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

2016-02-09

新传奇 2016年48期
关键词:代沟堂弟子女

家庭

家庭聚会三种话不要说

强者不要说“炫富的话”春节期间,开酒时,秦成对妻子说:“去我车上把那四瓶酒拿下来,咱们一家人难得聚这么齐,要喝好酒,我那是高档的茅台,市场上很难买到。”听秦成这么一说,一旁的姐夫就不高兴了,因为桌上的酒是他带来的。秦成又说:“这螃蟹还可以,我吃过两次最好的螃蟹,都是从澳洲空运过来,咱们国产的螃蟹都比不了。”大家都在吃菜,谁也没接秦成的话茬。这一顿饭下来,秦成说得是滔滔不绝,其他人加起来没他一个人话多。

都是一家人,谁过得怎样,条件怎样,大家一清二楚。没必要在大家面前炫耀自己。你的炫耀只会伤了家人的面子。

弱者不要说“丧气的话”有一次,我去伯父家做客,正好三个堂弟也回来了。大堂弟、二堂弟都混得不错,唯有三堂弟困难些。在拉家常时,大堂弟、二堂弟都说三堂弟不会打拼,干啥啥不成。听了这些话,三堂弟的脸沉了下来,随即掏出一支挺贵的烟,痛苦地抽了一口。这时二堂弟说话了:“三弟,就你那条件,还抽那么贵的烟。你看大哥那么有钱都很节约,从不抽烟。兄弟你要振作起来,不要破罐子破摔啊!”三堂弟听到这里,顶了一句:“既然你们都嫌我,那我走!”说着就要往外走。

家境稍差的弱者,倘若听到长辈或境遇较优越的兄弟姐妹们的指教,应抱着谦逊与感恩的态度聆听。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欠佳,但他们内心都是希望弱者能腾达,弱者应虚心接受,不要顶嘴说丧气话。如果硬碰硬地对立,只能使亲情丧失。

晚辈不要说“顶嘴的话”星期天,小蒋跟妹夫两家人到父母家聚会,大家在厅堂里看电视,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着,老爸正爬着窗户想弄水管,小蒋便数落起来:“爸,你这是玩命哪!”老爸一听,忙解释说:“水管堵了,我想下去通一下。见你们看电视正在兴头上,我就不想叫你们了。”小蒋继续说:“我们看电视难道被凳子沾住屁股了,站不起来了?你也不想想自己这把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你叫我们咋办啊?”听了这话,老爸火了:“咋说话的呢,教训儿子啊?没大没小的!”小蒋还不住嘴:“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吗?”老爸满肚子怨气走开了。

尽管长辈在对某个问题的处理上欠妥当,但晚辈也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埋怨责怪,更不可以教训的口气顶嘴。如果一味指责长辈,长辈的自尊心将被损害,会使其感到气恼。(《大家健康》)

生前预嘱:人生最后的决定权

友人小红的伯父入住ICU急救病房多日,医生坦言已无生还机会。继续抢救还是拔掉呼吸机?这个艰难的决定摆在了小红的伯母和姐姐面前。

女儿觉得继续抢救毫无意义,而且糜费不菲,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母亲同意女儿的观点,但还是拿不定主意:放弃抢救,自己于心不忍,再说,亲戚朋友会不会有非议呢?

医学的现有水平延缓了肉体消亡的自然进程,但很难说一定是临终病人的福音。有鉴于需要做出抢救与否的决定时病人已经不能发言、配偶子女难以决策的困境,美国医疗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生前预嘱”,要求病人回答浓缩成四个关键问题的“多选题”:

第一,如果心脏停搏,是否进行心脏复苏;

第二,是否采取插管和机械通气之类的积极治疗?

第三,是否使用抗生素;

第四,是否接受鼻饲或者静脉营养?

