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批判视角下中国大众文化

2016-02-10敏,胡

知与行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反思重构

梁 敏,胡 菲

(1.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2.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1 )



文化创新研究

文化批判视角下中国大众文化

梁敏1,胡菲2

(1.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2.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1 )

[摘要]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西方的平等、自由等意识逐渐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大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先天不足及中国本土话语语境的严重缺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出现了诸多问题,并给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面对这一现状,学界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此,应从客观立场出发,对中国大众文化进行反思及重构,以期中国大众文化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氛围,重塑文化强国的形象。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批判;反思;重构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中国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时光积淀,已然成为世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线。正如人们对“文化”所做的最通俗的理解一样——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刻把握。从传播途径来看,大众文化需要经过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得以在普通大众之间快速传播;从产品类型来看,大众文化又变身成一种消费文化,产品是快速消费产品,并且极易获得,这使得大众文化不像高雅文化那样让人捉摸不透;从人们的参与程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置身于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大众文化自身的文化语境。结合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大众文化快传播、易获取、高渗透的特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但由于长期受传统封建制度的阻隔,文化权利多存在于精英阶层,底层人民很难获得,此时尚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是极难获得话语发声权的,这种不利的局面成为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较晚的主要原因。“五四运动”后,大众文化也仅仅在知识分子阶层获得了短暂发展。20世纪40年代后,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其话语权利逐渐增强,此时的中国大众文化虽然具备了一些大众文化应有的特征,但强调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宏大叙事主题,很难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改革开放敞开了政治、经济、科技,尤其是文化的大门,大量西方文化产品涌入,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开始进入青年人的视野,文化市场呈现出一副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可谓是蓬勃发展:电视剧的大量出现使人们每晚团聚电视机前共享天伦之乐;电影、杂志、广告、音乐和小说等贴合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然而,当时中国的大众文化很多只是对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一种简单模仿。直至2000年后,中国的大众文化才逐步步入正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形态。

纵观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大众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长河的流动发生改变,体现着中国独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特点,这也正好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经典论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生活状态的影响。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正轨,市民生活逐渐形成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虽然整体上看,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一种不断自我修正、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现实社会话语语境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问题,下面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中国大众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过度西化问题突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政策中,中国的文化是其主要的渗透对象。在和平演变的战略中,文化是他们的一颗重要“棋子”,这样的演变是在不费任何兵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中国的大众文化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只能导致不战而败的悲惨局面。因此,在发展大众文化时应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体现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今天发展的中国,大众文化却有着过度西化的现象,我们的青少年逐渐迷恋上了美剧,对快餐产生了“好感”,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过分引用西方流行元素,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

(二)价值观导向存在偏差

大众文化在塑造国民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它和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具有同等的力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因此,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的价值观、通过大众文化塑造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在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大众文化中,还充斥着不少低俗的内容,暴力、色情的文化现象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势必会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大众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许多的综艺节目中,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不断宣传明星的奢侈生活,这种炫耀性消费也导致大众进行不理性的消费。我们的大众文化本应该引领社会的新风尚,展现积极的生活理念,但是发展中的中国大众文化由于一些环境原因会存在一些价值观导向方面的偏差,这值得我们警惕。

(三)具有过度消费性和娱乐性

中国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内的,那时的中国刚刚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被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特别是在这个消费的时代,文化也成了某种消费的商品。而且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单纯发展大众文化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必须披上商品化的外衣才能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高雅的大众文化就这样沦落为商品,文化失去了自身的特性,成为千篇一律的产品,这些产品以娱乐的方式被大众所知。大众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时得到的只是一种短暂的娱乐感,文化的价值理念并没有被大众所吸收,长此以往,大众将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二、中国大众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只有理性地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正确的措施。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经济弊端的影响。此外还与我国的大众文化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进程较短、没有形成成熟的体制有关。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有: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文化工业的工具性给大众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营利性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和商品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中,效益占第一位,在发展文化方面亦是如此。单纯依赖文化的特质吸引大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文化的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的不一致性致使知识分子也去参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文化披上了商品化的外衣,大众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文化商品。一旦文化只考虑商品性和娱乐性,就失去了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内涵,大众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成为物化的个体。

