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2016-02-09俞红琴李诗国吕艳叶
俞红琴 李诗国 吕艳叶
丹红注射液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俞红琴 李诗国 吕艳叶
类风湿关节炎;丹红注射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目前常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起效慢[2]。我们于2011年4月—2015年6月利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9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男24例,女68例,年龄20~67岁,平均(49.63±10.78)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7.68±4.35)年;关节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37例,Ⅲ级52例;X线分期:Ⅰ期13例,Ⅱ期46例,Ⅲ期33例。对照组46例,男12例,女34例,年龄21~69岁,平均(49.66±11.14)岁,病程6月~23年,平均(7.43±4.76)年;关节功能分级:Ⅰ级2例,Ⅱ级18例,Ⅲ级26例;X线分期:Ⅰ期7例,Ⅱ期22例,Ⅲ期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3]中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活动期判断:(1)休息时关节痛超过4~5个以上关节;(2)晨僵持续60min以上;(3)5个以上关节肿胀;(4)关节压痛数超过5个;(5)血沉:男性>25mm/h,女性>30mm/h。具备上述5项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者,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瘀血痹阻诊断标准。主症:关节肿胀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次症:皮下硬节,关节局部肤色晦暗,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涩。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及瘀血痹阻证诊断标准,年龄45~78岁;(2)ACR关节功能分级Ⅰ~Ⅲ级[5],X线分期Ⅰ-Ⅲ期[6];(3)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进入研究前剂量稳定至少30天且在以后的治疗中维持不变(强的松≤10mg/d),如果未服用激素,则至少30天未用;(4)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患者,需要停药7天以上(含7天);(5)若使用甲氨喋呤或其他同类药以及生物制剂,需要停药3个月以上;(6)取得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关节严重畸形者;(2)合并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膝骨关节炎等;(3)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5)对受试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甲氨蝶呤片1次10mg,口服,1周1次;来氟米特片1次10mg,口服,1天1次;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口服,1次100mg,1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1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记录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
2.2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数(SJC28)、关节压痛数(TJC28)、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以28个关节计数[7]:10个近端指间关节、10个掌指关节、2个腕关节、2个肘关节、2个肩关节、2个膝关节。VAS评分采用0~10cm目视模拟标尺法评价。(2)类风湿关节炎炎性活动性指标:ELISA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魏氏法检测血沉(ESR)、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3)炎性因子指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4)安全性指标: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心率、血压,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观察治疗期间所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制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75%,ESR及CRP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50%,ESR 及CRP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无改善。
注:主要症状、体征指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疼痛评分4项,整体改善率指以上4项指标的改善百分率 [(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 100%]相加后求其平均值。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总有效率86.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SJC28、TJC28、VAS评分、晨僵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JC28、TJC28、VAS评分、晨僵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3.4 两组患者炎性活动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ESR、CRP、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RF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SJC28:28个关节中的关节肿胀数;TJC28:28个关节中的关节压痛数;VAS评分:改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
表3 两组患者ESR、CRP、RF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ESR、CRP、RF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ESR:血沉;CRP:C反应蛋白;RF:类风湿因子
3.5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IL-1、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IL-1、IL-6、TNF-α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IL-1、IL-6、TNF-α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IL-1、IL-6、TNF-α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
3.6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出现异常或异常加重。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和血管炎,滑膜炎是关节表现的基础,活动期造成关节内循环障碍;血管炎是关节外表现的基础,可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引起关节外循环不畅,因而关节肿痛。肢体经过一夜的静止之后,关节内、外组织因循环不畅而产生水肿,失去了正常的柔软性,从而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就表现出了晨僵现象。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8],由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9],即为“痛则不通”[10]。丹红注射液主要有丹参和红花两种药效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行血及活血,红花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我们以丹红注射液治疗痹证,符合异病同治理论,目的改善微循环,符合中医“通则不痛”。周卫星[11]、杨露梅[12]观察认为加用丹红注射液后能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晨僵时间和ESR、RF等。
免疫紊乱被认为是RA的主要发病机制,T细胞库的不同T细胞克隆因受到体内外不同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滑膜的巨噬细胞也因抗原而活化,使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等增多,促使滑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它们在RA患者的血清及关节液中均可被检出[13-14]。TNF-α能刺激IL-1、IL-6、IL-8的产生,并激活地诺前列酮和胶原酶,引起血管生成,进一步破坏关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畸形。IL-1能引发滑膜的炎症反应、软骨基质的崩解,造成关节损伤,它是造成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高的主要因素。IL-6可增强了TNF-α和IL-1的生物效应,诱导它们的产生及发挥致炎作用[15],且能促进B细胞合成类风湿因子(RF)[16],加重关节的破坏。炎症损伤在慢性疾病持续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抗炎治疗对于慢性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17]。丹红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素、丹参酮、红花黄色素等,可通过减轻炎性细胞的聚集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减少黏附因子的表达等[18]多种途径发挥抗炎作用。本观察表明,丹红注射液可改善RA临床症状、体征,下调活动性指标及炎性因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08-814.
[2]刘德芳,郭明阳,张俊,等.三黄一龙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744-746.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7.
[5]Hochberg MC,Chang RW,Dwosh I,et al.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1 revise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global functional statu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92,35(5):498-502.
[6]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08-2716.
[7]Aletaha D,Ward MM,Machold KP,et al.Remission and active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defining criteria for disease activity states[J].Arthritis Rheum,2005,52(9):2625-2636.
[8]李兆福,刘维超,彭江云,等.蠲痹颗粒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1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18):1566-1569.
[9]李小兵.痹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116-117.
[10]刘书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9(3):228-230.
[11]周卫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79-1880.
[12]杨露梅.丹红注射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3):417-418.
[13]李萍,刘显红,赵丽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sTNF-R,TNF-α的变化[J].免疫学杂志,2001,17(2):119-122.
[14]陈良东,林洁,周剑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IL-18,IL-6和TNF-α检测的意义[J].当代医学,2010,16(7):13-14.
[15]Nakahara H,Song J,Sugimoto M,et al.Anti-interleukin-6 receptor antibody therapy reduc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d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3,48(6):1521-1529.
[16]Nishimoto N,Yoshizaki K,Miyasaka N,et al.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humanized anti-interleukin-6 receptor antibody a multicenter,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rthritis Rheum,2004,50(6):1761-1769.
[17]Tabas I,Glass CK.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in chronic diseas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Science,2013,339 (6116):166-172.
[18]宋春伶,姚建华,南善姬,等.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2452-2453.
(收稿:2015-09-06 修回:2015-10-28)
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综合内科(丽水 323000)
李诗国,Tel:139570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