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6-02-09洪小勤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课高职

洪小勤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洪小勤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活动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信息技术,从课程目标、教学范畴、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实现教学整体性、连续性、协同性与开放性,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变,并提出实施范围的建议。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信息化

健康体魄是德、智的物质载体,在人才成长和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却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改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未出现止跌回升,其中大学生力量、耐力素质连续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出现持续上升,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当今学校体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其中,课内外一体化由于体现整个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而备受学校体育工作者关注,但是,如何将有序的体育课教学与弹性、自由的课外体育进行有效对接互动,实现课内外协同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交互,这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在信息化背景下,对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梳理和创新,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完成规定的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框架和有序性、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结构框架, 是一种教学模型或方法的组合。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体育选项课为中心,体育锻炼、竞赛、运动训练等课外活动和良好体育活动环境为两翼的体育教学体系,具有自愿的参与主体、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特点。通常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以某一运动项目为选项,把具有相同运动兴趣、爱好的学生以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学与活动,将课程教学评价延伸课外体育,通过学校体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课内外协同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变,由关注技能、体能发展向关注技能、体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转变,使学生完成学业同时系统地提高身心素质。

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观

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是关系高职体育教学定向和定位,是确立高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一直在对该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层面,体现在体育教学的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发展价值;着眼于长远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于体育;把人格塑造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纳入其价值体系,使高职体育教学从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拓宽高职体育教学的内涵。

2.2 高职体育教学的学生观

高职体育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受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是确立高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基础之二。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认知是构成高职体育教育的学生观,同时,高职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社会体育衔接点,树立学生正确体育意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应倡导终身体育为切入点,学校体育教育将起到奠基性作用。

2.3 高职体育教学的活动观

高职体育教学的活动观是对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各因素及相互关系本质认识,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确立高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基础之一。结合高职体育教学价值观、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突破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大课程观,使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双边共时,灵活结构,动态生成和综合渗透”等特性,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变,由关注技能、体能发展向关注技能、体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转变,使学生完成学业同时系统地提高身心素质。

3 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3.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指导思想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现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学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兼顾协同性与开放性,将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导入开放协同的环境,营造自由、宽松、生动的氛围,使体育教育模式从单一和封闭向协同与开放,使学生的身心、智力、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和充分地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进行设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通过课内外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强健体魄。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理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

3.3 体育课内一体化教学范畴

为了满足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把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评价,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实现“纵向三年不断线,横向课内外一体化”,促进高职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强化对学生终身健身能力培养。

3.3.1 二层次三自主的课堂教学。根据高职学生身、心理素质特点和运动项目特性,设计“二层次三自主”体育专项课,按运动技能设置初级班与提高班的层次递进课程结构,按任课教师、运动项目、上课时间的“三自主”的课程选择方式,即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自主择师、择项和择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运动和健身及个性需求。课程教学内容把体育知识性、健身性、竞技性融为一体,既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健康与保健知识,又要体现健身目的和体育竞技特点。课程教学以“主动学习”为宗旨,以“探究创新”为核心,以“互助互励”为原则,以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信顽强等素质为前提进行教学设计,向学生传授近期和远期甚至是终身的健康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增强健身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3.3.2 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锻炼意识和习惯培养,体质健康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课外经常性练习、锻炼才能实现,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3.3.2.1 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作用,为学生搭建课外体育交流平台。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教师指导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参与者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学生组织,它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重要的课外体育资源。它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为宗旨,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打破系、专业、年级的限制,将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交流活动,俱乐部会员制分课程会员与非课程会员。

3.3.2.2 组织多级校园体育赛事,为学生搭建展示运动技能平台。根据学校和学生身心特点,组织和设计多种形式体育赛事是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园赛事组织管理机制、体育骨干培养机制、裁判员培训实践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校园体育赛事机制,形成班级、年级、系、学校的 “金字塔”型校园体育赛事网络,提供校园赛事人人可参与,随时可对弈的局面,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3.2.3 选拔校体育运动队训练,为学生搭建提高竞技能力平台。对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入选校运动队参加训练比赛,归属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范畴,培养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员,课余时间对他们传授体育基本原理、技、战术方法,提高其竞技能力,参加校外各级大学生体育比赛及交流。这些运动员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表现出的超越自我、团结奋斗、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的精神,以点带面,经过传播与交流,对普通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素养、体育行为的培养起到重要导向和辐射作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 课内外一体化多维度教学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原理,将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延伸课外体育活动,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纳入体育课程评价,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探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学生体育进行实时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体育健身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课内外一体化多维度教学评价,既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又兼顾学生课外体育参与,注重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的行为表现评价,动态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活动、训练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形成,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评价可从①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素质。②运动技能:体育技能和锻炼技能。③理论知识:体育理论,健康保健知识。④课外体育:课外俱乐部、体育运动队、体育赛事等几方面。

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信息化管理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搭建学校体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校体育运动资源的管理方式、服务模式进行整合,建构协同开放的课内外一体化网络结构,突破课内外体育的障碍壁垒,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同异步体育学习需要。

4.1 组织设置网络化

在体育课堂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上,依托体育俱乐部、多级阳光体育赛事、校运动队等课外体育组织优势,形成课内与课外各自完整的组织结构,扩大组织结构的范围和界限,密切课内外组织结构之间联系,快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4.2 组织结构扁平化

通过减少组织中纵向管理层次,增加横向管理幅度建立紧缩组织结构,其组织灵活而具有弹性,快速进行课内外体育的信息传递,提高管理效率。

4.3 组织运行团队化

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等管理团队,使协同组织具有开放性,管理团队独立性,自我管理、决策和构造以及自我整合,通过延伸管理幅度,缩短管理层次,进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4.4 组织形式虚拟化

依托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跨边界的组织形式,运用“课内外一体化资源整合策略”代之以往 “课内资源选择策略”,突破组织界限,改变原来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组建小型、自立、创新的管理单元,以网络制为横向一体化形式的组织结构,实现课内外体育的协同性、虚拟性、智能性,丰富教育内容,扩大教育范围,优化教育管理,整合教育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5.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树立大课程观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各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基础上,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5.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兼顾协同性与开放性,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变,变平面教学为立体交叉教学,对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可行和有效的。

5.3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个性化特点,需要对本校学生特点、师资条件、场馆器材、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前提下构建,虽然教学模式基本框架结构和总要素相对固定,但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各学校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1] 戴霞,等.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J].体育学刊,2015(6).

[2] 尹继林,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体育科技,2016(1).

[3] 李霞.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职业体能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8).

[4] 张惠红,等.“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29-30.

[5] 赵承磊.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97-98.

[6] 董静梅,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26-229.

[7] 练光祥.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75-77.

[8] 李杰,何仲恺.北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72-273.

[9] 夏贵霞,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lubs in and after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HONG Xiao-qin

(Zhejiang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ion, value, student's view , activity's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lubs in and after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per combin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lubs in and after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category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it will make the integrity ,continuity , synergy ,open of teaching come ture.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transform structure of discipline into structure of learning and off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gges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mode of teaching;informatization

2016-09-28

洪小勤(1966-), 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G807.4

A

1004-3624(2016)06-0067-03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课高职
小满课外班
体育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