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礼赞英雄,用心讲述中国警察的故事
——李迪公安题材文学创作散谈
2016-02-10李国强
文/李国强
深入生活,礼赞英雄,用心讲述中国警察的故事
——李迪公安题材文学创作散谈
文/李国强
一、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自从其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相继在数家报刊发表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李迪这老头儿这几年越来越火了。
李迪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总有一些会需要他去参加,总有一些活动需要他去出席,还要接受媒体采访什么的,推脱不掉,就要去,就要讲上几句,说上两语。每次讲时,他总是很认真、很诚恳,言之切切,发出呼吁。发出什么样的呼吁呢?四个字:深入生活!对此,他形象地比喻说,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谈起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的体悟,李迪讲得最多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深入生活,一个是要用心去写作。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是这样讲的,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的大会上,他代表作家们发言时也是这样讲的。这也是他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由。
最近,我时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已经六十过五的老作家,李迪为什么能?我们能不能?如果我们不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窃以为,这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行动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态度问题和认识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深入生活”的问题。
显然,对于“深入生活”这个问题的认识,李迪要比许多当代作家的认识深刻得多,并且较早地付出了行动。尽管他在深入生活时吃了不少苦头,但同时也尝到了深入生活的甜头。
三十多年前,李迪在《啄木鸟》杂志发表的蜚声海内外的侦探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就是通过长期蹲点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并一举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
2009年11月,李迪应邀参加了中国作协、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活动,第一次来到了全国公安监管战线先进单位丹东看守所,从此他便与丹东看守所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李迪又被中国作协遴选为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李迪先后七赴丹东,在丹东看守所度过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其间连续两个春节都是与丹东看守所的干警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在这里,他与干警们同吃同住同值班。全所干警没有不认识他的,也没有他不认识的。在朝夕相处中,李迪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被他们的吃苦奉献精神和他们对在押人员实行的人性化管理所深深感动。在这里,他整天与一群在押人员,甚至是死刑犯打交道,与他们用同一个脸池,上同一个厕所,还经常在放风时与他们一起晒太阳、聊天儿。久而久之,他与这些人中的许多人也成了熟人、朋友。他理解他们的苦恼与忧愁,同时也给予他们应有的安慰和尊重。李迪以他的仁心热肠,也赢得了所里在押人员的信任和敬重,他们不再把他看成一个来这里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把他看成一个能说知心话的老大哥,什么话都愿意给他说,给他谈,甚至连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和心事都会给他讲出来。
后来,为了不给看守所添麻烦,也为了更便于接触、采访在押人员,李迪找到所领导,要求直接搬到监管区去住。所领导对他说:“老李啊,你都六十多的人啦,住在那儿可有些危险啊!”李迪说:“没事儿,我不怕!”就这样,李迪搬到了与在押人员仅有一墙之隔的一个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住了下来,并且一住就是许多天,从而也在此“捞”到了更多生动、感人的创作素材。
在丹东看守所,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既有点儿惊险,又使人感到温暖的关于李迪的小故事。
李迪初来丹东看守所采访时,守卫看守所的武警哨兵还不认识他。有一天晚上,他与在押人员一直交谈到深夜。当他从谈话室出来,沿着高墙猫着腰走回他住的监管区的房间时,武警哨兵突然发现一条黑影走过来,立即用探照灯的强光对准了他,并警惕地大声喊道:“谁?站住!”李迪一听此话,也急忙对着哨兵高叫道:“别开枪,我是好人!”随着李迪来看守所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多,哨兵们也都慢慢地认识了这个经常走夜路的老头儿。每当看到李迪在黑夜里走来,哨兵们还是要打探照灯,只不过不再是出于警惕和防范,而是要为李迪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个故事听来真是令人感动。我想,这是哨兵们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他致礼、向他表达敬意啊!
在这样艰苦甚至有点儿危险的地方,这样地深入生活,做这样的采访、体验,对于许多作家来说,三天五天可以,但要坚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坚持七八个月,如今有几个作家能真正做得到?
关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在文学创作上的收获及其引发的现实意义,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已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已不需要我再多言说什么。比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原《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评论此书道:“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可以说作家深入生活的程度造就了作品的本色。”“这本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作家通过定点深入生活写出的最有分量、最扎实、最文学的一部作品。”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在评论此书时说道:“阅读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意识。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再次佐证了一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拥抱生活的产物,是作者爱心的凝结。文学必须从生活的深井中挖掘,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够迸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一本叫人“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呢?因为“每一篇读到一半儿,就得克制自己的眼泪”!他说,《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写出了“人性之美、人生之苦、人间之爱”。为此,多年来甚少向他人推荐阅读当代文学作品的孔庆东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推荐全体国人阅读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真挚真实真切,十人读了九人下泪。”
在一次文学圈儿的聚会上,众人无意间谈到作家深入生活的话题,孔庆东先生又道:“不要说现在很少再有像李迪这样深入生活的作家,即使有,也未必能写出李迪这样的好作品。”这又是为何呢?孔庆东先生一语中的:“用心不够,用情更不够!”