生前预嘱免除了家人对垂死病人抢救与否做决定的为难,也保证了患者本人临终尚能把握个人生死的决定权,贯彻自己的意志。

另外,考虑到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可能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临时决定,在生前预嘱中,往往需要指定自己不能发言时,与医生讨论治疗措施的决策者。指定的决策者一般是配偶,如果没有配偶或配偶没有决策能力,则决策权下移给子女或者信任的亲友。

例如,我婆母指定的第一序列代为决策者是我的公公,第二序列决策者是我夫君和大姑。结果,我公公却走在婆母前面,因而在我婆婆临终的时候,夫君姐弟决定不进行任何抢救,只是给予减少情绪焦虑和身体痛苦的药物,最终她走得又快又安详。

如果死亡不可避免,那么,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谓的折腾和痛苦,应该是很多人对自己和亲友共同的心愿吧。

(《中国新闻周刊》)

新孝道是让父母跟得上时代

“尽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我们依然倡导孝道,可是不应该装着老套子。”68岁的退休教师袁晓燕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个80多岁的叔叔,他在(上世纪)50年代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可是‘父母在,不远游’,他的父亲不允许他去,他只能放弃。在新时期里,这样的孝道枷锁注定要被打破。”

在袁晓燕看来,新时期尽孝的形式也应该更多样,“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旅游,每年都会出去好几次,今年从美国回来,下飞机时已是凌晨1点,我告诉儿子不要来接机,可下飞机时,却看到他带着妻儿等着我,子女那些让自己感动的行为,一定就是孝行。”

在73岁的马慢乾看来,新时期的孝道应该讲究平等。“以前讲究父尊子卑,父母是天,讲什么都要听,这可不对”,马慢乾有3个子女,她表示:“我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用孝道来压儿女们,他们压力已经很大了。”随后,马慢乾说道:“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不愿住养老院,而是在几个子女家中轮流住,结果自己住得不舒心,儿女们也抱怨。”

马慢乾的老伴身体不好,十几年来生活不能自理,今年马慢乾选择将他送进了福利院,子女们一开始都不同意,马慢乾说服了他们:“我告诉子女,你们要上班,不能在家中尽孝我们理解,送父亲去福利院,你们减少了负担,我自己也可以解脱,你父亲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这是最好的选择。”福利院离家不远,马慢乾和子女们常去探望,而怕马慢乾孤单,小儿子专门搬回家住。在马慢乾看来,这样的孝道方式很轻松也很温馨。

新时期,子女该如何尽孝?马慢乾认为,新时期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让他们跟得上这个时代。“刚退休不久,儿子教我用电脑,教我在网上玩益智游戏;后来有了QQ,儿子又教我加QQ群,我进入老年群,生活充实了,观念也改变了”。后来女儿又给她买了智能手机,教她用微信,“我现在每天可以通过微信群和他们交流,不担心打扰他们;看到实用的文章我就分享给他们。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和儿女没有代沟,我没有被时代抛弃”。

(《快乐老人报》)

做儿孙们的“老闺蜜”

家住浙江省绍兴县的孙玉芳虽说是个“50后”,但在亲友眼里她还很年轻:不光形象比较洋气显年轻,生活中也经常帮助别人,热爱生活,爱旅游、爱摄影,而且与儿孙们没什么代沟。为了拉近与儿孙的距离,孙玉芳可是做了不少功课呢。

孙玉芳高中学历,同龄人中算是个“文艺老青年”。平时除了做做家务,还喜欢与儿孙们一起讨论时事,孩子们经常夸她是个“潮老太”。

去年,嫁到杭州的女儿告诉孙玉芳,小外孙很想外婆,建议她学习上网,在网上也能和孩子们对话,一些社交软件还能聊语音、聊视频,这让孙玉芳很感兴趣。

“学会了电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家还是在外地,孩子们都能看到我,我也能看到她们,就能随时随地说说知心话了。”为了能尽快学会打字和上网,孙玉芳一有空就戴上老花镜,打开电脑进行摸索。

“拼音早就忘了,五笔输入法的口诀整整背了一个礼拜。”就这样,大概过了半个月,孙玉芳学会了QQ聊天。“女儿还帮我申请了微信号,与我的宝贝们说悄悄话更方便了。”

线上线下都能与孩子们保持联系,孙玉芳现在跟孩子们更亲密了,小孙女的同学们都羡慕她有这么个时髦奶奶。“都说子女与父母有代沟,祖孙辈的代沟就更深了,在我这里是例外的。”孙玉芳说,只要心态不老,老年人也可以做孩子们的“老闺蜜”。

(《柯桥日报》)

猜你喜欢

代沟堂弟子女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神回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方言趣事
小小机灵鬼
我的聋哑堂弟
可爱的小弟弟
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