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方言留住乡愁永葆语言的生机与活力
——大荔方言建档工作之我见

2016-02-08宋晓勤陈新立

陕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档方言语言

文/宋晓勤 陈新立

留住方言留住乡愁永葆语言的生机与活力
——大荔方言建档工作之我见

文/宋晓勤 陈新立

大荔是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发祥地址之一,自春秋以来,大荔都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荔方言从浪漫的历史长河中走来,融合了古长安京都和渭北诸县及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成丰硕有趣的文化符号。在大荔方言建档过程中,坚持领导重视是搞好方言建档的关键,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方言建档的基础,突出地域特色是方言建档的目的,通过这次方言建档工作,不仅对大荔的历史文化进行了重新梳理,构建起了大荔的方言文本、录音、录像的大荔方言语言资料库,使得古人馈赠给后世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保护、收藏、传承,进而永葆语言的生动与活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特定族群或地方人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方言日渐衰微,有的甚至濒临消亡。如何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留住方言,留住乡愁,留下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精神家园,永葆语言的生机与活力。陕西方言建档正是在新形势下功在当今、利在后世一项利国利民主要工作,很有必要做好。

几个月来,大荔档案局以记录、保护、传承大荔方言为己任,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局领导亲自带队,冒着酷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取组织群众座谈、走出去向兄弟县市学习、请进来培训工作队伍,保证了方言建档工作顺利进展。为档案工作如何对接文化建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大荔方言的历史地位

大荔是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上,早在二十多万年前“大荔人”就创造了灿烂的“沙苑文化”;商周时期,大荔县东南部为芮国,西部属同国;春秋末期又建大荔戎国;自汉唐建都以来,又在此设左冯羽,属京畿重镇,白居易、杜甫、元稹、苏东坡等留有不朽史话,是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清时又升为同州府,辖华阴、华县、潼关、大荔、朝邑、蒲城、澄城、韩城、合阳、白水等十县,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大荔又与朝邑、平民合并。大荔方言从浪漫的历史长河中走来,融合了古长安京都和渭北诸县及许多少数民族(大荔至今还有羌王寨、拜柱墓、尚可孤墓等少数民族首领的遗存)的语言,发展成丰硕有趣的文化符号。我们看到,了解人类的文化发展史,民间文化实为精英文化的母体。而它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方言,没有方言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DNA,失去各民族的文化“密码”,就如今天脱胎于各地方言的意象符号,发声口形,莫不是精英文化的再现。所以大荔方言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强大持续不断的能力,让人们在口口相传的秦腔大师魏长生、李正敏,都是借助大荔方言把这一帮子腔的鼻祖演绎的既高亢激昂又委婉动听,使之轰动大江南北,名扬海峡两岸。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灿烂的中华文化、悠久的中华文明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书写的。挖掘历史、讲好大荔故事,就必须从源头追溯,就必须懂得大荔方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保护大荔方言的生机与活力、趣味和妙用,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再现大荔的辉煌,为讲好中国故事、大荔故事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领导重视是搞好方言建档的关键

方言建档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加强领导,纳入政府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全新的视角开辟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找准着力点,寻觅突破口,挖掘“逐渐消失的声音”,使古老的文化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方言既是人类语言的“母体”“标本”与“活化石”,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荔有着七十五万人口,三河汇流,幅员辽阔,形成了沙苑、洛罐区、塬区不同的自然区域和地方特色,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非常明显,保护好大荔方言对于好民族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好作用。我们试做如下设想,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作家,不深入民间,不深入生活,不广泛大量地采撷民间语言,特别是方言,他的作品难有熠熠的光辉,莫言、陈忠实、贾平凹都是如此。因此,给宣传领导、争取领导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每到一地,县档案局的领导都先向村干部讲述方言建档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镇村干部对方言建档工作的认识;制定工作方案,聘请、确定调查人和发言人;对收集的资料亲自把关。特别是我们确定的两个点上村两委会排除干扰,由一名领导专门抓好方言建档,组织热心这方面工作的群众义务服务,很快使方言建档工作步入了正轨。方言建档工作的启幕,标志着大荔的语言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标志着领导把文化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标志着我们不必再在历史的深处聆听彼此,标志着我们建设这片美丽的乡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标志着这个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真正体现了当代人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方言建档的基础

方言根植于人民,是和人民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载体。有着极为广阔的文化空间。没了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泯灭了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因此,方言建档必须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年青一代对古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知之甚少,必须广泛动员群众、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群众参与,才能打捞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方言。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工作人员以村为据点邀请和组织各方面的人士进行座谈,虚心听取群众对方言建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交流从中发现和挖掘具有价值的方言语言。西大壕村顾社林、李金焕,沙底村许军社、周师瑞、张公民等老同志不厌其烦,反复和调查员进行磋商议定自选文本。沙底村张官牛老人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东府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满翁、张绒竹老人都是我们在方言建档工作极能代表参与人的向上心态。由于群众的广泛发动和参与,特别是以真人影音配以文本记录大荔方言,创意独特,生动鲜活,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参与,使得方言建档工作乡土气息浓烈,再经严格谨慎的鉴别和筛选,达到了保护的科学性。

