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

2016-02-08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群组展厅博物馆

郑 奕



博物馆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

郑 奕①

时下,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就其教育空间与相应活动进行“分众化”规划,即根据不同的目标观众进行分层的、有的放矢地组织与计划,以达到“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的目的。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首开先河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案例,对博物馆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实践展开探讨,包括馆内的主要教育空间、“分众化”活动规划、以及规划原则等,以期为国内博物馆界的实践提供参考。

博物馆;教育空间;教育活动;分众化

若要成为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机构必须首先明确目前所服务的观众范围(现有观众),以及希望在未来吸引的观众。如果博物馆拥有网站,那还需要考虑虚拟观众。根据《经营博物馆》一书以及《以学校教育观点解读博物馆观众研究》一文的定义,“观众”可以分为实际观众(实际到馆参观的人),潜在观众(有可能到馆参观的人),目标观众(博物馆期望来参观的人)。因此,不同的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都有其目标观众及实际观众。根据一项或多项特征将观众分成一些小组,该策略称为“细分观众”。组内观众的相近特点可用来规划有效的展示与教育方法,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时下,许多博物馆都在不断发展创新型教育手段,以扩大接纳量。美国博物馆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做出细致划分,并据此规划教育空间与资源,加强教育的力度和广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在这方面走在前列。“观众”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由许多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群体,同时馆方在不同教育空间推出的“分众化”服务也更精细化。

众所周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设施设备。该空间可以是展览区域、教室、工作坊,或其他学习空间。目前,国内外博物馆都开始注重其教育空间的建设,不仅加大面积,加大活动的推出,而且不少机构已将空间及相应活动“分众化”地规划,即根据不同的目标观众,“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包括博物馆内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具体规划以及规划原则等。

一、 博物馆内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

“分众化”的实例首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7年秋季,博物馆中投资达7500万美元的教育中心修缮一新,重新开放。该教育中心的宗旨是让专业学者或是第一次参观博物馆的人都有所收获,同时提供教师更多工具,供学生获得深入的美术启发。在这个面积约2.6万平方英尺的教育中心内,除了有宽敞的大厅方便团体集结;还有艺术学习教室让学生聆听专家的讲解;有小型教室和可容纳125人的演讲厅;还有让人亲自动手的画室,同时可用于授课;有藏书近6000本的NOLEN图书馆,无需学者身份也可自由使用,小朋友还可以玩电脑互动游戏;另外还有一间专供教师使用的资源中心。而这一切正是基于大都会博物馆对博物馆教育职能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所承担的教育使命的明确和坚持[1]。又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新建的Ryan教育中心设有三个工作室、五个教室、一个家庭室、一个教师资源中心等,还有供孩子们存放书包、衣物和饭盒的辅助空间,团体出入口等辅助设施,均免费提供观众使用。

目前,博物馆内相对独立的教育空间主要有:教育/学习中心、工作坊、探索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室、教师资源中心等。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认识到集聚一些或全部学习空间以创设“教育中心”或“学习中心”的价值。这类中心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方面能接待专为教育活动前来博物馆的团队;另一方面将相对“喧闹、凌乱的”教育活动与“宁静的”展厅氛围区隔[2]。

以动手操作为特色的“工作坊”是众多博物馆中常见且重要的体验形式。在这里,大家可以将刚从展厅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付诸实践,如自创绘画、建筑设计、制作手工艺品等。

另外,许多博物馆现在都引用“知识始于好奇心”及“由动手做中学习”等教学理念,设有独立的探索室,并内置各种标本、模型、服饰、童玩、录音带、影片、图书、仪器,或养殖一些活体生物等[3]。同时,不少博物馆还针对特定主题与对象,在独立的实验室、教室或是展厅中的实验区域开展研习课程、训练营,通过讲授、实验、操作及讨论等多元教育手段的应用,使观众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展示与资源、自然科学原理,并启发美学创作等[4]。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国外博物馆与图书馆二者的合璧是一大景观。美国几乎每家大、中型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不是一般的资料室),其宗旨是为博物馆业务服务,因此藏书绝大部分与展览及艺术品有关。这些图书馆大都对外开放,且民众的借阅手续也十分简便;现代图书馆内还免费提供有计算机联网检索及线上服务。

