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石精品展在德国精彩亮相——我的德国之旅(上)

2016-02-06徐阳

生物进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化石博物馆德国

徐阳

中国化石精品展在德国精彩亮相——我的德国之旅(上)

徐阳

2001年4月初,经陈丕基教授多次倾情努力,联系接洽,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化石精品展在德国伍珀塔尔市成功开展。

2001年4月1日—4月8日,我随杨群所长等一行5人(另有陈丕基、吴舜卿、张俊峰三位老师)赴德国伍珀塔尔(Wupperta l)市富尔罗特博物馆(Fuhlrott Museum)参加我所在此举办的《来自中国的化石珍藏》——中国化石精品展开幕式。

4月1日早晨,由本所驾驶员肖力君和钱安兴师傅开一辆小面包车送我们到上海浦东机场,乘坐东方航空CA935,经过长途飞行,于当地时间17点多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徐徐降落。

在机场验关的时候,碰到一些麻烦,对于我们随身携带参展的几件大型化石精品,验关人员提出异议,后联系了富尔罗特博物馆的馆长,由他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涉,终于放行。

当晚约9点我们被博物馆的车子接到餐厅吃了自助餐,后下榻于美居酒店(Mercure Hotel)。这是个四星级宾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

德国观众和媒体记者参观中华龙鸟化石

开幕式-德国伍珀塔尔市FuhlrottMuseum博物馆门前

第二天清晨,在宾馆用完早餐,杨群所长带领我们到博物馆与馆长赫尔曼教授(Prof.Dr. Ha nskremenda hl)会面。在博物馆一间简单的会客室内,除了几张椅子和贴着墙壁搭建的简易书架,没有其他摆设,但是馆长的热情接待,比任何豪华的设施都令人暖心。他笑容满面,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他说,伍珀塔尔市位于德国西北部,建立于1931年,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是一座有33万人口的小城市;城市分6个部分,其中有2个中心,100多年前城市的工业主要是纺织业,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制药业,世界闻名的拜尔药厂分部就在此。这座小城伍珀塔尔市悠然淡雅,到处都是绿色,是德国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

博物馆聘请的兼职导游曼克尔(Mirco Ma nkel),是一位正在攻读英美文学的大学生,馆长安排他带领我们游览这个美丽的城市。曼克尔是一位热情的帅小伙,一路上,他用熟练的英语,活泼幽默的语言,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伍珀塔尔市。

悬挂式小火车穿越城市上空

悬挂式小火车近景

伍珀塔尔市位于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区,德文中的Wupper(伍珀),是城市所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ta l(塔尔)是山谷的意思,这是一座沿着山谷而建的山城,居民的房屋分布在高低错落的山坡之上,富丽堂皇的建筑和被水泥墙装饰而又半露出原木的房屋显现出的是开放的大都市与舒适的小村庄的结合体。整个城市静卧在伍珀河的峡谷之中,四周环绕着长满树木的小山,河的两岸铺满了绿色。曼克尔说,伍珀塔尔市的居民从小城的任何部分步行十分钟路程,就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或林荫道。在这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令人惊讶的有趣景象:从狭窄的陡峭台阶到宽阔的商店区域仅仅是几步之遥。因为城市位于海拔100-350米之间,有人计算过,从城区的最低处到达最高处要攀登大约8723级台阶。不过,一路上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使攀爬这许多台阶成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乐事。曼克尔带我们来到的是当地的富人区,房子大多是1817年建造起来的,许多是红色的房顶,乳黄色的墙壁,外观古朴典雅,室内的天花板上有许多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家家门前和窗台上都布满了鲜花和绿草,曼克尔告诉我们,居住者中有不少是律师。看得出来,这里的整个住宅区显得宁静有序,安逸祥和。这里教堂很多,全城共计有十四座。但是大部分都毁于二战时期,现存的都是后来重建的。这些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尖尖的顶上装有Wea therCock风向标,公鸡的头指向风的方向。

