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共青团选树典型人物的经验与启示

2016-02-10刘宏森

中国共青团 2016年5期
关键词:选树功利化典型人物

文 刘宏森

建国以来共青团选树典型人物的经验与启示

文 刘宏森

典型人物概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别主要包括:具体性。典型人物首先是生活在某种具体现实环境中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具体个体;普遍性。典型人物虽是个体,但其思想与行为却常常能够被广大的社会群体,乃至于全民所普遍认同,被视为社会某种普遍认识、理念和价值的体现;真实性。典型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具体的人物。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价值追求等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容易使人们感到亲切,油然而生一种学习、效仿的冲动和内驱力;正义性。典型人物一般都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优点、突出表现、突出成绩、突出贡献,体现了当时社会正义、社会主流道德、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甚至体现了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因而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效仿的兴趣。总之,典型人物是社会所崇尚的某种思想、理念和价值的具体载体和生动体现者,是一种十分珍贵、稀缺的思想教育引导资源。青年典型人物是典型人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其政治属性的重要体现。选树典型人物是共青团实现其教育引导青年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视典型、宣传推广典型、把典型事迹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途径,作为共青团的工作特色” ,一直受到共青团的重视。

(一)选树青年典型人物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5,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

第二阶段,1966-1976,10年文革;

第三阶段,1977-1999,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第四阶段,2000-今。

(二)青年典型人物的主要类型

战斗英雄,主要包括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烈士等。如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等。还有在战斗英雄精神鼓舞下涌现出的青年英雄典型人物,如丁佑君、向秀丽、安业民、刘英俊、张英男、麦贤得、王杰、龙梅和玉荣等。

建设先锋,主要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下乡知青、革新能手等。如郝建秀、赵梦桃、李瑞环、张百发、徐建春、祁建华、赵国有、马恒昌、王崇伦、蔡连成、张慧芳、高玉宝吕根泽、吕宣宝、郭统绪、李思凤、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

道德楷模,主要包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崇尚的新道德、新风尚的先进分子。如雷锋、张海迪、张华、“一山两湖”英雄集体、徐洪刚、李向群、“最美”系列人物等。

政治道具,主要包括在一些政治运动中,被选树为某种政治理念和教条载体、象征、符号的人物。如张铁生、黄帅等。

(一)共青团选树典型人物的经验

坚持选树典型人物教育和引导青少年。60多年来,除了文革期间,共青团始终坚持选树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传统做法和传统特色。一定意义上讲,共青团选树典型人物的历史,就是按照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的历程的生动体现。

坚持深入青少年选树典型人物。无论是黄继光等战斗英雄、赵梦桃等建设先锋,还是雷锋、张海迪等典型人物,他们原先都是普通青年中的一员。团组织深入基层,深入青少年实际,努力从一些原本普通的青少年身上,发现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闪光点,从中选树典型人物。这样一种“从群众中来”的选树方式,值得继承和借鉴。

坚持发挥组织优势,强化选树效果。60多年来,团组织始终注重充分发挥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在统一部署下,运用不同形式,加强对典型人物的集中宣传,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引导声势,使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迅速走近千万青少年,最终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

(二)共青团选树典型人物的教训

青年典型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共青团60多年选树青年典型人物的工作自然也打上了时代的深深印记,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

“大一统”思维漠视青年实际。“大一统”思维集中表现在选树价值的一元化及其统一、全面的推广上。多年来,特别是在新世纪以前,团组织往往更多以团组织意欲推广的价值为统一标准,选树青年典型人物,而忽视青少年思想、理念和价值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0多年中,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高度一致,这种大一统做法还能在选树青年典型人物的过程中较为顺畅地运行。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性愈益张扬,对团组织所推介的榜样和典型往往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学习谁、效仿谁、追捧谁,他们更愿意自己说了算。选树典型人物的大一统思维方式难以为继。

“高大全”宣传使典型人物不可信。所谓“高大全”是指一些被选树出来的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只有党和政府期待的优点,而既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没有一般青年的种种特点和缺点。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任意拔高包装成一些政治概念、道德理念的符号和载体,缺少个体的鲜活性。青少年在最初的感动后,往往感到这些典型人物可望不可即,可敬不可学,久而久之,便对他们敬而远之。

