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2016-02-08龙金晶刘玉花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科学科技

龙金晶 刘玉花



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龙金晶 刘玉花①

教育功能作为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并梳理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定位和角色演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方面,政府应将科技博物馆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提升其地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博物馆应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扩大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

科技博物馆;教育;发展趋势;启示

当今世界的科技博物馆,已经不再是18世纪时的收藏机构,19世纪的收藏、文化机构与教育功能的混合体,它已经被定义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机构。基于“物证”的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是博物馆收藏、保护、展览、研究的最终目的[1]。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述。将教育功能作为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但世界科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和角色演变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践,从最初作为收藏机构的角色定位到后来以公众教育为核心的功能定位,其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的反复认识实践。研究和梳理这段历史,了解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和角色定位的演变,将有助于理解科技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现实作用,有助于对国际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亦是坚定我国科技博物馆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

一、 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定位和角色的演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科技博物馆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的演变对于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梳理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时不可避免地将以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作为主线。

(一) 世界科技博物馆对公众教育理念的初步探索(20世纪以前)

20世纪以前,世界科技博物馆对自身的功能和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欧洲的科技博物馆直至19世纪才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多被认为是收藏、研究、展示自然或工业遗留物的场所,公众教育的属性并不十分明显。美国科技博物馆的诞生则是源于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的需要,一开始就定位为:为美国公民提供教育机会的“人民的博物馆”。虽然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这一理念一直植根于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对其后来在教育理念上的准确定位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先驱们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19世纪末,史密森博物馆学会的古德(G. Brown Goode)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性博物馆”的理论[3],为科技博物馆教育角色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探讨了教育性博物馆与研究性博物馆的分类和差异,探讨了科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设计原则和机构性质,还探讨了博物馆与其他学术及教育机构的关系。然而,一切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面向公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展开。

(二) 科技博物馆业界对自身教育机构角色的认定(20世纪初期:1900s—1940s)

随着科技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明显,博物馆开始意识到要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就需要创立新的教育手段,并组织专人从事教育活动,“学术讲座”和“讲解员”两种新的教育手段开始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由此博物馆开始像学校、图书馆一样,主动承担和实现教育职能[4]。而此时,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的风靡很快受到了欧美科技博物馆的关注。1907年,德意志博物馆最先将展厅中原先部分静态展示的工业机械解剖开来,让其运转,并为公众进行演示和讲解,便于公众理解。这一举措预示着欧美科技博物馆在教育理念和展陈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教育理念走在了其他类型博物馆的前列。

与此同时,科技博物馆也在“教育性博物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他们积极推进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准备一些单独或成套的物品,并准备好正确使用这些物品所需的文字说明、宣传页、幻灯片和教员;他们通过与社区合作,建立社区分馆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他们通过印制和发放宣传页、广告和参观手册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5]。在面向公众开展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博物馆开始意识到教育是博物馆的根本角色,其核心功能是知识的传播和增长。随后,欧美各国科技博物馆纷纷成立教育部门,开展教育项目,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层面公众对科技博物馆教育的需求[6]。科技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广度和专业度不断拓展,教育被科技博物馆看作是实现其使命的必要条件。

(三) 政府认定科技博物馆教育机构的属性(20世纪中期:1950s—1980s)

到20世纪中叶,美国博物馆从机构设置到展览策划都开始围绕教育功能的实现而开展,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逐渐发展成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核心。在以芒罗(Thomas Munro)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家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使命、目标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后,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角色认定已经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科技博物馆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蓬勃发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各类教育活动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博物馆的角色尚未认定,一直处于一个模糊的角色当中,导致博物馆难以从政府获取财政经费和政策的支持,使得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和不断缩减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突显,美国科技博物馆一度举步维艰。

为了破解当时博物馆发展的难题,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亲自写信委托当时的联邦艺术与人文基金会针对美国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研究。《美国博物馆:贝尔蒙报告》于1968年5月21日出台。该报告明确指出博物馆和学校同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也明确了它们之间在教育特点上的区别[7]。《美国博物馆:贝尔蒙报告》公布之后,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被明确写进美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中,使得博物馆开始享受到教育机构的待遇,并获得所有属于教育机构的财政支持和税法优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得以确定,由此促进了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

