想是对《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升华[2]6。聂锦芳认为,《手稿》异化劳动说是马克思思想交错点上的重要思想探索和尝试,是其从哲学向经济学领域拓展,哲学信仰与经济学探索之间带有张力的重要阶段性尝试[14]。段中桥认为,当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抛弃了青年时期的异化劳动概念[15]。

夏之放从经济与哲学两个维度解读异化劳动,他认为,从经济学上讲,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那么,克服异化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从哲学上讲,扬弃异化劳动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向社会人复归[16]。

孙熙国强调,《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不是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经济事实出发考察现实劳动的结果,《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论》资本批判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还从历史与逻辑起点、实质(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支配)、生产结果(资本对劳动结果的支配)、思想主旨和实践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发展与解放)等几方面,论证分析了《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资本论》中的资本两者的连贯一致性[17]。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生活实践认识人,主张通过工人解放把社会从私有制中解放出来,从而消灭异化劳动,拯救或解放人类。

五、共产主义学说

学界主要在定位评价、内涵、渊源等方面对《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学说展开研究。

杨适认为,共产主义学说是全书的中心部分,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阐释了其形成的新世界观,即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历史的否定之否定发展[18]。

孙伯鯙认为,马克思在《手稿》里把共产主义指认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扬弃私有财产就是扬弃人的异化;马克思完全发挥了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道主义性质和私有制的历史局限性及弊端进行了批判考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仍是直接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依据[19]。

张曙光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界说还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成熟性,主要受到了费尔巴哈式语言的影响。从哲学上讲,此界说还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20]。

张奎良认为,《手稿》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并非单纯从人道主义与道德评价的维度进行的,此时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完整、全面的,不但涵括了可以在现实中能够达到的实体境界,也暗含了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2]15。

吴晓明认为,《手稿》共产主义思想不同于倒退浪漫主义的纲领,它为自身发展找到了基础和现实条件,它是新本体论,《手稿》里的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意味着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矛盾的真正解决[21]103-105。

赵治认为,《手稿》共产主义内涵有五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历史运动,具有客观现实性;二是共产主义是对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三是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全面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四是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五是共产主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真正解决[22]。

聂锦芳认为,《手稿》共产主义思想有三重含义:一是关注人的解放,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是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主张在劳动中复归人本质;二是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只能在社会运动状态实现;三是共产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个环节,社会主义是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是真正的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确证的过程[9]170-171。

陈东英从自然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对《手稿》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现实社会本质的统一,就是科学认知与信仰的统一[23]。

回到《手稿》文本里和寻求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经典文本论述是包含了对《手稿》共产主义思想理解争议之谜的解答。

六、人学思想

学界主要在关于《手稿》中人学思想的内涵、历史评价、叙述向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叶林在《人本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学思想内容》中认为,《手稿》有关人的哲学思想,就是“人本学”或“人本主义”思想。

丛大川认为,《手稿》里的以异化劳动及其扬弃的理论为基础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形成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是萌发着的马克思新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论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又超越了其人本论的抽象感性,将属人的现实世界归为人的感性劳动与实践;《手稿》中的实践人道主义超越了传统哲学唯心与唯物主义的片面对立,彻底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性变革,并明确指出把实践人道主义归于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评价是对马克思此时哲学思想的严重扭曲[24]35。

张曙光认为,《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祥地,是关于人生命哲学的真正启示录,它比尼采、柏格森一类只从人的生理机能出发阐释人生命进程的“生命哲学”要高明、正确的多;我们应从马克思的生命哲学思想或人学生命观出发重建生命哲学,而不是将生命哲学简单的判给尼采、伯格森们[25]。

张霄认为,《手稿》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用来对国民经济事实展开哲学分析与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但这时马克思还没到达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26]。舒远招指出,在《手稿》里,马克思有意分别用Existenz与Leben两个德文词来表示区分“生存”与“生活”两种状态,马克思将人处于“异化”存在状态视为“生存”,而将人自由自觉的类生活视为“生活”[27]。刘卓红等认为,马克思在“问题学”逻辑下,不是向后追问形而上的人的类本质,而是通过具体、历史地批判描述现实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向前展望理想的彼岸,并用理想反照现实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对现实的批判中消解了人的类本质[28]。李宝刚等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论证人的现实存在并阐发他的人学思想,因为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社会的对象性活动的辩证统一的综合过程,所以人的现实存在是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的辩证统一的立体存在[29]。张奎良指出,从1844年夏到1845春,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阐释了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本质,即所谓“人的五重本质”[30]。

无论是研究《手稿》的人学思想,还是解答关于《手稿》人学思想的论争,回到《手稿》文本本身和借助相关经典文本比较研究无疑是一种可信赖的路径。《手稿》文本中,马克思给出了人本质的经典论述,他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对人来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1]这指出了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把人与动物直接区别开来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本质。