午饭后,导游曼克尔带领我们参观伍珀塔尔动物园。据说,这座动物园属于世界五大动物园之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和鸟类5000多只,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科学吸引力的动物园之一,是伍珀塔尔市市民及周边观光者一日游的喜爱场所。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匆匆浏览。我们看到,在宽阔的动物园内,浑身通红的火烈鸟三五成群,或伫立,或悠闲地漫步;憨憨的海豹和北极熊自由自在地活动;大型的花鹦鹉金刚鹦鹉,羽毛色彩斑斓,在树干上安然栖息;游泳的小企鹅划水也不失绅士风度,在水中平稳快速地摆动着双脚;非洲野猪长着长长的尖耳朵,面目狰狞,正在龇牙咧嘴;一种南非洲的Ea rth Monkey,体型如同小猫般大小,行动非常敏捷,看到游人,它上蹿下跳玩得更欢,它和另一种比猫大,比虎小的动物Lux,都十分罕见。另外,有一群长着绒毛的小鸡仔也是动物园的成员,它们叽叽叽叽地活蹦乱跳,视频上在播放着从鸡蛋到孵化成为小鸡的过程,虽然是直白的科普,却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热带鸟园中,由于加上了防护网,各种各样的鸟儿可以在园内自由飞翔,好不惬意。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里还专门设立了中国动物世界的展区,可见德国人民对中国的喜爱是多方面的。动物园内的猴园范围很大,许多猴子在猴园内的猴山上追逐嬉闹,抓耳挠腮,十分活泼,小猴子不时地和游人友好地对视,游客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没有人乱投食物,一派和谐气氛。据介绍,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狮子围场和室外围场以及壮观的象群,可惜我们时间太紧,都来不及参观了。

下午,在曼克尔带领下,我们来到市内最大的音乐厅——施塔特哈勒(Sta dtha llel)音乐厅。曼克尔说,这座音乐厅非同凡响,它于1900年建成,可以容纳1500人。音乐厅外观典雅,外墙由古城堡的红色砂石建造,内部墙壁和顶部都有白色、绿色和金色的美丽图案和花纹,十分赏心悦目。没有演出的时候,人们也可以走进门厅观赏她的美貌。随着全面的修复,这座施塔特哈勒音乐厅已跻身为欧洲最美丽、音响效果最好的音乐厅之列。德国民众的音乐素养普遍较好,许多家庭都有钢琴,音乐厅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伍珀塔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各种方式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市内还有一座由歌剧厅、演出厅和Pina Ba usch’s现代舞剧院组成的剧院,常年有精彩演出,成为城市的名片,远近闻名。另外,市立交响乐管弦乐队、男童声合唱团和Ba rmen Gema rke教堂唱诗班对于喜爱古典音乐的人们,也可谓家喻户晓。

沿路,曼克尔指引我们看到了伍珀塔尔市的一道独特风景——悬挂式小火车。只见一条小铁道沿河流而建,蜿蜒曲折,红色和黄色的车厢悬挂在铁道下面,像一条巨龙在城市的空中游走。曼克尔为我们介绍说,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单轨悬挂式列车,建成于1900年,被称为是伍珀塔尔市的象征。当地著名女诗人许勒尔曾经这样描述它:“一条带有许多站头和两眼闪闪发光的钢铁巨龙风驰电掣地蜿蜒迂回在河流之上。”由于小火车贯穿整个城市,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乘客乘坐,它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乘客可以买单次车票,也可以买一天的票,5人一天的票是12DM(德国马克),一个人也是这么多钱,每天大约有3.5万人次乘坐。在运行的列车里,有一列鲜红色车厢的列车被命名为“凯撒号”,据说是因为当时的德国皇帝凯撒威廉二世(Ka iserWilhelm II)曾携夫人乘坐这列小火车穿越伍珀峡谷,亲自来主持火车落成典礼并发表演说。这列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空中小火车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节约资源和空间的优秀品质。我们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德国的厕所排气扇等电器,运转了一定的时间以后,都会自动停住,自来水龙头更是如此,既节约电能,也延长了电器的使用寿命。

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贯穿城区的悬挂式小火车,是乌帕塔尔市闻名世界的标志,也是乌帕塔尔市人民的骄傲,纪念邮票上面也有它的图像。

在这里,我们发现,所到之处,无论城市或乡村,公共场所都是服务设施齐全,服务细心周到,餐厅、厕所、旅馆等处所都很干净。旅馆里面除了有针线包外,有的女厕所里面不但有手纸,还备有卫生巾、丹碧丝等卫生用品,非常贴心。

4月5日,今天进入此行的重要主题:“来自中国的化石珍藏”主题展览开幕式在富尔罗特博物馆隆重举行。富尔罗特博物馆是一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尼安德特人的发现者富尔罗特(J.C.Fuhlrott)命名。博物馆展示和研究的内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环境科学以及生物化石,是当地市民喜爱和经常光顾的场所。