(四) 科技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质的提升(20世纪后期:1980s—2000s)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博物馆提出了“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有关“终身学习”、“多元文化阐释”等理念成为新世纪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教育已经成为科技博物馆的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博物馆的其他功能都为实现教育功能而开展,教育功能质量的高低成为科技博物馆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的核心和关键。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博物馆教育成为公众服务的核心,业界对于教育功能的研究逐渐聚焦于对公众服务的研究上。

基于新时期博物馆的教育理念,美国博物馆协会1992年发布了《卓越与公平:博物馆教育功能与公众服务》报告[8],首次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首先,随着教育成为公众服务的核心,“公众服务”的概念得到拓展,博物馆教育的作用范围扩大到博物馆的所有成员,博物馆的每一个职位、每一位员工,都担负起教育功能和服务公众的职责;其次,博物馆教育更加关注包容性和公平性,由此导致20世纪后期博物馆的教育以多样性为关键理念,博物馆的教育项目种类从青少年学生拓展到其他人群,以期满足不同人种、民族、年龄、性别、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的人群需求。这一发展理念随后成为欧美科技博物馆发展的共识,世界各国的科技博物馆不断拓展其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博物馆教育发生质的提升,博物馆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地位逐渐形成。

二、 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角色认定对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博物馆教育能力和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欧美博物馆逐渐成为其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最终得到政府认可,明文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资金保障。随着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发展,其作为教育机构的角色定位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教育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和完善。不仅实现了各类型观众群体的全覆盖,而且在实现教育公平、普惠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和提升。当前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观众范围广泛,覆盖从婴幼儿至老年人全年龄段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阶段欧美博物馆的教育实现了从婴幼儿至老年人的全覆盖。针对初学走路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不少科技类博物馆设置了早期教育中心,专门为他们设计有活动区,提升感官和运动技能;针对6至13岁的学龄儿童,广泛结合各自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设计馆校结合的博物馆课程;针对13至19岁的青少年,则是通过教育项目来引导他们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探索或是引导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为进入大学学习做准备;针对大学生,很多博物馆都设置了实习职位,还为他们提供研究或课程项目,帮助他们进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针对成年青年,目前很多科技类博物馆都将其视为未来观众增长的重点培养对象,为此特面向他们开设了“科学咖啡馆”、“业余时间”等教育项目,以此为依托开展科学文化交流、交友等活动;针对老年人关注的生命科学、健康生活等主题在平时开展活动,增加淡季观众客流;此外,还有针对少数民族、残疾人、科技发烧友等小众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真正实现了教育活动对象从泛众化向细分化发展[9]。

(二) 教育活动项目数量众多,形式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史密森学会的教育活动项目就多达35000多项,包括:为学校群体提供的现场参观、虚拟参观、可视会议、工作坊等;为教师提供的教案、在职培训、课程内容套餐等;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的夏令营、家庭日活动、网络互动、实践体验活动等;为学术人员和普通观众提供的讲座、电影、专题讨论会和课程等;此外,还有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的研究性项目;制作博客节目和其他网络内容,印刷出版物,开展各种现场公共项目[10]。目前,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从传统的单一化展览讲解,转变为针对不同观众设计的多类型教育活动,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活泼有趣的教育项目。每个项目既可以自成完整的系列,也可以组合成为一定的“教育活动菜单”,供观众自由选择、组合或调整,以适应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形式[11]。教育活动项目正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如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根据《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系列地开发了针对从K1到K12不同年级/年龄、不同学科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项目,每一位青少年都可以各取所需。

(三) 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从世界科技博物馆3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与变化,始终围绕着教育功能展开;其发展过程就是科学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形式逐步拓展、教育内容日益深化、教育效果愈发凸显的过程。

这可以看作是科技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其今后发展的大方向[12]。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创新与发展的以下趋势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 教育目标三维化