(二)文化体制的不健全

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应该在市民领域,而不应该在权利领域和政府中运行。但这不是说政府不应该管理文化事务,而是要求政府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在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文化体制。我国大众文化的诸种问题的发生正是在源头上没有很好的控制,一旦体制不健全这些问题只能愈发严重,因此若想重构中国的大众文化,健全文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转型社会的断裂性

我国正处在转型社会中,旧的社会规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社会规范还未成功建立,在这种断裂状态下生活的大众没有明确的文化价值准则。使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了目前这种注重消费性和娱乐性而较少关注大众文化的本质的特点。在这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旧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应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新的价值观一方面需要慢慢摸索着前进,另一方面在形成新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要促进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四)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全球化主要是指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但是经济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并非独立,必然也会涉及文化领域。在全球化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下,各国的文化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全球化对于中国大众文化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外来文化有其精华的部分,自然也会对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造成冲击,产生一些消极的或者说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众文化,形成了现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各种问题,我们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以使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

三、在反思中重构中国大众文化

对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的反思,并不是一味地否定中国大众文化,而是想通过对中国大众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寻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方面的严重性后,呼吁学者透过中国大众文化问题存在的现象,找到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倡导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来反思与重构中国大众文化才是当务之急。

(一)重视大众文化研究的语境化

金元浦在《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一文中曾经指出,历史契机和现实境遇共同孕育出的大众文化,为大众文化以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同时也预示了这种历史必然性。而“这一历史契机和现实境遇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社会构架的形成、市民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大规模的文化生产手段及先进传媒多达到的当代水平”[1]。这只是众多学者中的一例,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更是应该基于此时的社会语境,如果脱离了话语语境,大众文化的发展就像异化的人一样没有灵活性。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持续的关联要求我们在形成我国的特色文化理论时,要反思已有的理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法兰克福学派是基于德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的,而德国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要求我们的学者在翻译、引用这些理论时应该注意中国当时的国情和语境,形成符合我国文化语境的中国大众文化。

(二)批判性肯定中国大众文化

自大众文化在中国首次出现,就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只属于精英阶层所享有的文化权利逐渐走下神坛,被普通大众所享用。文化本来是属于大众的,由于当时国情的特殊性,生活都无法满足,更何谈去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使文化产品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在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精神风貌日新月异,意识形态多样化,这些美好的景象都是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因此,重构中国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站在批判性的立场上,一方面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有不足,另一方面也要肯定中国大众文化积极、正向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

(三)注重大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国的体制历来是自上而下的,对于文化的传播也一样,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这种方式对于人民进行操纵和控制。但是要想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和重构中国大众文化,使其健康蓬勃的发展,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反抗力量”,体现大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大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相信他们自己更有发言权。当然大众可能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需要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引导,同时需要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其指导。现存的每一种理论对于中国大众文化而言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要想重构具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理论,需要将现有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使其相互融合,正如格罗斯在比较了洛文塔尔、阿多诺和巴特的大众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后指出,三位的研究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各有不足一样[2],需要将各种理论融合才能为研究我国的大众文化重构一种符合我国语境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才能对这种自下而上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形成的大众文化进行指导。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诸如享乐主义思想、过度注重娱乐化等的糟粕,对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了混乱和偏差,不利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大众文化出现的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亟待解决,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证中国大众文化健康蓬勃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使得中国大众文化可以在国家政治文化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不同于西方的大众文化受市场的影响而自由变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指引方向,树立正确的坐标并且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在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带给国人的文化满足感是任何时代所不曾感受到的,在这个文化繁荣的世界,要想发扬本国文化,成为文化强国,就要让各种文化形态及文化观念成为普通大众的精神食粮。中国已经尝到了闭关锁国造成的恶果,也吸取了相应的教训。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发展大众文化成为必然的选择。要想恢复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好局面,倡导大众文化是首选。但是我们在大力发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大众文化带来的有关大众创造性和自由性的消失,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因此大众文化要在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引导下提升、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我们的大众才能享受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金元浦.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J].文艺理论研究,1994,(2):27.

[2]阮小波.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徐雪野〕

[收稿日期]2016-05-12

[作者简介]梁敏(1990-),女,黑龙江肇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077-04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反思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