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书法艺术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2016-02-09李建新

知与行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播书法文化

李建新

(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系,上海 200444)



文化创新研究

“借助”书法艺术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李建新

(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系,上海 200444)

[摘要]中华文化孳生、成长、玉成于华夏大地,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馈赠。中华文化是我国多种民族文化乃至对世界文化的优合,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理应借助多种渠道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成为人们的精神滋养。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一些方法,包括通过媒体、新媒体,通过建立孔子学院,通过派出文化使团等参与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虽有成效,但难臻预期的效果。惯常的借助武术、饮食、京剧等传播方式,也有范围和接受对象的限制。借助中国书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让外国人从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并认同中华文化,最终热爱中华文化并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借助”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好渠道。

[关键词]借助;文化;传播;书法

一、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馈赠

“文化”最早见于《易经》的“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是我们先人的愿景,希望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传播,能够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能够作为一个全世界行为人共同遵守的法则而时时为人所提起和念及。在诸多有关文化的定义中,比较被认同的是“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总和”[1]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一种综合体现,当一个人被人认定或者戏称“没有文化”的时候,它的寓意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不认识几个字或者行为不雅。这样的理解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所有能力”非常类似,也契合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林顿“文化是由教育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构成的综合体,其构成要素为这一成员所共有,而且加以传递”[2]的论述。

文化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在与自然、与人类自身的相处中,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文化的世界性来自人类共同的生存生活环境和大致相近的智力结构,文化的民族性来自各民族不同的发展背景和传统习俗。文化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还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可以规制商人的经营之道,文化能使世界避免诸多的杀戮和不义的争斗。

学者们预言,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具有潜力的两个支柱产业之一(另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谁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谁就将会牢牢把控世界的话语权,并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在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过程中,“东学西渐”开始被一些学者提及并予以论证[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集儒、道、法、兵等众家之长,足可以担当维系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等之重任。因此,从实用性等方面看,中华文化也有必要“化成天下”。

2.中华文化是诸多文化的优合

中华文化是整合了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甚至是世界上诸多先进文化的优合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中国的经济实力跃升至世界前列,中国文化作为软实力理应与经济共同发展,甚至应该走在经济实力的前面。唯其如此,中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并被世界承认。

施拉姆曾经说过:“文化传播是社会因此可以形成的工具。”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于振兴中华文化、传播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国不仅要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还要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

中华文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汉族文化、华夏文化,而是基于这种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包括巴蜀、楚汉、西域等多样的文化种类。这种融合和凝聚就是一种文化的集体归属感,这种文化成型于华夏大地,是一种文明的积淀,当然也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之成为融合世界各种文化的综合体。这应该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要旨。

3.“借助”多种渠道进行中华文化传播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证研究过程中,虽然通过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些路径,包括通讯社、电台、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等,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明显的例子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国外受众了解的比例不到5%[5]。

现实的窘境促使我们积极寻求中华文化传播的途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学会“借助”,“借助”是一个平实而有效的法则。 在中国历史上,依靠“借”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是“借”;假途伐虢、借尸还魂、借刀杀人是“借”;孙子兵法中“道、天、地、将、法”等是兵家的“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是道家的“借”;“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是儒家的“借”;深信因果,要“借因知果”,因果报应相依等是佛家的“借”;借船出海等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条宽敞路径;中国体育界的诸多项目中聘请了世界高水平的教练才有了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比赛中的争金夺银的骄人成绩,秘籍之一也是一个“借”;借脑、借智、借法等是当今各个行业发展的通则。其实,回顾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一个“借”字,应该也是不为过的。如此多的“借”说明生活、工作、国际交往等诸多环节中都需要“借”,也离不开“借”。

中华文化传播亦可以“借助”多种渠道。比如在与国外学者或朋友交流时,可以提及中国的国学、国粹等,并给他们进行一些讲解或者释疑,他们对此会非常感兴趣,并越来越认同中国文化。当他们的这种认同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变成一种行为,就会体现成为文化的交往、认同、对接、融合。

二、“借助”书法传播中华文化

1.积极拓宽中华文化传播的通道

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些方法,包括通过媒体、新媒体,通过建立孔子学院,通过派出文化使团等参与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虽有成效,但难臻预期的效果。惯常的借助武术、饮食、京剧等传播方式,也有范围和接受对象的限制。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没有取得人们预期的理想传播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根据不同的传播需要而选择相匹配的有效传播途径。最为典型的事实是2008年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奥运会普遍带有偏见的报道;外国受众知道中国上海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世博会”的比例不到5%;许多外国人除了知道中国功夫、中国美食、姚明等之外,对中华文化了解甚少[6]。

在文化的品相、内容、内涵、普适性、普世性没有问题,在我们传播中华文化的意愿以及为此付出的主观努力也不需要怀疑的情况下,出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难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通道”与“路径”出了问题。因此,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多辟蹊径”,积极拓宽中华文化传播的通道。

