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环境监管网格化对于基层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6-02-07谢国民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12期
关键词:网格化监察街道

谢国民

(苏州高新区环境保护局江苏苏州215000)

试论环境监管网格化对于基层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谢国民

(苏州高新区环境保护局江苏苏州215000)

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引起了政府与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如何保护好环境,为民众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监管网格化是当前一种新型的环境监管模式,能帮助环境管理部门有效提高环境监管效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管网格化对基层环保工作的意义,并提出当前如何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的建议,以期促进环境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环境监管;网格化;基层环保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民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能保证青山绿水,又能获得金山银山,是需要每个政府、每个企业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环境监管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监管网格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促进了环境监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网格化环境管理的概念简介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创新产物。通过划分不同级别的网格,有效落实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的责任,从而解决职责不清、责任模糊与地方保护问题。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保证对单元网格的科学划分,实现监管全覆盖,以实现对环境监管的精细化与分类化[1]。同时,网格化管理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实现源头监管与动态监管。该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为了解决环境保护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整合相关环境管理资源,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2 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的意义

2.1 解决环境管理机制中的弊端,强化政府职责

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后将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落实政府与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将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对过去环保部门管得了看不到,乡镇政府看得见却不愿管、无权管的难题进行了重点整治。利用网格化给各级乡镇政府、村委会划定了职责,这样在发现环境违法问题时他们就有权管了,而且还必须管好、管到位。这不仅实现了对企业的全天候监管,也减轻了县级政府的环保压力。

2.2 形成了环境监管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过去环境监管一直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力量不足,收效甚微。网格化后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责。同时,建立联系会议、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引导发改、工信、住建、公安、电力等部门联合参与,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这样就能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3 改变了环境监管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中要求做到“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从而保证了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2]。这改变了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从过去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从事后执法向源头管控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管效能。

2.4 提高了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督、考核、问责的可操作性

根据网格化要求可构建5级平台。市级与省级要建立监控中心;县级要建立监管平台,并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乡级要求建立数据库;村级要建立台账,有条件的应建立数据库。同时,设立网格长、网格员岗位,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网格化监管落实到位[3]。上述措施还能为工作考核提供依据,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强化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3 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模式

3.1 网格划分方式

通常采用行政区域进行网格划分,(1)按照省级、地市级、县级行政辖区划分为三级网络;(2)按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街道)级行政辖区划分为四级网络并成立乡镇(街道)环境监察机构;(3)按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划分为五级网络。此外,还可根据行业类别、重点区域、工业集中区等进行网格划分,并标记重点监管网格,加大对这些网格的监管力度。

3.2 乡镇(街道)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模式

当前国内环境监管体系末端主要在县级、乡镇(街道)及以下,还未从体制层面组建专门的环境监管机构。而基层环境监管机构是实施环境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因此,推进网格化的关键在于组建乡镇(街道)环境监管机构及其网格。若条件允许还可设立村(社区、工业集中区、重点区域)等一级网格。

目前,乡镇(街道)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模式:(1)由环保部门设立基层环保站(所)或环境监察中队,并给予人、财、物的保障;(2)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站(所)或环境监察中队,经费与人员编制均由乡镇(街道)负责,而上级环保部门给予业务指导;(3)人员编制与经费由环保部门与乡镇(街道)共同负担[4]。第一种模式有利于环保部门落实好自己的监管职责;后两种模式依靠借助乡镇(街道)政府的支持,有利于解决较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4 推进基层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建议

4.1 科学布局网格,确保有效监控

网格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网格化监管的效果。若划分过大则没有实际意义,若划分过小则需要耗费过多监管力量。一般应根据行政区域划分情况、监管对象数量以及特征、重点监管区域与敏感区域分布、监管力量等因素来划分。应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监管、全面覆盖”原则进行科学划分,以期实现执法资源的最优化,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在划分过程中应考虑网格数量、层级与实际监管水平、监管需要间的关系,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平行网格之间与上下级网格之间的关系。对于条件还不允许的地区可根据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原则设立基层网格[5]。通过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能够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快速响应。通常可根据地域空间去看划分为一级与二级网格。一级网格主要从二级网格中获得反馈信息,并尽快回应。

4.2 建立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

要以网格化为载体,积极推进环境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执法巡查、稽查与后督察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相关内部管理制度等。此外,还应加强监察执法文书管理,积极推行分类别、痕迹化、诊断式监管机制,实现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管理。在实施网格化监管的进程中不断改进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实现精细化执法,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4.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对基层环境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执法水平。邀请专家、业务骨干开展讲座,介绍环境监察新技术、热点、难点问题等。同时,要加快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环境监管数据库,收集、整理污染源信息,不断健全“一厂一档”数据信息库。积极借助移动执法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加大监管力度,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4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环境监察工作点多、面广、线长,难免会有疏漏。通过发动群众能够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督,因此,我们要积极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环境监督过程中来。比如,可在群众中选举代表,成立逐层的监管机构,包括街道层面的监管群众、区县的监管群众、市级的监管群众。通过层层布控,实现环境监管的全覆盖,让环境问题无处遁形。同时,设立网络监管平台,及时发布环境监管信息,群众也可在该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1]尹波.浅析“网格化”环境监管对基层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7):154-154.

[2]郭明芝.我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践探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6):94-294.

[3]邱李吉.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32):412-412.

[4]陈群伟.我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 2014,42(24):60-62.

[5]昊强,陈伟鹏.浅析环境监管执法网格化管理和环境风险隐患台账的有机结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45(4):24-25.

猜你喜欢

网格化监察街道
热闹的街道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明代监察逾权对新时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
街道生活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风居住的街道
江西:网上监察“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