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成都市武侯区:搭建医养结合创新平台 为互联网时代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2016-02-09李雪洁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武侯区华西医养

◎本刊记者 李雪洁

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成都市武侯区:搭建医养结合创新平台 为互联网时代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本刊记者 李雪洁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大,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高端载体和知名企业聚集,汇聚了来福士广场、丰德国际、力宝大厦等众多高端商务楼宇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瑞士罗氏公司、京东、中航安盟等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

近年来,武侯区紧紧围绕“坚持一个取向、致力两个争当、加快三个提升、实现四个翻番”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加快建设现代武侯、品质武侯、创新武侯、法治武侯、幸福武侯。为推进互联网时代全民健康,武侯区以医养结合为抓手,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医养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

2015年11月11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2015年,成都市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配套政策。如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发展格局;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建立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等三个意见的通知》,根据老年人的能力评定等级、养老方式等,分层分类制定全市补贴最低指导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适时对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发布《关于印发〈成都市关于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医疗机构进行新建或改建并依法设立许可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进行建设补贴;发布《成都市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试点,将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逐步扩大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规模;等到。

二、营造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武侯区是四川省医疗卫生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是成都市办医集中区,区域内医疗机构总量、千人病床数、千人医师数、千人拥有护士数等指标均处成都市首位。形成了以公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武侯区辖区内共管理145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94家定点零售药店,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3家,一级医院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

辖区范围内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直属国家卫计委。医疗方面,华西医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医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医院运行院区占地五百余亩,业务用房6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床位4100张,现拥有13个省级医疗质控中心。全院设有44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1万余在职人员。门诊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18000余人次;有国际标准手术室85间,日均外科手术300余台;有核磁共振8台、螺旋CT机5台、PET-ECT 2台、伽玛刀、X-刀、血管造影仪、直线加速器、大型自动生化仪、各类内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设备。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优化门诊预约体系、多学科联合门诊、通科门诊、日间手术流程等医疗服务模式,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影像医学、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教学方面,华西临床医学院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有完整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全院在职高级职称专家727人,包括博士生导师242名、硕士生导师31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10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华西临床技能中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基地。科研方面,华西医院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在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华西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第一;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我国首批唯一入选“2011协同创新计划”生物医药类项目的牵头单位;牵头的“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批立项并正在建设中。近五年来,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计划项目700余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上亿元;获各级政府科技奖90余项,申请专利49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27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其中被SCI和MEDLINE收录及表现不俗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目前,华西医院已逐步形成了一条专业从事医药成果转化的华西转化医学研究链。2012年在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和高新区政府支持下共建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整合“政、产、学、研、资、用”转化医学资源优势,搭建了面向全国的、开放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速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医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国家GLP中心、国家GCP基地、国家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国家新药药效评价中心等平台,构建了从原始研发到生产流通的新药创制的创新产业服务链。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为医养结合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为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构保障,武侯区成立了中国医养结合产学研联合课题组,搭建医养结合系统平台。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科技机构和企业合作,在技术上支撑医养结合平台的发展。

美国IBM公司与成都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IBM中国开发中心拟与成都市合作,在蓉设立技术孵化联合创新中心,把“医养结合”试点作为前期合作项目,在武侯区落户。武侯区与美国通用电气合作,将在辖区内建立区域公共检测中心,配置国际先进医学健康检查设备并关联世界一流医学检测平台和数据库,辖区居民在公共检测中心进行的健康检查结果具有高度权威性,在所有医养结合联盟医疗机构得到认可。武侯区与中国移动进行合作,中国移动在医养结合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并随时为中国移动1200万成都用户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移动互联保障。武侯区人社局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签订云计算项目核心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书,利用其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武侯区医养结合项目的研发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在核心前沿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共同推广该核心技术在云平台上的使用。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医养结合项目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武侯区政府在医养结合试点项目上提供办公及机房的场地支持;试点人众集中区域,基层公卫和民政养老包服务统一联动的支持;地面护理服务站的布置和空间支持;政府体系内可供的民生数据共享支持;医养结合基本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的支持;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扶持政策享受支持;区域内相关资源的协调支持;税惠的支持。

武侯区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投资总规模约13亿元,其中区域公共检测中心设备投入约10亿元,可穿戴设备投入约1.5亿元,大数据平台建设投入0.6亿元,体系其他辅助配套性投入0.4亿元,体系一年期养护性流动资金预备0.5亿元。

猜你喜欢

武侯区华西医养
医养当兴
敬告作者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