大部分观众来博物馆是为了游览和消遣,但也有小部分专业观众,他们对机构有着特殊兴趣,期待进一步利用馆内资源。因此,博物馆若有条件宜开放研究中心、研究室、教师资源中心等。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室等,相当于开放式研究空间,更趋于私人化、人性化,让有需求的教师、学生或专业人士拥有专门的空间及设施设备,利用馆内的文物标本等资源进行研究。

二、 博物馆内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5]

为了规划博物馆内的教育空间及相应的设施设备,机构需要理解其目标观众,他们的年龄范围,学习方式以及兴趣。一些特定类型的活动将吸引特定的年龄或兴趣群组,同时指向最合适、可行的学习空间。

当博物馆“分众化”地规划教育空间与活动时,如下一些主要的年龄和兴趣群组,其学习方式等需要得到考量,同时针对每个群组有不同的规划原则。

(一) 婴儿/学步小童,出生至3岁

对于非常年幼的小孩而言,学习空间的面积无需过大,而应该是一个围合的、得到控制的区域。在那儿,小童们感觉安全、能看到父母就在周边,并且他们在玩耍过程中始终有父母的陪伴。屏障和装备等都不能带尖角,表面要易于清理,无毒,谨记孩童可能会将任何东西塞进嘴巴。同时,教育活动区域周边还要有婴儿换洗的设施设备。

这一群组主要是在一个安全和熟悉的环境中通过玩耍而学习。可开展的活动和节目包括:在围合的寓教于乐区域,供小孩与父母互动;由博物馆引导的讲故事、音乐节目、游戏等。

(二) 4~7岁孩童

该群组的学习环境需要纳入许多能“做事”的空间和机会,包括更复杂的拼图和配比游戏等。配有简单工具的探索盒、玩粘土和彩色蜡笔的活动站、试穿衣服或是角色扮演的环境都颇受欢迎,需要避免像教室环境那样的排排坐。

这个群组主要是通过探索和“做事”来学习自我及周边世界。博物馆不妨提供他们:开展范围广泛的“我能做”活动;观察“探索盒”;参与工作人员带领的艺术、音乐与动作节目。

(三) 8~12岁孩童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孩童的学习空间需要考虑他们“探索”以及“做事”的双重需求。将博物馆展厅作为探索的舞台,并携孩童们的发现回到工作室或活动实验室,这能促使他们将新知识投入应用。影片和视频,纸工艺品、雕版印刷等加强型技术,近距离观测标本,测量和称重,记笔记和制作藏品都是恰当的选择。用于开展这些活动的空间在规模和设计上几乎可以和成人的一样,只要在桌子、柜台高度等方面作些调整。

该群组主要是与他人一同学习,并学习一系列事实与信息,自我探索事物,并通过制作藏品和创设物件来展示自己的发现。该目标人群可以通过学校群组项目来协同解决展品、标牌和研究室内的挑战;还可以参加夏令营;创设个人收藏等。

(四) 12~18岁的青少年

对该年龄群体而言,博物馆的展厅是公开的、最明显的学习资源,但孩童和青少年渴望探寻更深入的体验,并参与感兴趣的领域。虽然博物馆图书馆或媒体中心、影院可能会满足这方面的渴望,但更“幕后”的参与将非常具有吸引力。博物馆将青少年引入创新工作室或实验室的世界的能力将成为机构吸引并保持青少年观众的一大促成因素。

尝试利用专设空间来吸引青少年和青年人的博物馆意识到,“炫酷”成分是空间受欢迎与否的一大关键。这些空间形式可能是成年人的,但支持“最新最热”技术的好设计和性能将空间变得“炫酷”。因此,博物馆图书馆可能需要向着“数字化咖啡馆”的方向改变。机构要许可青少年碰面或是开展项目时对该空间具备“拥有权”(至少是暂时拥有),这很重要。