博物馆馆长赫尔曼教授是个热情的铁杆中国迷。一直以来,他对地大物博的中国产出的生物化石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这次展览,他和陈丕基教授多次磋商、悉心安排。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在德国,他们的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特色。为此,他花费不少心思,做了充分的准备。陈丕基教授更是如此,不但亲自出谋划策,还为他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化石公司的同志当参谋,尽量满足他的心愿。他们陪着他到南京著名的具有南京特色商品的夫子庙大市场转悠,观看,搜寻各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器物,帮他采购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物件带回德国。

当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富尔罗特博物馆内外喜气洋洋,博物馆门口悬挂着中国国旗与德国国旗,大门两边插了许多标识着中国天干地支的红色彩旗。大红色的拱形气门,上有两条金黄色的中国龙,立在博物馆的门前广场,气门上面用醒目的黄色大字写着:“来自中国的化石珍藏”,人们从老远就能够看到,十分气派。开幕式正式开始前,馆长在办公室接待了我们,这时刻博物馆的大门外,小学生们正扛着一条12米长的金色中国长龙在欢天喜地狂舞,我真想冲下楼去拍照,可是出于礼貌,未能如愿。上午九点,燃放过热闹的中国鞭炮后,开幕式开始。博物馆馆长赫尔曼教授致开幕词,只见他身穿深色西服,佩戴着一条从南京夫子庙大市场购买的黑底金色飞龙的领带,显得神采奕奕。他高度赞扬了我们提供的化石展品,并对于能够在这里举办中国化石精品展感到荣幸。杨群副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也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诚挚地感谢馆长对中国化石的热爱和为成功地策划组织这次展览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开幕式结束的时候,我和吴舜卿老师两位女士收到了两大捧娇艳欲滴的鲜花,那天我穿着为此行特地定做的碎花灯芯绒中式对襟小袄和黑色长裙,记者们对着我们一阵猛拍,新闻在媒体报道和播出,可惜的是我们没能够看到当地的电视报道。

随后,参观开始。观众们有秩序地进入展厅。展厅内一派热闹的中国风: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高高悬挂,毛竹、翠竹四处林立,画着中国仕女图和花鸟鱼虫的屏风把展厅分成不同的展区,展柜中有不同大小的中国小铜佣,休息区的小圆桌上也铺着印有中国仕女图的台布,浓浓的中国风味充满了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展厅中,来自中国的化石展品旁围满了好奇的观众。

孔子鸟

圣贤孔子鸟

中华龙鸟幼年个体

中华龙鸟成年个体-可见腹中未消化完的食物

筹办此次展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领导和同志们付出大量心血,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从研究所标本馆收藏的20多万件化石标本中选择了中国著名的化石宝库云南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和山旺生物群的珍贵动植物化石,从中精挑细选,反复核对,精心包装,准备了化石展品共计90件。所有带来参展的化石展品都是最精彩的,展品包括:恐龙类、爬行类、鸟类、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植物,生物种类十分丰富。观众们看到,展柜中的中国化石件件保存完好,其中的鹦鹉嘴龙、中华龙鸟、翼龙、水蜥、满洲龟、满洲鳄、狼鳍鱼、北票鲟、孔子鸟等均受到德国观众的青睐,特别是一件完整的圣贤孔子鸟化石,甚是夺人眼球,在长约90多公分的石板上一雄一雌两只孔子鸟被完好地定格,雄性的那只拖着两条长长的尾翎,雌性的在一旁静卧,犹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再现。昆虫化石中的古蝉、金龟子、蜚蠊、花蝽,蛇蛉不仅个体完整,连翅膀上的纹理都清晰地保留下来,引得观众们惊叹不已。当然,展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我们的化石精品——中华龙鸟,这件采自中国辽宁西部,既像龙又像鸟的化石珍宝,由于被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分子,受到国际古生物界的高度关注,这次来到德国亮相,让伍珀塔尔市市民大饱眼福。那只中华龙鸟的幼年个体保存在黄褐色的岩石上,肢体完整,尾巴高高地翘起,头向后仰,口中有许多牙齿,前肢很短,后肢强劲有力,微微弯曲,身体上面被细密的体毛覆盖,栩栩如生。更加令观众惊讶的是,另一件中华龙鸟的成年个体腹中居然保存了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如此稀罕的化石珍品,使现场的记者和观众大为震撼,记者们手中的长枪短炮拍个不停,他们对这些化石的完美保存感到不可思议。