随后不久,1845年春,在《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指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与《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形成了姊妹篇。《手稿》中强调人的本质是劳动,强调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属性,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着重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等。

七、哲学底色

长期以来,对《手稿》的研究似乎对其孕育的马克思伟大思维转向的社会生活实践观进行了无自觉地遮蔽。如一些学人似乎是坚定而真切地指出,人本主义始终占据《手稿》的主导地位,是《手稿》的统摄性权力话语,而《手稿》中不自觉地萌生的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客观线索则始终是不自觉的和隐性的[10]13。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肯定了《手稿》的实践观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丛大川专门撰文《“实践的人道主义”辩》为《手稿》实践观思想辩护,他认为,以工人劳动为基石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是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坐标转换,突破了以往理论哲学的界域,超越了以往哲学理论的片面对立,开辟了实践哲学的广阔视野[24]40。王东直接指出,对《手稿》哲学底蕴新见解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并以《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内容为主干,加之《手稿》其他部分内容,归纳提出了十一条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合称马克思实践观的上下篇[7]62。

事实上,就《手稿》文本来看,社会生活实践观或思想是《手稿》的思想底色、背景或基石,尽管在文本中似乎是人本主义占据主导叙事情态。

八、逻辑主线

关于《手稿》的逻辑主线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围绕它的学术论争较多。

孙伯鯙指出了《手稿》的双重逻辑线索,即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32]。其学生张一兵进一步指出,这两种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在《手稿》中,呈现出了奇特的复调语境,但人本主义逻辑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统摄性的权力话语[33]。

张一兵还指出,《手稿》文本写作逻辑进程应是,起初马克思是按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思路写作笔记本一的前半部分,即对国民经济学指明的“事实”直接批判,但接近普鲁东的社会主义;随后马克思放弃了这一思路并转向写作笔记本一的第二部分,即劳动异化的四个层面,即青年马克思重新确立的哲学人本主义批判大纲;笔记本二和三的具体经济哲学分析是对这一批判大纲的理论论证[10]14。

安启念强调,《手稿》有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主线,即马克思以经济学为出发点,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阐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而转向共产主义这个中心问题,提出劳动实践观,论证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及人的发展,落脚点置于哲学[34]。

吴晓明认为,“对象性活动”是《手稿》的哲学主线,根据“对象性活动”,可将《手稿》分为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学说、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三个部分[21]8。

王东提出,他对《手稿》深层哲学主线的新见解——从异化观到实践观,他十分强调《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独立意义,并提醒人们注意“批判黑格尔——阐发实践观”在《手稿》深层哲学主线中的中心地位[7]62。

陈先达认为,《手稿》的主题思想与其哲学论证方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他指出《手稿》关于真正人与异化人、真正社会与异化社会、真正劳动与异化劳动的对立,并以前者作为标尺衡量后者是不科学的,《手稿》主题关于积极扬弃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与全人类是正确的,但其哲学论证不完善、有局限[35]。

韩庆祥认为,尽管《手稿》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但是仍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和严整的基本逻辑结构。《手稿》逻辑线索主要是人本主义思维方式方法,同时还存在隐蔽辅助的从基本经济事实出发讨论问题的方法[6]13-14。

之所以对《手稿》逻辑主线研究出现这么多的争议,除了文本本身的残缺、后人的编排版本差异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解读语境差异的原因。所以,若想厘清《手稿》逻辑问题主线,尝试回到马克思写作时的背景,摸清马克思写作想要解答的时代问题,似乎包含着对问题之谜的解答。那就是要寻根人的解放的答案、路径,根据这个写作主旨,我们就清晰地发现了一条《手稿》写作的逻辑主线,即私有财产的批判逻辑,从国民经济事实的批判考察出发,揭示“异化劳动”现象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主张通过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工人解放把社会从私有制中扬弃出来,从而消解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

九、生态思想

《手稿》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思想,深入文本探寻和阐释其内涵与当代意义,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目前,我国学界已有学者展开了对相关思想的研究挖掘。

王国聘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诞生地,马克思用实践的、历史的观点方法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主张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基本一致[36]。谢保军和李建军认为,《手稿》充满了生态智慧,反映了马克思睿智的生态辩证法思想,论述了人与自然、人是类存在物哲学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的解放、社会解放与自然解放等多重辩证关系,对促进生态哲学学科发展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理论支撑价值[37]。杨英姿认为,《手稿》通过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论述,揭开了“人类本性”的生态意蕴,也指明了实现“人类本性”的社会条件是废除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人性复归与自然界复活,这对生态人性的形塑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38]。辛世俊认为,《手稿》中蕴涵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两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人应向关心自身有机体那样关心自然界这个无机体[39]。柳兰芳认为,《手稿》中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从自然、人文与社会三个生态维度对《手稿》里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考察,以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找寻理论支撑[40]。