1993年,作为美国“2061计划”的重要指导文件之一,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了《科学素养的基准》,该书将对于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13]。1996年,美国推出了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该标准强调要保持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发展三种科学和理解能力:学习科学的原理和概念,获得科学家的推理和程序技能,理解科学作为一项特别的人类事业所包含的本质[14]。这之后,逐渐形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化”教育目标。这不仅是正规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应是科技博物馆非正规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且它与构成公民科学素养的三个层次(科技知识与技能、科学意识与方法、科学世界观)相契合[15]。国际科技博物馆界引进的“主题展开式展览”概念与教育活动的强化,正是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意识、科学世界观层次教育目标的体现。

2. 教学方法特色化

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做中学”要求在活动中、探索中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和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法”,成为美国教育改革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80年代中期,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学习中的科学探究;在20世纪末的美国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中,更是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16]。与此相对应,20世纪初德国慕尼黑科学与工业成就博物馆(即“德意志博物馆”)在科技博物馆界首先发展了动态演示方式,首创让观众操作机器、仪器进行运行演示,即所谓“动手型展品”[17];而引领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发展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也在其教育活动设计中出现了由“发现教学法”向“探究学习法”的转变[18]。科技博物馆教学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为最大特色的教学方法,依托展览展品资源和实验室、活动室等实践场所开发的特色教育活动为观众创造了丰富的科学实践与探究机会。

3. 教育资源产品衍生化

教育活动开发从单体化向衍生化发展。一是强调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在开发一种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同时开发其衍生产品(包括活动),并使之形成协同增效的效果,突破单一模式[19]。如安大略科学中心2011年暑期引进的科普剧《犯罪现场调查》,除剧目演出之外,还设有关于现代侦破技术的小型展览,同时组织观众参与DNA鉴定、脚印鉴定、指纹鉴定三个小实验。同一选题的科普剧、展览、小实验三种不同类型展教活动之间的协同,增强了展示教育效果。二是将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衍生为“资源包”(教材、教具、教案),供其它社会教育机构和学校使用。如加拿大国家科技博物馆常年担负着为加拿大北部边远地区中小学提供科技教育资源包的任务。

4. 教育活动过程全程化

教育活动过程从观众参观中向参观前、中、后的全过程拓展。观众在参观科技博物馆之前可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等途径为自己选择最喜爱、最适宜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地参观展览和参加教育活动;而在参观之后,科技博物馆可为观众提供延伸、拓展的科学资料,以巩固和深化参观的教育效果,并根据观众的喜好推送活动预告,吸引其再次来科技博物馆[20]。

5. 教育传播媒介全媒体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博物馆教育借助的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早期以语言和文字为仅有的手段;20世纪40年代后,加入了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50年代后,引进了影视、实验、表演等教学手段;进入90年代后,又将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引入教学[21]。目前,诸如二维码、裸眼3D、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场馆展示中,而手机app、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和社交媒体则使观众与科技博物馆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教育功能借助新媒体与新技术不断拓展和延伸,科技博物馆教育逐渐形成了综合利用多种媒介的全媒体化发展趋势。

三、 对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 进一步明确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世界科技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政府对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机构性质的认定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科技博物馆教育才能被纳入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享受与学校教育类似的财政经费和政策支持,其作为教育机构的社会角色和重要地位才能最终得到公众的认可。建议我国政府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博物馆非正式教育在公众“终身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大意义,将其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为我国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对于科技博物馆而言,应对自身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科技博物馆是通过体验、触摸、互动等方式,“帮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自我学习,具有学校教育无法具备的教育优势,这也是科技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所在。只有在理解科技博物馆本质、特性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不会因为科技博物馆不断出现的其他功能而导致对其本质理解的偏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理念的研究学习和借鉴西方博物馆的教育理论,研究适合我国国情与现状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 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向“公众服务为中心”转变