孔庆东先生此语又使我想到了李迪多次提到的“要用心去写作”的话。李迪在这里所讲的“用心”二字,我的理解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留心”、“上心”,甚至“认真”,而是要用“真心”、动“真情”,带着“真心”、“真情”去采风、去写作。
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5年12月下旬,全国公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迪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并作了典型发言。他十分动情地说,虽然我不是警察,但我爱警察;虽然我不是公安,但我爱公安!作为一个编外“警察”,作为一个作家,我就是要坚持写警察,写我们的好警察,好好写我们的人民警察,讲好人民警察的故事!此话一出,会场自然是掌声一片,一片掌声。那天,李迪的穿衣打扮,自然还是那身他格外喜爱的标志性的老行头:红上衣,白裤子,鼻梁上依旧还是架着那副墨镜。我问他,迪兄,你怎么老是这身打扮呀?他笑呵呵地说,红,代表着赤胆忠诚,一身正气;白,代表着一清二白,公正廉洁;至于戴墨镜嘛,倒没有那么多讲究,我只是想让人们看上去显得我更精神一些,或者说显得我像是一个警察,一个便衣警察。他的笑声依旧是那么爽朗,笑容依然是那么灿烂!
不算早年当兵时发表的军旅文学作品,从1984年在《啄木鸟》杂志发表《傍晚敲门的女人》至今,三十多年来,李迪先后发表、出版了十多部、一百多篇公安文学作品,其中有中长篇小说、中长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也有短篇小说、小小说等。尤其是近年相继发表、出版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枫桥枫叶红愈红》、《铁军·亲人》、《警官王快乐》、《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故事真实感人,人物鲜活生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忠诚为民、可亲可爱的人民警察形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吸引力。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故事是如何“捞”上来的呢?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他创作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用李迪自己的话说就是八个字:深入生活,用情用心!你们看,从延安时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到贺敬之的《白毛女》,从新中国成立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哪个不是深入生活、用心创作的结晶!
为了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李迪曾七下丹东。为了创作反映新时期亲民为民的浙江枫桥经验发扬光大的故事,李迪曾三下绍兴、诸暨和枫桥镇,亲自跟着民警巡逻办案,排解民忧,化解邻里纠纷。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铁军·亲人》、《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和系列小小说作品集《警官王快乐》,同样也是李迪六下无锡、三下扬州,深入生活,深入公安基层一线体验、采访后撰写的反映基层公安民警亲民爱民故事和日常工作、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中多篇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人民公安报》、《啄木鸟》杂志等多家报刊发表,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到《枫桥枫叶红愈红》,从《铁军·亲人》到《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李迪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采写了多个警察英模和基层普通民警亲民爱民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李迪的创作之路再次证明,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李迪也同时用他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并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证明,只有这样通过深入生活,用“心”写出来的作品,只有这样的有泥土味儿、带露珠儿、接地气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三、李迪的创作道路,给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本和可以借鉴的启示
从《傍晚敲门的女人》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从《枫桥枫叶红愈红》到《铁军·亲人》,从《警官王快乐》到《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年来,仔细看了、耐心读了李迪这么多公安题材文学作品,再到这本《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这么多关于当代中国警察故事的作品,我不得不说、不得不承认,李迪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是个煽情催泪的高手,是个熟练驾驭汉语言文字的高手!他能把小题材写出大情怀,把小故事写出人间大爱。什么大情怀?家国情怀。什么人间大爱?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爱岗爱事业,爱亲人爱战友爱奉献!诚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在谈到李迪近年来创作的公安文学作品时所言:“李迪的确擅长讲叙中国故事,描写人间百态。在底层故事中展现人性的温暖与关怀,题材无关大小,文字须带体温。李迪正是用自己的笔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并探讨一下李迪文学作品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构成形式和由此产生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作品中爱使用对仗式、排比式、拟人化的语句,爱使用精练的短语和富有节奏感、动感、形象感的短句、重叠句、颠倒句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作品成了诗化的语言,或可称作语言的诗化,也营造了他的作品的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的美的语言、美的句式和美的阅读氛围、阅读体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故事、他的人物、他的语言、他的文字而欢乐、高兴、激动,或痛苦、悲伤、烦恼……总之,在他不显山不露水,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能让你跟着他欢歌,也能让你跟着他流泪!他能让你跟着他拍案而起,也能让你跟着他击节叫好!这就是李迪的文学功夫!这才是李迪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李迪享誉当代中国文坛的独门绝技!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他这些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鲜活的语言,都是他从生活中一点一点、一个一个捞出来、挖掘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这个意义上来说,李迪的成功,李迪的创作道路,也给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本和标杆,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启示,那就是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不怕苦不怕累,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唯其如此,别无他途!因此,感谢生活!感谢李迪!
文学艺术圈儿的人都知道,“深入生活”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延安时期的命题。延安的命题应当而且必须给出当代的回答。李迪正是以他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以及他近年来写作发表的湖州、扬州、无锡、徐州等诸多当代中国警察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掷地有声、非常精彩的回答。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