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6-02-10刘阳黄永望傅德慧刘丽燕高晓葳王珊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手法复位

刘阳 黄永望 傅德慧 刘丽燕 高晓葳 王珊珊



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刘阳1黄永望1傅德慧1刘丽燕1高晓葳1王珊珊1

【摘要】目的评价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疗效。 方法将149例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组(63例,其中后半规管BPPV 41例,水平半规管BPPV 22例)和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复位组(治疗椅复位组,86例,其中后半规管BPPV 63例,水平半规管BPPV 23例),分别行Epley法手法复位和多轴360°滚转治疗法治疗椅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椅复位组后半规管BPPV的一次复位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84.13%(53/63)、95.24%(60/63),手法复位组分别为75.61%(31/41)、87.80%(36/4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椅复位组水平半规管BPPV的一次复位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82.61%(19/23)、86.96%(20/23),手法复位组分别为54.55%(12/22)、59.09%(13/22),前者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对后半规管BPPV的治疗效果与手法复位相似,对水平半规管BPPV的治疗效果优于手法复位。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手法复位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815:12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1228.1512.006.html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前庭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1,2],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或体位改变引起的短暂性眩晕。根据变位试验(Dix-Hallpike试验及Roll test试验)所诱发的眼球震颤方向来判断受累的半规管侧别[3~5];脱落耳石位于不同半规管及管内位置,可通过Epley法、Barbecue法及Semont法等进行手法复位治疗[4],使耳石回到椭圆囊内。然而,以上手法复位方法在临床应用时,由于操作者熟练程度及患者配合度的差异,复位效果参差不齐[6~9]。因此,临床上仍需寻求疗效更为稳定的治疗方式,以提高BPPV的治愈率。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主要由三维旋转复位治疗椅、高清红外线视频眼罩、耳石复位工作站组成,本研究使用该系统治疗BPPV患者,并与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相比较,旨在探讨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复位治疗BPPV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天津30021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3],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半规管型BPPV的患者14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97例,年龄22~73岁,平均45.2±6.4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仅1天,平均1.97±4.32年。依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将入选对象分为手法复位组及治疗椅复位组,其中手法复位组63例,男21例,女42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22~71岁,平均43.7±7.6岁;后半规管BPPV 41例,水平半规管BPPV 22例;治疗椅复位组86例,男31例,女55例,男女比例为1:1.8,年龄27~73岁,平均46.4±9.3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63例,水平半规管BPPV 23例。两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头颅MRI及详细的神经及耳科学检查,排除了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耳迷路等疾病引起的眩晕。同时,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即予以排除: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严重肥胖者,体重超过120 kg;③高血压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当天,收缩压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高于90 mmHg;④2个月内接受过耳科相关手术、心脑血管相关手术及脊柱外科手术者;⑤24 h内服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性药物者;⑥老年性痴呆、脑萎缩、脑血管疾病者;⑦患有颈椎综合征,不能配合治疗操作及评价效果者;⑧2周内曾有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严重心血管疾病及房颤、室颤等心律失常发作者。

1.2治疗方法

1.2.1手法复位组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Epley法复位[4,10]:患者坐于诊疗床上,治疗者协助其取仰卧位,头位正中并后悬约30°,向患侧转头45°使患耳朝下,待患者出现眼球震颤和眩晕后,将头转回正中后悬位,继续向健侧转头45°,继而向健侧同时转动头部及身体,至患者侧卧于诊疗床上,其头部偏离正中后悬位135°,最后坐起;整个复位过程中每一头位停留至少30 s。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则采用Barbecue法复位[4,10]:患者坐于诊疗床上,治疗者协助其迅速躺下转变为仰卧位,向健侧转头90°,再向健侧同时转动头部及身体90°至鼻尖朝下,继续向健侧转动90°,最后再次向健侧转动90°恢复至仰卧位。整个复位过程中头位转换需迅速完成,且每一头位停留至眩晕消失后至少30 s。

1.2.2治疗椅复位组采用GYHK-I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天津)对本组患者以30°/s匀速进行1次完整复位治疗。后半规管患者BPPV采用360°滚转治疗法,以右后半规管BPPV为例,第一步:将患者安置于复位治疗椅并取直立坐位(P0°Y0°)(P=垂直面;Y=水平面);第二步:使患者水平向右旋转45°至右坐位(P0°Y45°);第三步:使患者在垂直面上向后旋转360°;第四步:停留于右坐位至少30 s,通过红外线视频眼罩观察到患者眩晕症状及眼震消失后,回归至起始位置(P0°Y0°)。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Barbecue法,以右水平半规管BPPV为例,第一步:将患者安置于复位治疗椅并取直立坐位(P0°Y0°);第二步:使患者沿垂直轴向后旋转75°至正中卧位(P75°Y0°);第三步:使患者在水平面上向左旋转360°;第四步:停留于正中卧位至少30 s,红外线视频眼罩观察到患者眩晕症状及眼震消失后,回归至起始位置(P0°Y0°)。

