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阴虚体质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相关研究
2016-02-09夏小芳叶晓平娄国强杨文君
夏小芳 吴 建 叶晓平 娄国强 杨文君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阴虚体质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相关研究
夏小芳 吴 建 叶晓平 娄国强 杨文君
慢性乙型肝炎;阴虚体质;肝纤维化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体质往往决定着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2],进而会影响后天疾病的证候类型。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归属于人正气与邪气的互动。慢性乙型肝炎阴虚体质在临床较为常见,是中医体质类型中的一种,是由于体内精血及津液等阴液亏少所形成的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它是形成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的基础。我们将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与中医的体质观相结合,通过判断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分级及肝纤维化分期,探讨其与慢性乙肝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尤其是阴虚体质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临床以及判断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男82例,女38例;年龄21~63岁,平均(38.2±9.8)岁;病程(6.5±1.8)年;其中平和质38例,气虚质27例,湿热质22例,阴虚质18例,其他体质类型合并共15例。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患有精神疾病者或6个月内遭受过较强精神打击的患者。120例均自愿接受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应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3]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4]进行体质类型分型。
1.3 肝组织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B超定位后行1s快速穿刺活检术,组织长度>1.5cm,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及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诊断标准按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5]中的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行炎症分级(G0~4)和纤维化分期(S0~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 阴虚体质组中G0级0例,G1级3例(16.7%),G2级6例(33.3%),G3级7例(38.9%),G4级2例(11.1%)。阴虚质组及湿热质组患者炎症分级主要分布在G2~G3,频率高于其他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和质及气虚质患者炎症分级主要分布在G1~G2,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例(%)]
2.2 各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 阴虚体质组中S0级0例,S1级2例(11.1%),S2级3例(16.7%),S3级7例(38.9%),S4级6例(33.3%)。阴虚质组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主要分布在S3~S4,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患者纤维化分期主要分布在S1~S2,见表2。
表2 120例患者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例(%)]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表现和转归差异很大,宿主因素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6],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导致肝脏组织学的慢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纤维化是肝组织修复过程中,由肝细胞损伤、炎症、中毒和免疫反应等诸多因子刺激形成肝间质增生性反应的结果,其中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互为因果。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调达,体阴而用阳。本组资料显示,阴虚体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分布在G2~G3,肝纤维化分期主要为S3~S4,阴虚体质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质组,提示慢性乙型肝炎阴虚质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组织炎症为G1~G2,纤维化分期为S1~S2时,慢性乙肝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气虚质与湿热质,提示慢性乙肝早期病机如毒邪不盛,正气不虚,则可不发病或临床症状轻微,在中医体质上仅表现为平和质,其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都较轻。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而化热,中医体质类型表现为气虚质与湿热质,此时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前有所进展;阴虚体质型肝组织炎症表现为G2~G3,纤维化分期主要是S3~S4,表明阴虚质处于疾病的中晚期阶段,此时因湿热易耗阴液,阴液不足,血液浓缩黏滞,运行迟缓,血流瘀滞;阴虚不能化生阳气,无力鼓动血行,也容易使血行迟缓,停滞而瘀,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反应的强弱、纤维化程度的高低,与中医的“邪正相争”、“邪恋正虚”、“久病必虚”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中医体质慢性乙肝患者之间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较轻的平和质及气虚质阶段,应大力健脾祛湿、补中益气,兼顾疏肝解毒;至湿热质阶段应在清热解毒时不忘滋补肝肾,祛湿时不忘益气活血,全力阻截病情向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发展,有效地防治肝硬化形成。
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保健方法,是“因人制宜”干预的前提.是中医“治未病”的关键项目[8-10]。本课题研究通过分析肝病患者阴虚质体质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判定阴虚体质最有可能向肝硬化发展,为从中医体质角度早期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2]王琦,高京宏.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J].中医药学刊,2005,23(3):389-393.
[3]朱燕波,王琦,陈柯帆,等.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382.
[4]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
[5]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6]庄泓,江家骥.中医体质和宿主基因与HBV慢性感染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5):270.
[7]高月求,陈建杰,王灵台.从毒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8-9.
[8]杨黛仙.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101.
[9]周仲芳,熊廷莲,徐厚平.阳虚体质者的中医调护[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1,23(5):113-114.
[10]周仲芳,杨思进,徐厚平,等.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274-275.
(收稿:2015-08-31 修回:2015-12-07)
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No.2012B006)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杭州 310015)
夏小芳,Tel:13185718931;E-mail:xxf11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