20世纪中期的新博物馆运动导致世界博物馆开始由“过去导向、物件导向”转为“观众导向、未来导向”[22]。美国博物馆“卓越与公平”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概念。因此要想办法加强观众的参与度,满足公众对博物馆的核心需求,并以此为导向,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和特色,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次地走进博物馆,促进公众养成主动利用博物馆进行学习的习惯,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理解和忠诚度,使观众从被动的教育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教育参与者。

为此,科技博物馆应该将观众服务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展馆的设置应该满足各种观众群体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功能的合理分区;科技博物馆应该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观众、成人观众、学校教师等专业人员策划不同的课程方案和教育项目;进行深入的观众研究和评估,明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并反映在展览和教育活动中;改变以往被动灌输的教育模式,以体验式、互动性、启发性、交流式的方式,帮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自己对展览、藏品的理解与诠释,获得体验、激发灵感、了解社会与文化,实现知识的增长。

(三) 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和多样化

上述世界科技博物馆三维化、特色化、衍生化、全程化、全媒体化的发展趋势,同样应成为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发展目标。鉴于目前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提出现阶段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基本发展方向和要求。

常态化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并将其置于科技博物馆运行工作最核心的重要地位,大幅度增加教育活动的数量与频次,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并将其作为科技馆考核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指标;特色化就是要大力开发“基于展品资源、基于科技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活动,使其成为科技博物馆的特色和亮点。与此同时,各地科技博物馆要结合本馆展览资源,努力开发具有本地自然、产业、历史和科技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多样化就是要不拘一格、大力开发形式更为多样的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不同特点展品的需求。

其中,常态化主要针对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有”或“无”的问题;特色化主要解决教育活动水平“高”与“低”的问题;多样化主要解决教育活动种类和形式“多”与“少”的问题。常态化应是当前阶段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我们并非要排斥三维化、衍生化、全程化、全媒体化教育活动的开发,只是强调常态化、特色化、多样化是当务之急,应是我国科技馆教育活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

[1]段炼. 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 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

[2]段炼. 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 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8.

[3]Genoways, H. and M. A. Andrei. Museum Origins[M]. USA:Left Coast Press,2008:52.

[4]段炼. 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 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14.

[5]Genoways, H. and Mary Anne Andrei. Museum Origins[M]. USA: Left Coast Press, 2008:130-140.

[6]南希·艾因瑞恩·胡弗. 美国艺术博物馆[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99-100.

[7]AAM. The Belmont Report [M]. Washington: AAM Press,1969:16.

[8]Exce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M]. Washington: AAM Press,1991.

[9]郑奕. 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 中国博物馆,2013,(3).

[10]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esson for tomorrow: A Study of Education at Smithsonian (Vol.2) [M].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09.

[11]宋娴,忻歌,鲍其泂. 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分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7).

[12]朱幼文. 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进化论”[J]. 科普研究,2014,(4):38-44.

[13]美国科学促进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科学素养的基准[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09-214.

[14]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著,罗星凯、张美琴、吴娴等译.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Ⅱ-Ⅲ.

[15]中国科技馆课题组. 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科协2011科普发展对策研究项目,2011.

[16]丁邦平,罗星凯. 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主要特点——兼谈加强我国科学教育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98-103.

[17]朱幼文. 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进化论”[J]. 科普研究,2014,(4):42.

[18]龙金晶.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馆校结合教辅资料《参观指南》研究[J]. 科普研究,2015,(1).

[19]郑奕. 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 北京:中国博物馆,2013,(3).

[20]郑奕. 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 中国博物馆,2013(3).

[21]朱幼文. 新媒体时代科技馆教育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路[J]. 上海科技馆,2013.5(3).

[22]段炼. 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 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1.

A Study on the Rol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Worldwide

Long Jinjing Liu Yuhua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well known as the core func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teased apart the development courses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rol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worldwide, which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worldwide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bring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enhance its status in the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hould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by expa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continuously, as well as by realizing norm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enlightenment

①龙金晶:中国科技馆资源管理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馆教育;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中国科技馆;邮编:100012;Email:longjinjing888@sina.com;

刘玉花: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传播与科技馆教育;Email:yuhua671@163.com。

猜你喜欢

博物馆科学科技
博物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露天博物馆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