1.3疗效评估及随访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周内保持头直立位,卧位时抬高头部45°,均应避免突然转头、低头及仰头动作。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估[3]标准评估疗效。两组患者均在首次治疗后1周复诊,了解其眩晕症状的改善程度,并再次行变位试验(Dix-Hallpike试验及Roll test试验)观察是否有变位性眼震被诱发。未痊愈的患者,在复诊时再次行1次完整复位治疗,并于此次治疗后1周再次复诊评估治疗效果,直至4次完整复位治疗后仍未痊愈的病例,则计入无效病例。同时,分别记录两组复位治疗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一次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法复位组41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中,一次复位治愈31例,二次治愈2例,三次治愈3例,四次治愈0例,总治愈36例,无效5例;一次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分别为75.61%(31/41)和87.80%(36/41)。治疗椅复位组63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中,一次复位治愈53例,二次治愈4例,三次治愈2例,四次治愈1例,总治愈60例,无效3例;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分别为84.13%(53/63)和95.24%(60/63)。两组间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法复位组22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中,一次复位治愈12例,二、三次治愈均为0例,四次治愈1例,总治愈13例,无效9例;一次复位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54.55%(12/22)和59.09%(13/22)。治疗椅复位组23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中,一次复位治愈19例,二次治愈0例,三次治愈1例,四次治愈0例,总治愈20例,无效3例,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分别约为82.61%(19/23)和86.96%(20/23)。治疗椅复位组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治愈率均高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复位过程中,两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均为0例,2周后随访,两组均无复发病例。

3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BPPV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附着于椭圆囊或球囊毛细胞表面的耳石颗粒异常分解或脱落,并在一个或多个半规管内异位聚集粘附而导致前庭感觉异常[11]。因此,BPPV复位治疗的关键是准确判断耳石脱落的位置并以半规管生理解剖结构为基础精确转动患者体位,从而将脱落耳石复位。

手法复位治疗BPPV往往受到操作者经验不足、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不便等限制,使其治疗效果参差不齐;而治疗椅复位则可以精确控制患者转动体位的角度,操作的准确性高。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耳石复位工作站的内置程序操控复位治疗椅,使其可在多轴向内进行360°匀速及变速旋转,并精确定位于各轴向内任一特定角度,以达到诊断和治疗BPPV的目的。诊疗时可通过高清红外视频眼罩同步输出患者眼震动态图像到工作站屏幕,由此可清晰观察到患者的眼震变化。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手法复位组与治疗椅复位组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一次复位治愈率及总体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椅复位与传统手法复位疗效相当。而对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治疗椅复位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因水平半规管的生理解剖位置,复位时需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使其水平半规管转变为与地平线垂直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沿水平轴整体转动身体。手法复位时,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常因转动不便或配合欠佳而使复位中断,导致复位效果不佳。而治疗椅复位时,患者坐于治疗椅上,由治疗椅三维旋转功能带动患者在标准体位下匀速转动,避免了操作不便或患者配合不佳对治疗的影响,提高了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一次复位治愈率,减少了因重复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复位无效的病例,可能与半规管解剖变异等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12],耳石复位无效可能是由于耳石颗粒移动时粘附于膜性半规管,导致半规管狭窄而阻碍剩余耳石排出造成的。

本研究中随访时间为复位治疗后2周,主要因为迷路内耳石的维持及钙沉积是一个严密而缓慢的调控过程[13],耳石复位后需要一定时间在新的位置重新粘附生长。本组中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但考虑到随访时间较短、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及BPPV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因此更大样本的积累及长期随访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多轴旋转耳石复位系统作为BPPV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具有治愈率高、操作准确、患者易耐受、疗程短等特点,其对后半规管BPPV治疗效果与手法复位相当,对水平半规管BPPV的疗效中则优于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4

1Luscher M, Theilgaard S, Edholm B.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tic groups amongst 1034 patients seen in ENT practices for dizziness[J]. J Laryngol Otol, 2014,128:128.

2Isaradisaikul S, Navacharoen N, Hanprasertpong C, et al. Causes and time-course of vertigo in an ear, nose, and throat clinic[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0, 267: 1837.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63.

4Bhattacharyya N, Baugh RF, Orvidas L,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8,139:S47.

5Balatsouras DG, Koukoutsis G, Ganelis P, et al. Diagnosis of single- or multiple-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nystagmus[J]. Int J Otolaryngol,dio:10.1155/2011/483956.

6Steenerson RL, Cronin GW, Marbach PM.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techniques in 923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The Laryngoscope, 2005,115:226.

7Korres SG, Balatsouras DG, Papouliakos S, 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its management[J].Med Sci Monit, 2007,13:CR275.

8Prokopakis E, Vlastos IM, Tsagournisakis M, et al. Canalithrepositioning procedures among 965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udiol Neurootol, 2013,18:83.

9Song CI, Kang BC, Yoo MH, et al. Management of 21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MC protocol and outcomes[J]. Acta Otolaryngol ,2015, 135:422.

10温晗光,林婷婷,陈缪安.管石复位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影响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97.

11Parham K, Leonard G, Feinn RS, et al. Prospectiv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bone turnover[J]. The Laryngoscope, 2013,123: 2834.

12原红艳,张淑香.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08.

13Lundberg YW, Zhao X,Yamoah EN. Assembly of the otoconia complex to the macular sensory epithelium of the vestibule[J]. Brain Res ,2006, 1091: 47.

(2015-05-15收稿)

(本文编辑周涛)

·研究报告·

通讯作者:黄永望(Email:ywhuanghss@163.com)

【中图分类号】R76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99(2016)01-097-03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6.01.026

猜你喜欢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估
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的治疗体会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早期护理干预对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的影响
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体会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