“功利化”态度使青年不相信典型。选树典型人物有功利目标,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功利化”则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所谓“功利化”是指围绕某种眼前的、小(政治)群体的功利目的,往往不顾事实真相、客观规律和人们的价值认同,随心所欲地把某个对象加工和指定为典型人物,要求人们无条件地学习和效仿。毋庸讳言,60多年来,“功利化”之魅影时隐时现。“功利化”最终使很多群众心底里不相信典型、不愿意学典型,只是迫于政治高压,被动、形式化地学习典型。

“行政化”运作缺乏青年参与。“行政化”主要是指在垂直的权力系统中,各项事务的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都按照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向进行。60多年来,在选树典型人物过程中,往往是上级团组织选树典型人物,通过行政公文、会议等程序和途径,逐级下发,号召基层团组织和青少年学习、仿效。在此过程中,领导机关,甚至领导个体的意志常常成为典型人物选树的缘起和重要推动力之源,行政系统则成为领导意志推送的渠道。行政化必然导致更多自上而下、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单向推介、宣传、灌输和教育,而缺乏团组织、典型人物与青少年之间的有效互动,缺乏青年参与。

“大一统”思维、“高大全”宣传、“功利化”态度、“行政化”运作是60多年来选树青年典型人物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记取的教训。其中,“行政化”运作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选树典型人物固然需要行政权力的助推,但当行政权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典型人物的选树之时,则难免会出现“功利化”态度、“大一统”思维、“高大全”宣传等种种弊端,先进典型效应必然会弱化,教育引导功能自然难以有效实现。

实践证明,通过选树典型人物,共青团组织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青年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团组织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选树典型人物的做法,需要深入思考。

(一)重新认识典型人物选树的本质

选树典型人物是教育引导的一种手段。思想教育引导的重点和本质不是简单地从外部进行灌输,更是对青少年的思想世界进行有效的梳理。灌输有个前提,就是把青少年的思想世界视为一只空杯子。但这只是个虚假的前提。事实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青少年实际上已经逐步形成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许多感受和看法,形成了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世界。其思想世界并非一只空杯子。教育引导本质上就是以外来信息的输入,引发既有“三观”发生相应的变化,乃至于引发青少年思想世界的重构。

典型人物及其思想和事迹也是一种外来信息。选树典型人物作为教育引导手段,本质上就是通过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事迹的宣传,使青少年的思想世界在得到新信息注入的同时,得到梳理,从而被重新建构。由此,把握青少年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现实状况,便成为选树典型人物极为重要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既不能向青少年的思想世界有效注入新的内容,更不能使青少年既有的思想世界得到有效的梳理和重构。

(二)落实“分类指导”原则选树青年典型人物

在新的时代,必须在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世界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青少年群体思想和价值观的实际,选树青少年典型人物,真正做到“分类指导”。要重新界定典型人物的内涵和外延,摒弃“高大全”的标准和宣传,从不同普通青少年群体中发掘向上向善的能量,从那些能够向相应群体的青少年朋辈发挥示范作用、为广大青少年朋辈所熟悉和认同的优秀青少年中,选树典型人物。

(三)促进青少年参与选树

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典型人物的选树,有助于选出青少年认可的典型人物。这可以使典型人物更接地气,有助于有效消除典型先进效应弱化现象;让青少年与典型人物更多面对面互动,使青少年自身从中直接感受到典型人物的影响和感染,使参与选树的过程同时成为青少年自身受到教育引导的过程、自我得到提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这需要团组织真正放低身段,深入实际,戒除教条,正视现实。

典型人物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典型人物是一种稀缺的学习仿效资源。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尊重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求、价值多元的现实,坚持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青少年参与的原则,通过与青少年的积极互动,共同选树过得硬、叫得响、惹人爱、多元化的优秀青年典型人物。同时,通过典型人物与青少年的互动,帮助青少年梳理自己的思想世界,促进青少年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

猜你喜欢

选树功利化典型人物
首发集团工会启动第四届“首发工匠”选树工作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劳模选树 激发奋斗力量——工会组织选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经验谈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选树先进典型的实践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