突出地域特色是方言建档的目的

大荔县几经民族大融合,又经过了1959年的黄、渭、洛三河大移民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移民返迁,使得许多地方的语言参差了鲁、豫、晋、宁、皖和渭北诸地的语言。给大荔方言建档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以物质与非物质性的视角来审视,缺失了对这方面的研究,挖掘、整理、保护,如何使大荔方言建档既能代表原汁原味的大荔方言,又能突出大荔的文化历史,我们选择了远离县城、受移民干扰小、村子大、历史悠久,有非遗项目的许庄镇大壕村(原属大荔县)和朝邑镇沙底村(原属朝邑县)。实践证明,这两个村的语言丰富,历史渊源深远,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古典故事繁多,盛产粮棉和果蔬,基本上代表了大荔方言和物产的全貌。

大荔方言再现一个你不知道的大荔。大荔方言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发展成丰硕有趣的文化符号,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能力,让你在口口相传,或见诸于笔端之际,让你体味到她的魅力。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大荔方言让你重新发现这片美的沃土。对于语言,每个人都不陌生,但你去审读一下方言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不是吗?大荔方言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塑造出多元文化的大荔沃土,它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有利于为当下的经济发展文化创造提供新的灵感。

大荔方言是心与心的碰撞。一次去朝邑镇沙底村走访,那位八十多岁高龄的张官牛老人,不顾高龄和异常炎热的天气,在村主任搀扶下,一步步到村部大厅,捧出折叠整整齐齐却皱巴巴的稿子,尔后用他土香土色的当地语——沙底方言谝着他写的快板。令人感叹的是虽然佝偻着身躯,但一字一板的说唱,甚至还用脚尖打着节拍,那字字句句都是心与心碰撞的写照。东府皮影艺术大师段满翁一段碗碗腔《借水》的演唱委婉动听,情意交融,一副楚楚动人,文质翩翩,怀揣爱恋的皮影戏,绽放心花,是观众与表演者心与心的碰撞,这是通过大荔方言释放出来,是何等的高雅!还有许庄镇西大壕村七十五岁的张绒竹老人一段《乞巧歌》的诵颂,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满是欢声笑语,捏巧、观巧、敬巧姑,虔诚的姑娘们灵动的心与神灵的心碰撞的境界。

不忘初心,铸造经得起任何波浪考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方言自是乡愁的替代,它植根于人民,是人民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载体。没了它,就是无根之本,无水之源。方言建档正是力挽狂澜,清本正源的盛举,也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乡土大荔的盛举。承认吧,我们的努力就是一部明白晓畅严谨切实,充满文化自信的力作,也是筑梦路上一块靓丽的里程碑。

西大壕村地处县城东北处,人口3281人,据原东岳庙碑文记载,明正统时威将军秦颙就长居于此。解放战争时期,在此进行了有名的荔北战役,这里长眠着为新中国的建立洒尽最后一滴血的解放军官兵;这儿组织的七月七“乞巧节”活动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曾吸引省内外民俗学者和日本友人来荔考察,2014年四十多人赴陕西省民俗博物馆进行“七夕”演示。把西大壕作为样本点,既代表了洛河以北原大荔县的方言特色,又有着浓厚的古文化底蕴,还传承了红色基因。

沙底村位于县城东南,人口5238人,是沙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明嘉靖年间所产的辣椒面进贡朝廷,辣油渗透了十六层包装麻纸,皇帝见后龙颜大悦。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业余剧团、民间锣鼓时常表演;皮影戏久负盛名,曾出访西德,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把沙底村作为方言建档的样本点,完全代表了洛河以南及原朝邑县的方言特色。

由于所选的两个村地域特色明显,村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方言建档工作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是高质量的完成了《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方案》规定的文本所含词汇、短句;二是各完成了自选文本500例词汇;三是创造性的对非遗项目的“乞巧”和皮影进行了挖掘整理、录音录像进行保护建档;四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歌谣进行了音像保护;五是对在大荔地区流传的古语中的大荔方言的出处进行了考证,对行帮隐语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建档。方言建档无疑激活了大荔的语言群类,延续了大荔人的精神血脉,对于保持大荔方言的原真性、形象性、整体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这次方言建档工作,不仅对大荔的历史文化进行了重新梳理,构建起了大荔的方言文本、录音、录像的大荔方言语言资料库,同时搜集到了古语中大荔方言的出处,再现了大荔古老的文化渊源与辉煌,为馆藏增添了新亮点,增强了文化自信。使得古人馈赠给我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文化品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保护、收藏、传承,进而永葆语言的生动与活力。

(作者单位:大荔县档案馆)

猜你喜欢

建档方言语言
方严的方言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方言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语言是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加强社区入户建档管理的初步探讨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