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成吉思汗情结
2016-02-09
日本人的成吉思汗情结
近代的小谷部全一郎曾写过一本书《成吉思汗者源义经也》,书里说成吉思汗是日本人,即当年在治承、寿永内乱期间败于兄长之手的悲剧英雄源义经,而后逃到大陆,成了蒙古人的大汗。这个故事编造得匪夷所思。
“蒙古再度袭来”谣言何以风起
元朝的寿命并不长,在元末的灾荒与内乱中,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政权。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元明完成了朝代更替。这样的消息很快就进入了日本,在日本应安三年(1370),日本禅僧义堂周信就在自己的日记《空华日用工夫略集》中写道:“唐人刮字工陈孟子、陈伯寿二人来,福州南台桥人也,丁未年七月到岸,太元失国,今皇帝改国为大明。”就是说两位福州来的雕版工人来了日本,向义堂周信告知了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消息。可以说元明交替的消息很快随着中日间活跃的贸易商人的活动传到了日本。而后,日本新生的室町幕府也与新生的明朝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
但是到了五十年后的 1419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日本对马岛的浅茅湾,当地的村民有一天发现西面的海上出现了两百多艘帆船的影子。村民们完全摸不清情况,吓得四处逃窜。随后这支不知从哪里来的船队登陆上岸,烧毁岛上民房1939间,杀死村民114人,又掳走了21人。此后,这支船队又继续发动了对马岛全岛的攻击,直到一个月后,船队才从对马岛完全撤军。
这事情过了些时日总算传到了京都。七月二十三日的时候,朝中传出了“蒙古已发向对马,两方死人数辈”的消息。后来九州方面派人送来了战况的详细报告,里面说:“蒙古舟先阵五百余艘,押寄对马津。”后面又说,日本的武士们奋力作战,斩杀敌将两员。又说,这五百艘船都是高丽船。其实本来有两万多艘“唐船”在六月六日就已经发往日本了,不料突遭台风,过半沉没,于是只来了高丽船,“唐船(蒙古船)”没有来。这封战况报告被一五一十地详细记载在满济的日记中——满济是当时的醍醐寺座主,也是著名政治家。元朝灭亡五十年之后,竟然还能派遣两万艘的大船队以“高丽”为先导入侵日本,而后又再一次遭遇“神风”而失败,这真是何等神奇的事!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一个与蒙古毫不相干的国家,竟然三番五次创作出以成吉思汗为主人公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见日本人对这个草原之主的喜爱
事实上,是朝鲜的世宗(1397-1450)为了捣毁倭寇的巢穴,于这一年五月发动了“己亥东征”。朝鲜李从茂率领227艘战船从巨济岛出发,登陆日本对马岛之后,与当地的武装力量发生激战,之后未能继续扩大战果于是撤回。朝鲜的背后既没有“蒙古”的支持,也与明朝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所谓“蒙古再度袭来”是一个谣言。
这样的谣言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文永、弘安两次日蒙战争之后,蒙古袭来的谣言就没有停止过,日本方面的戒备体制与退敌祈祷也长期持续。甚至到了1447年,日本的公卿万里小路时房还在他的日记《建内记》中写道:“近日蒙古袭来之由,有野说。”可见当时街头巷尾仍然流传着“蒙古再度袭来”的谣言。
学者清水克行说,“蒙古再度袭来”的谣言,与日明朝贡贸易的短暂中断有一定关系。在将军足利义持(1386-1428,1408年以后完全掌权)的时代,足利义持一反父亲积极朝贡的政策,在对外政策上持消极的态度。此举令明朝方面颇为不满。因此,令日本街头巷尾的人们恐慌的“蒙古”或许不只是指那个已经退居漠北的草原政权,也可能暗含着对大陆上的庞大帝国——明朝的担心。不过无论如何,在日本人的记录中,“袭来”的仍然是“蒙古”,这个世界帝国对日本的两次作战,给岛内的人们留下了长久的记忆和阴影。
“成吉思汗者源义经也”只是一种牵强附会
蒙古再一次大规模回归日本人的视野似乎是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的小谷部全一郎(1868-1941)曾写过一本书《成吉思汗者源义经也》,书里说,成吉思汗是日本人。就是当年在治承、寿永内乱期间败于兄长源赖朝之手的悲剧英雄源义经(1159-1189),而后源义经从虾夷(北海道)逃亡到大陆,成了蒙古人的大汗,也就是成吉思汗。这匪夷所思的故事颇有点“老子化胡”的味道。
源义经在源赖朝的奥州征伐之前,已于衣川之战(1189)中殒命于奥州平泉(今岩手县),以《吾妻镜》为代表的中世史料对此都没有怀疑。但是与中国一样,人们对这些以悲剧收场的英雄们总是心存怀念,于是也就产生了种种“英雄不死”的传说——他们或是隐居民间,或是遁世山林,或是削发为僧,或是流落海外。
源义经的故事起初也有着这样的开端。江户时代宽文十年(1670)的《本朝通鉴》中记载了一段“俗传”,说源义经在1189年的战乱中没有死,而是向北逃到了虾夷。历史学者菊池勇夫指出,在这个“俗传”被纳入《本朝通鉴》之时,虾夷(阿依努人)正在发生暴动。因而这个源义经的虾夷流亡说颇有政治意味。
在此后的叙事中源义经流落虾夷的故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虾夷流亡也变成了“虾夷讨伐”。此时,德川幕府对虾夷地区的支配欲望愈发强烈。当时的学者新井白石还写了《虾夷志》。这些作品中都记述了源义经流亡虾夷的事情,故事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甚至源义经在传说中还与虾夷大将的女儿结了亲(《虾夷谈笔记》)。源义经的虾夷征伐传说,对于当时日本“华夷观”的深化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此处,源义经还没有与成吉思汗扯上关系。
到了1770年的《源氏大草纸》中,源义经的“流亡之旅”再次发生了变化。这里面写道,源义经在去了虾夷之后又去了鞑靼。于是以最初的源义经虾夷征伐说为原型,源义经的活动舞台得以扩大到中国大陆。鞑靼一词在这里很显然与金、满清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到了近代日本对外扩张意识高涨之时,源义经的活动舞台又从鞑靼变成了蒙古。这才有了“成吉思汗者源义经也”一说。然而,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死于1227年,1189年源义经在衣川之战中战殁时,成吉思汗已经处在统一蒙古的前夕了。“成吉思汗者源义经也”只是一种牵强附会。
当代日本人的新“蒙古想象”
尽管如此,直到近现代,日本仍有很多以成吉思汗为题材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说家井上靖(1907-1991)的《苍狼》,1980年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视剧。此外,森村诚一的小说《苍狼》(又名《直至天涯海角》),同样以成吉思汗为主人公,2007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由日本演员反町隆史出演成吉思汗。再者就是光荣公司推出的游戏《苍狼与白鹿》,一共推出四作,在中国也吸引了众多的玩家。
一个与蒙古毫不相干的国家,竟然三番五次创作出以成吉思汗为主人公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见日本人对这个草原之主的喜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井上靖的《苍狼》与上述提到的源义经的传说毫无关系。井上靖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创作了许多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诸如《敦煌》、《楼兰》。其中《敦煌》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大受好评。井上靖对中国历史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他的出生地,正是前面提到的虾夷(北海道)。
有趣的是,今天去北海道旅行的游客们会发现,北海道流行着一种“成吉思汗盖浇饭”,其实就是葱爆羊肉饭,如今这已是北海道的名菜,在观光客中享有很高的人气。这就是当今时代日本人的一种新的“蒙古想象”了。
(澎湃新闻网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