在博物馆的休息区,杨群副所长和陈丕基教授接受了德国之声电台等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在德国伍珀塔尔市举办展览时,陈丕基教授说,三年前,赫尔曼馆长和我在印度开会的时候,说他对中国化石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邀请我们前来展览的动议。同时,我们的展品有与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洛霍芬地区发现的始祖鸟相似的中国古鸟类化石,因此,我们也非常希望把自己的化石珍品和这里的观众分享。谈到参展化石的选择,陈丕基教授告诉记者,二十世纪末期,中国有两个重大发现:云南澄江动物群和带毛的恐龙中华龙鸟,被同行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现,我们希望让德国的朋友也能够观赏到这些中国的稀世珍宝。另一边,我们在和前来参观的观众亲切交谈。一位满面笑容的老太太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大约七十多岁,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说起话来面带微笑,十分和蔼可亲,据陈丕基老师介绍,这位老人曾经到过咱们南京,这次听说我们远道而来,她特地从家里赶来,要见见来自中国的南京客人。她告诉我们,当年她到南京的时候,游览了许多风景名胜,参观了南京大学,南京的美景和南京人民的热情友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很怀念那里的一切。她拉着我们的手,问这问那,希望我们在这里过得愉快。临走,又热情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后来老人家还带我们去参观了尼安德特人博物馆(后文再叙),德国民众对我们热情似火,使我们深受感动。

中国化石精品展——《来自中国的化石珍藏》在德国伍珀塔尔市展出了6个月,大量德国观众前来参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化石的风采和魅力,也为德国人民留下了友谊和美好,为中德友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有幸为展览出了一份绵薄之力,并亲临开幕式现场,这次经历使我终身难忘。

《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有选择地呈现了中国古生物学家近20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并涵盖对一些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关键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作者多为各领域优秀中青年学者,丛书是以他们多年原创性研究积累为主线,综合国内外研究工作的一次阶段性学术总结。旨在积累专门知识、方便学习研讨。

本丛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装帧大气典雅。

本丛书第一辑4册已出版,第二辑将于年内与读者见面。

《蓝田生物群》(袁训来、万斌等著)

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宏体复杂生物群,距今约6亿年。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细胞化后,才有细胞和组织分化,进而出现器官分化,生物才有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蓝田生物群正是这一重要生命进化历程的见证。它们产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蓝田组的黑色页岩中。其中有扇状、丛状生长的多种海藻,也有类似刺细胞动物或蠕虫类的动物。它们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刚结束后不久,就发生了快速的辐射。这意味着该时期大气圈中的氧气含量有了明显提高,较深部海水已由"雪球地球"之前的还原状态转变成间歇性的氧化状态,为高等生命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作者团队是我国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中国的全球层型》

(彭善池、侯鸿飞、汪啸风编著)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它是划分和对比年代地层(按地壳中岩石形成时间划分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本书详细介绍了迄今在中国建立的10枚"金钉子",展示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近20年来在地层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金钉子"剖面的地理位置、岩石特征、生物内容和地层分布、化学地层特征、关键化石及其产出点位、确定年代地层单位的首要和辅助定界手段和标准,各"金钉子"所属地质年代和确定的年代地层单位等级。本书作者均是我国地层学界的权威,也是我国的"金钉子"的主要创建者。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昆虫化石》

(张海春、王博方艳著)

昆虫化石是了解昆虫演化过程最直接的证据,研究昆虫化石的独立学科——古昆虫学在我国的研究历史不到百年。本书涉及主要昆虫群和昆虫组合、昆虫化石在地质学上的应用、若干昆虫类群的演化、地质历史中昆虫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昆虫埋藏学研究进展等;还有作者团队在研究中国中-新生代昆虫化石过程中建立的新类群和新组合。不但对昆虫化石有细致准确的描述,而且分析古生物昆虫之分类归属,以及这些类群随地质演变的进化历程,追溯古昆虫形成化石的初始过程与原因。并呈现化石昆虫的大量彩色图片。作者研究团队是中国古昆虫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近纪犀牛》

(邓涛著,陈瑜绘)

在5000万年的进化历史中,作为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犀牛也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虽然中国现在已见不到野生的犀牛,但犀牛化石却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新近纪时期。本书论述了中国新近纪的全部犀牛化石的形态、功能、分类、演化、产地、地层、年代、生态、行为、环境背景等,同时涉及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历史,归并了大量同物异名;阐述了整个新生代时期全球范围内犀牛的适应辐射、繁盛兴旺和衰退灭绝过程。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第四纪冰期的典型动物--披毛犀起源于上新世的青藏高原,发现于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巨犀说明渐新世时高原隆升的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交流。本书大量艺术性与科学性俱佳的解剖素描图和形态复原图,更为本书增添了阅读情趣。

猜你喜欢

化石博物馆德国
德国豹2号
博物馆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露天博物馆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