十、社会思想

我国学界对《手稿》中所蕴含的“社会”思想也展开焦点性的研究,推进了对《手稿》丰富思想宝库的挖掘,对当代社会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段志平、马俊峰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起点[41]。丁立卿和高宗泽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人、社会、历史“三位一体”的社会观[42]。候小丰认为《手稿》在阐释异化劳动理论时,涵摄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与逻辑,并且马克思在确立自由观时遵循着理性人和自由人的理论前提预设[43]。王晓青认为,《手稿》初步展示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基础性著作,提出了追求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双重理论诉求[44]。

李文成认为,《手稿》论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内容并且分析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条件[45]。赵学珍认为,《手稿》人本思想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46]。李谧认为,《手稿》蕴涵丰富的“民生幸福”思想体系,并从劳动是民生幸福的泉源、民生幸福的真正本质是类本质、民生痛苦的外在表现是异化、实现民生幸福的路径是劳动解放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47]。董慧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性、环境、道德与情感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活力思想,即社会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进去发展的原动力[48]。赵家祥认为《手稿》在其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涵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是对这一思想的延续与深化[49]。李长成和邓伯军认为,马克思通过《手稿》推进了黑格尔现代性批判事业,提出了以对象性活动主体代替绝对精神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代替伦理国家,也展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自由主义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50]。邹广文通过对《手稿》原典的解读,发掘了马克思哲学独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对当今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现代性文化精神[51]。王虎学认为“社会”概念是贯穿马克思《手稿》等经典文本的核心范畴,是马克思审视人类社会的新坐标,“社会”从一般的“本真社会”到特殊的“现实社会”再到个别的“典型社会”的逻辑生成与嬗变,是马克思哲学理论转向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实践的重要方法论启示[52]。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蕴涵着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基因,是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宝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树苗”。对《手稿》中的思想理论进行挖掘与梳理,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还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星.我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现状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62.

[2]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周年[J].现代哲学,2004,(1).

[3]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0.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14.

[5][前苏联]巴日特诺夫.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7.

[6]韩庆祥.异化劳动与人的解放——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列著作选编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7]王东,王晓红.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新见解[J].理论学刊,2009,(4).

[8]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92.

[9]聂锦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0-171.

[10]张一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结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1999,(4):9.

[11]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7):10.

[1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13]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J].中国社会科学,2003,(2):9.

[14]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6.

[15]段中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J].江海学刊,2009,(3):22.

[16]夏之放.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阐释[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75-76. [17]孙熙国,尉浩.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批判理论的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比较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4):16.

[18]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9-70.

[19]孙伯鯙.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170-173.

[20]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理想历程追踪[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193.

[21]吴晓明.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微[J].复旦学报,1996,(4).

[22]赵治,王集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共产主义理论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5.

[23]陈东英.《共产主义的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求实,2007,(4):12-14.

[24]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J].南京社会科学,1994,(3).

[25]张曙光.生命哲学的启示录——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中州学刊,1999,(2):47.

[26]张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3,(5):22.

[27]舒远招.Existenz与Leben:人的两种存在状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个重要术语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2):55.

[28]刘卓红,石德金.人的类本质:解构与回归——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

[29]李宝刚,王思鸿.论“现实人”的三层次存在——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江汉论坛,2010,(7):57.

[30]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

[3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2]孙伯鯙.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

[3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18.

[34]安启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基本内容及全书文本结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62.

[35]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7-201.

[36]王国聘.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考察[J].现代哲学,2001,(2):48-49.

[37]谢保军,李建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辩证法思想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3):112.

[38]杨英姿.“人类本性”的生态蕴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界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14.

[39]辛世俊.能动与受动: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

[40]柳兰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7):16.

[41]段志平,马俊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起点——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河北学刊,2012,(4):164.

[42]丁立卿,高宗泽.人、社会、历史的“三位一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观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41. [43]候小丰.“异化理论”中的自由观透视——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学术研究,2009,(11):15.

[44]王晓青.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双重正义诉求[J].社会主义研究,2011,(2):15.

[45]李文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

[46]赵学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5):167. [47]李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民生幸福”思想透视[J].社会主义研究,2014,(5):1.

[48]董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活力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2007,(3):148.

[49]赵家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的生产关系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1,(7):32.

[50]李长成,邓伯军.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50.

[51]邹广文.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精神[J].哲学研究,2006,(2):111.

[52]王虎学.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4):26.

责任编辑:王玮玮

【杂文随笔】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6)05-0039-08

[作者简介]郑小伟(1983-),男,河南信阳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学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