该年龄群组主要是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社交,需要带有一些成年人的引导,以及更深层次的“炫酷”体验来满足其兴趣发展的渴望。他们还需要机会来创设自己的项目,协助并志愿参加“幕后探索”活动,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该群体可以针对学校项目专门使用在线资源,与科学家联系询问问题;参加工作坊和工作室课程;成为一名初级志愿者或实习生等。

(五) 成年人

“终身学习”对于成年人而言,是内在驱动和自我选择的。成年人可能会选择在走访博物馆展厅之余也走访博物馆图书馆或是资源中心,将后者作为学习资源的补充。他们也可能会报名讲座、电影和课程,或是成为志愿者,其中会对培训活动有一定需求。

该年龄群组的学习循环始于具体的体验,到抽象的概念,到主动试验,最后再回归具体体验。因此,成年人可以在博物馆内追寻职业或业余的研究目标,参加基础型及提升型工作坊,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或导师等。

(六) 年长者,老年人

对大多数使用博物馆空间的老年人而言,一大改变在于其在“准入”(access)方面的困难。这主要由他们能动性的下降、视力和听力的下降等导致。因此,针对“准入度”(accessibility)的设计是促使老年人使用博物馆设施设备的一大关键要素。

该年龄群组潜在地囊括了所有年龄和学习的方式,并且需要在设计上关注准入度/可达性问题。在博物馆内,年长者及老年人可追寻职业的或业余的研究目标;参加基础型及提升型工作坊;独自参观或是与朋友和家人一同参观;加入一个特别兴趣小组;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或导师等。

(七) 家庭——多代的群组

在设计博物馆的每种学习环境时,建议前瞻性地考虑陪伴青少年和孩童的父母、(外)祖父母的存在,并为他们规划,以便于其参与和分享博物馆体验。年幼的孩童与其照顾者需在所有时候都保持近距离联动,成年人要在表演或讲故事区域尽可能积极地参与。当在为多代群体设计活动站或是计算机终端站时,必须考虑孩童、成年人、老年人不同的尺寸、高度、重量要求。虽然工作室或活动间内更多举办正规的博物馆学习项目,但同样的设施设备还可用于节假日、夜场以及周末的家庭节目。

三、 博物馆内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原则

与展示相比,博物馆教育活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活动对象多为有兴趣的观众,而非全体观众,因而较多考虑这部分观众的需求和趣味性,并贴近生活;活动大都采用参与方式。相对于展示的“静”,教育活动更突出“动”,也即活动双方的互动,其中许多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受众面对面的活动;活动注重过程,而非单纯的结论,因而较多关注过程的进行、方法的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活动目前主要由教育部门举办,或由教育部门联合馆内其他部门或与馆外单位共同举办[6]。

时下,除了加大对收藏和展示空间的投入,博物馆也不断在专门的教育空间上加大投入,包括研讨室、教室、研究实验室、探索室;图书馆和资源中心;影剧院;辅助空间包括午餐室、衣帽间、以及一些准备和储存的设施设备等。博物馆内的教育空间主要可以区分为:展厅内的教育设施设备;展厅外的教育设施设备;辅助性或支持性设施设备。

就教育空间及相应活动的“分众化”规划而言,对馆方来说,除了多种硬件要求要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系列软件配套不可或缺。其中,涉及一系列规划原则与要义。具体如下:

(一) 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原则

目前,不少博物馆都希望将展厅空间和教育空间区隔,认为前者需要保留静想氛围,而后者常常被视为是相对喧闹的、凌乱的、会干扰到展厅体验。但也有一些机构主动想将教育活动无比靠近展厅活动,尽可能地使展厅活跃。所以,现实中这两种情况都有,并伴随有妥协。这主要基于博物馆的面积大小、是否有可用空间、是否优先考虑游客体验等因素[7]。

可以肯定的是,博物馆的教育空间并不仅仅指代独立的教育/学习中心、工作坊、探索室、实验室和教室等,有选择地将这些教育功能纳入展厅也不失为一项选择。在展厅内举行活动能将观众与展品展项进行无缝链接;对于缺乏空间条件的中小型馆、或是暂时无法得到空间改造的博物馆而言,将一些教育活动融入展厅,开辟大小适中的探索区域、工作坊区域等,不失为经济有效、并可常换常新的灵活方式。