2.书法是具有广泛国际认同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借助书法传播中华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学界有一种认知,认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就是书法发展的历史。虽然此话有点绝对,但从王羲之的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第二行书,苏、黄、米、蔡四大家的书论以及大英博物馆对中国书法的收藏,苏富比拍卖行对中国书法的高度认可,中国书法在北京奥运会徽标中的展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来中国向彭丽媛请教学习中国书法并使之成为一种国家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并开始学习中国书法等诸多方面看,中国书法所独具的中华文化特质与认同是毋庸置疑的。

启功先生有诗曰:“从来翰墨号如林,几见临池手应心,羡煞襄阳一支笔,玲珑八面写秋深”,“无今无古任天真,举重如轻笔绝尘,何事六如常耿耿,功名傀儡下场人”[7]。启功先生的这些有着亲身感受、饱含其人生境界与思想的诗句,结合他苍劲、端庄、儒雅、流畅的书法表现,把许许多多中华文化传播给中外书法爱好者。在展示中华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书法具有的独特性和“线条的舞蹈”所独具的魅力是外国人颇为看重的。我国有很多书法作品都已成为世界级的艺术瑰宝,也奠定了书法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3.“借助”书法传播中华文化的成功实践

2015年夏季假期,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上海大学过暑假“夏令营”,我应邀为他们进行以书法为主题的演讲。根据我的设想,演讲的内容中书法的“技”是工艺性的,是“借助”的载体,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精神性的,是要强化交流的本体。摆正了两者的关系,便找到了一种文化传播的好途径。原计划2个小时左右的演讲最后竟然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如何让外国人从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并认同中华文化,最终热爱中华文化并融入中华文化之中,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大考题。为此,我将演讲的主题定为“中国书法的理解与实践”,并力求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外国留学生一个比较具象的答案。

书法是什么?我“借助”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在2010年11月29日中国北京秋拍会上以3.08亿元天价成交的事例,告诉外国留学生,中国书法是“money”,而且是价值连城的“money”。这样的开场吸引和震惊了外国留学生们。接着,我告诉外国留学生,中国书法不仅仅是“money”,它还是“国家交往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国际礼仪”,在这里,我“借助”了第一夫人彭丽媛在印度以及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等行为,阐释了这个主题。

中国书法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中国书法史上诸多书家同声相求、以书结缘,用“心”交往,“翰墨缘”“毫友”“书如其人”“书道千秋”等词语是最好的展示,昭示了中国书法是艺术与精神高度契合的境界。中国书法体现了人的个性,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包括了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人生的阅历,在艺术方面的造诣等。如怀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具有独特个性,说明了中国书法可以提升人的个性与学养,可以展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独特一面。中国书法还是直白的人生观、价值观。康熙御笔“诚信则立”这件作品,说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人离开诚信便不能立足于社会。在这里,书法作品已转化为哲学思想的艺术呈现,是人之道的探求,中国书法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由一个变体的“京”演化而成的,类似一个人在打太极拳,或者做一些“线条的舞蹈”,这个“京”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书法的元素,而且是包括了真草隶篆诸多书体的书法元素。北京奥运会会徽这个艺术品成功地与全世界对接,昭示它的国际性。中国书法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具,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交流与沟通。

三、结语

中华文化孳生、成长、玉成于华夏大地,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馈赠。中华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乃至对世界文化的优合,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理应借助多种渠道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成为人们的精神滋养。

借助中国书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让外国人从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并认同中华文化,最终热爱中华文化并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对中国人来讲,书法就是书写和汉字的历史,对外国人来讲,书法或许是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对中国人来讲,书法就是诗、书、印、跋等完美组合的艺术品,对外国人来讲,书法或许就是探寻中国人心理,寻求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一种方式;对中国人来讲,书法就是向大自然的学习,对外国人来讲,书法或许就是转换角度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中国人来讲,书法就是一种品位,对外国人来讲,书法就是一种中国化的认同。“借助”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好渠道。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方明光.文化市场与营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10.

[3]童兵.对未来五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期待[EB/OL].新疆人才网,2016-01-12.

[4]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建新.访学美国述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6]李建新,王易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选择及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2).

[7]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屈海燕〕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elp of Calligraphy

LI-Jianxin

(Department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breeds, grows, achieves on the land of China, which is a gift of Chinese nation is to all humanity. Chinese culture is a fin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ethnic cultures and even the culture of the world, so in the proces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we should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so that Chinese culture worldwide become the media, new medi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ending cultural missions to take part i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orldwide, etc.. Although effe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attain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usual martial arts, food, Peking Opera and other modes of transmission are limited in their scope and acceptance of the object. Chinese calligraphy can spread Chinese culture and allow foreigners to get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take interest in, love and finally merge themselves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good channel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with the help; culture; communication; calligraphy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1-0067-04

[作者简介]李建新(1964-),男 ,山西代县人,教授,博士,从事新闻史、新闻实务、新闻理论、新闻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9

猜你喜欢

传播书法文化
书法
书法欣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书法欣赏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