过去,探索室等区域多在儿童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内出现,现今它们在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能够激活相对静态的展厅。对于资金有限的场馆来说,通过添加一些探索区域和元素,并使得动态的教育活动助益现存的展览,将是博物馆以低的成本完善自身的一大捷径。

(二) 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原则

虽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对象多为有兴趣的观众,但即便是同一活动的参与者,其年龄、兴趣、受教育水平、学习方式、生理心理素质等也可能迥异。更何况不同的教育空间与活动,本身即有其目标观众及实际观众。因此,“观众”并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细分观众”策略可以用来规划有效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将青少年以及儿童作为目标观众,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两个群体比较接近,但实际生理心理素质等却大不相同,因此将他们一视同仁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若以学历判断,青少年指初中与高中阶段学生;若以人生发展阶段界定,青少年则处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已不再像儿童一般容易直接接受教师与教育机构给予的一切,他们对于同伴的认同也常常大于对成人社会规范的遵守。一些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认为引导青少年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大于教导儿童,因为他们已经能够针对主题进行独立探讨,并且专注时间更长,还可以为自己作选择。现实中,国际上儿童博物馆的诞生,已经将儿童观众作为博物馆服务对象的独特类型。而除了专门的儿童博物馆,这种分众化的方法也在其他博物馆内得到应用,如建立专门的儿童展区和活动区,促使分众化具有普遍意义[8]。

(三) 观众教育服务的拓展性原则

虽然每座博物馆、每个展览、每项教育活动都有其目标观众,但拓展观众是所有机构的诉求,也是服务对象“多样化”的体现。一个对博物馆教育活动普遍存在的误解是:那是儿童及青少年的专利。其实不然。一方面,所有人都应当是博物馆教育的受益人,而教育空间与活动理应覆盖各个年龄层次,包括成年人、年长者及更多群体。另一方面,即便儿童及青少年是一些活动的目标观众,但其陪同人员、家长等,也需博物馆在规划空间与活动时一并纳入,他们同样是机构要拓展的教育服务对象。

美国各地的众多博物馆都有接纳儿童过夜的活动;而现在,成年人也有了这种机会: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于去年举办了首次成年人夜场活动,来宾在94英尺的标志性展品——蓝鲸旁度过难忘的夜晚。筹资顾问保罗·约翰认为:“如今,每个博物馆都寻找吸引不同观众群体的新方法。举办夜场活动能够吸引那些不常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也有助于培养未来的观众和捐赠者”[9]。

国内外的博物馆都在发展终身学习,并将机构教育理念延伸至更广泛的观众。邀请各个年龄群组的、不同知识水平的观众进入博物馆,并给予其渴望的精神食粮,是唯一现实的、构建一个新的博物馆参观群体的途径;相应地,他们也能够对场馆的理念给予更多支持。

(四)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原则

若教育空间内配备了受训过的教育工作者,对观众而言将更受益。这些教育人员不仅监管室内的物品和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促进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并将这些互动与更广泛的展览构想和信息勾连。现在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提供“由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的观众体验,这在儿童博物馆内尤其常见,因为其主要观众的读写能力有限,展厅内无法使用过多的平面媒体,需要工作人员适当引导[10]。事实上,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一大特色便是注重人与人的互动,这是其共性。并且,这份互动在观众和博物馆引导者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包括:由教育工作者向观众提供导览解说、节目表演或是示范演示等。

“与他人进行互动”被证明是博物馆内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学者约翰·福克和林恩·德肯在美国的研究发现,博物馆内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观众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构成了影响博物馆学习的“社会文化情境”。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该情境中的关键角色;另一方面,各项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各群组成员之间,独立或是共同组成了学习社群。大部分观众以社会群组成员的身份参加活动,父母帮助孩子理解其体验并提炼意义;孩子为父母提供了看世界的新方式;同龄人通过共享体验和知识来构建社会关系。所有在博物馆中的社会群组都带有历史,并将彼此作为译解信息的工具,强化共享的信念,做有意义的事。博物馆为这样的合作型学习创设了独一无二的社会环境[11]。

(五) 教育活动与展览、藏品和研究工作的结合原则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它被“养在深闺”,不为人知。近年来,博物馆幕后探索活动颇为盛行,致力于改变这样的窘境,同时实现教育活动与藏品、研究的融合。有些馆在展厅一角开有一扇小窗或是利用整面玻璃幕墙,让观众观看研究人员如何进行清理化石之类的考古研究或展品制作工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例如,大英博物馆就和韩国及日本合作,实施“conservation focus”做法,即文保专家修复某个建筑或者文物的同时供观众观看和提问[12]。而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将为日后展览准备的手工艺品的保护工作近距离展示在观众面前,可以参观和发问。当然,还有一些幕后探索活动只对某部分人群或是在特别时段开放(如“成员之夜”)。

时下,“寻宝游戏”非常吸引小观众们。该活动引领孩童及陪同家长仔细观察展品,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训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进一步认识博物馆。史密森美国美术馆的Luce基金会中心常年免费开展此类活动,各年龄的观众都可参与其中,探索新艺术领域。

在国内外博物馆的工作版图中,教育及公共服务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正值博物馆新建和改扩建的高峰,而教育场地与设施建设,是博物馆强化教育功能的必要保障。对各博物馆而言,必须确保将教育活动需要纳入建造规划,尤其是新建和改扩建的机构;明确现有空间分配中,有充分的场地用于教育活动;重新调配现有空间,使教育项目的技术和后勤配套都得到保障[13]。

因此,为了长远发展的考虑,我国博物馆一方面必须以扩大教育服务功能为重要内容,及时将教育空间和设施需求纳入整体规划,并留有足够的未来发展余地;另一方面,为了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推出契合的教育空间与活动,博物馆首先要明确其目标观众及实际观众,“分众化”规划是一大关键,并涉及一系列原则和要义。这也是博物馆实践“现有教育资源最有效地服务目标观众”的一大保障。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教育项目”赴美学习考察小组. 浅谈当代美国博物馆教育——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人员赴美考察报告[R]. 2010:3

[2]Barry Lord, Gail Dexter Lord, Lindsay Martin. 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 [M], AltaMira Press, 2012(Third Edition):115.

[3]黄淑芳. 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务实[M]. 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1997:52.

[4]黄淑芳. 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务实[M]. 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1997:63.

[5]Barry Lord, Gail Dexter Lord, Lindsay Martin. 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 [M], AltaMira Press, 2012(Third Edition):111-115.

[6]楼锡祜. 动手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N]. 中国文物报,2010.8.4.

[7]Barry Lord, Gail Dexter Lord, Lindsay Martin. 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 [M], AltaMira Press, 2012(Third Edition):118.

[8]严建强,周婧景. 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博物馆分众教育的实践//自然博物(第1卷)[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1.

[9]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美国博物馆成人夜场活动深受观众喜爱[Z]. 湖南省博物馆网站,2014.8.26.

[10]Barry Lord, Gail Dexter Lord. The Manual of Museum Exhibitions [M]. AltaMira Press, 2001:301.

[11]Gail Anderson, Reinventing the Museum [M], Altamira Press, 2004: 139-142.

[12]湖南省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新兴“全方位”展览[Z]. 长沙:湖南省博物馆网站,2012.3.7.

[13]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 Lessons for Tomorrow: A Study of Education at the Smithsonian, US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vol.1 SUMMARY REPORT, 2009: 70.

[14]Barry Lord, Gail Dexter Lord, Lindsay Martin. 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 [M].AltaMira Press,2012(Third Edition).

Segmenta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Space and Programming

Zheng Yi

Nowadays, some museums have started segmentation of their education space and the related activitie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are among the pioneers. They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education space and programming according to their target audience, in order to best suit these segments.The essay explores museum segmentation practice of education space and programming, including main inside-the-museum education space,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planning according to target audience, as well as segmentation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behind them.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surve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experiential summary were applied. The aim of the essay is to summarize the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f museum educational segmenta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Chinese museum community practice.

museum, education space,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segmentation

①郑 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文化产业;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邮编:200433;Email:margaret1227@163.com。

猜你喜欢

群组展厅博物馆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博物馆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