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种生存是生物发展进化的根本目标

2016-02-03皋古平

生物进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雄性斗争物种

皋古平

物种生存是生物发展进化的根本目标

皋古平

1、前言

研究动物(包括人)的行为,关键在于把握生物进化的目标,或者说把握自然选择所围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动物体及人体是怎样被设计的,才能弄清动物体及人体上的一切器官、机制、特征的来源和作用。生物界极其纷繁复杂,不把握自然界的意图,没有头绪,研究只能陷入混乱和错误。什么是自然选择的目标或方向呢?生物科学和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的一切都在于生命的存在,一切生物都全力追求生存。无疑,"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目标。可生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个体是分种类的,一切生物都归于各自的物种。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不仅个体生存艰难,物种生存也十分艰难,它们同样经受着自然的选择。选择的结果,一批批物种灭绝,一批批生存能力更强的物种得以生存或新生。一大片个体随着所属物种的"不适"而全部死亡。据一些生物学家所说,目前已鉴定的生物约200万种,已灭绝的物种约1500万种,每天都有大量的物种新生或灭绝。

那么,什么是生物进化的目标,是个体生存还是物种生存呢?让我们看看事实吧。

2、一切生物个体都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生物生存并非易事,一切生物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在生物界,生存斗争到处可见。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草食动物,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植物与植物争夺生存所需要的养分、水源、阳光、空间;动物与动物争夺食物、领地、巢穴。一切动物都在为觅食而奔忙,但仍常常可见大量的动物死于饥饿。"为了生存下来,有机体不仅要决定吃什么,还要避免自己被捕食。"一切生物都要吸收营养,一切动物都要进食。正因为如此,人们平日见得最多的就是动物在吃。马牛羊吃草,老虎狮子鳄鱼吃肉,鸟吃虫,鸡吃谷,昆虫吃植物,鱼吃昆虫,昆虫吃昆虫,秃鹰吃腐肉。角马每天要吃16个小时的草,大象每天要喝200升的水,鹈鹕一口可以吞下5000克的鱼。一只小小的蜥蜴竟敢在雄狮的背上捕食苍蝇。十多只鸟类在草原大火中捕食四处飞散的昆虫。丛林里一颗无花果树,有40多种鸟和猴子轮番来吃。重达200吨的蓝鲸,为填饱肚子,不得不每天在大海里游200公里的路程,并连续游数周不息。几百万只火烈鸟在非洲藻类繁盛的柏哥利亚湖聚结。许许多多的角马、斑马、野牛明知河里有凶猛的鳄鱼,且时有同伴死于鳄鱼之口,它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河边喝水。15万只北方鲣鸟飞行5500公里,从西非来到英国东海岸一个渔场,每年在这里吃下8000吨鱼。

不仅如此,一切生物还要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斗争。自然界充满风险,其中有来自动物之间的相食,以及争食物、争水源、争领地的相互残杀;有来自环境方面的风险,如地质变化,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由此,动物们又不得不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行动,于是它们躲避,逃跑,隐藏,伪装,反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丛林中,为躲避西伯利亚虎的猎杀,熊竟将巨大巢穴建在树上。为了保护自己,加利福利亚松鼠把蛇皮嚼烂涂在尾巴上,用蛇的气味武装自己,吓跑敌人。再说,一切动物的机体上都存在着维持生命、吸收营养、获取食物、保护身体的若干器官和机制。如心脏、肺、牙齿、舌头、食道、胃肠、血液;又如,牛的头角、长颈鹿的头颈、大象的鼻子、乌龟的壳、刺猬满身的刺、响尾蛇的毒液、老虎的凶猛、鸟的翅膀,还有动物的五官、嗅觉、视觉、听觉、智慧等等。无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生存。

在根本上,个体间的生存斗争不仅是为个体生存,而且最终也是为了物种生存。斗争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斗争就不能生存),又直接在为物种生存。个体是物种的基础,没有个体就没有物种;生存斗争必然是优胜劣汰,这必然导致优秀个体不断保留,物种不断强壮。

3、一切生物个体都为物种的繁衍而斗争

奇怪的是,一切生物个体的机体上不仅都有维护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都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一切动物个体皆有性器官,除极少数雌雄同体和社会昆虫中不育工虫外,余皆为雌性或雄性。一切动物个体都有繁殖系统,如生殖器、精子、卵子、哺乳动物的乳房。一切生物的雌性和雄性都要结合,植物,花飞授粉,种子生根发芽;动物,雌雄交配,精卵结合。母鸡在生蛋,鱼在产卵,老虎在生崽。母猪一胎生一窝小猪,鱼一次产数万只卵,蛋孵出小鸡、小鸭、小蛇、小鳄鱼。繁殖为了什么?无疑,不是为自我生存,而是为了物种的延续。这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是为物种生存才在个体的机体上设计自我生存和繁殖能力的。

可繁殖不是有后代就行,交配不是有异性就行。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只有强壮的物种才能生存。故繁殖的关键在于后代的质量,而保证质量的首要环节是择偶。只有强壮的父母才能生出强壮的后代。然而,择偶并非易事。"动物的求偶绝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短促的一桩事",求偶也要经历激烈的斗争。斗争有两种,一是雄者之间的斗争,以便赶走或弄死竞争对手,获得交配权;二是雄者刺激或媚惑雌者,赢得芳心。

因为斗争的需要,自然选择给动物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繁殖特性。除了雌性与雄性不同的生殖器(第一性征),还有与生殖行为无直接关系但用于生殖的不同特征,达尔文将其称之为"第二性征"。用于雄性间的斗争,主要是对竞争对手进攻的武器或防御的手段:雄者的较大体型、强壮、好斗性,公鹿树枝状的大角,雄狮威武的毛发。用于雄性刺激或媚惑雌性的斗争,其性征更是多种多样。鸟类的第二性征最为显著。许多鸟的躯体上生出各种各样的肉冠、垂肉、隆起物、鼓气的囊、顶结、裸羽轴、羽衣以及修长的羽毛;它们的喙、头部周围的裸皮以及羽毛常常具有华丽的色彩。

斗争是怎样进行的呢。达尔文还说,"可以肯定是,在几乎所有的动物中,存在着雄者之间为了占有雌者的斗争。"我们看到,两头公鹿用它们树枝状的大角互斗;两头站起来高达两米的公棕熊在较量;北欧重达400公斤公麝牛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向对手。两头公象的头和巨牙撞击在一起,它们有时要进行3天的对决,直到分出了胜负。在雄者刺激或媚惑雌者方面,我们看到,雄鸟们,有的在一群雌鸟面前展示它们华丽的羽毛以及奇特的表演;有的用各种各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鸣叫迷惑雌鸟;有的靠舞蹈或做古怪的滑稽的表演来表达它们的求爱。雌鸟无论转到哪个方向,雄鸟张开的双翼羽和斜举的尾羽也会转向雌鸟那一边。在亚马逊丛林里,几十种蜂鸟的求爱场面,真是热闹非凡,滑稽可笑。有的将翅膀组成一幅椭圆式的图案,在雌鸟面前不停地跳动;有的展开翅膀和羽毛像芭蕾舞裙一样,在空地上翩翩起舞。

斗争的结果,那些战胜了其它同性对手的雄者,或者对雌者最富有魅力的雄者,比被击败的或魅力较差的竞争对手必然留下数量较多的后代,并继承它们的优越性;那些得不到雌性,或者在生殖季节的后期得到一个发育迟缓而精力不充沛的雌性,留下来的后代数量较少而且精力不充沛,甚至绝了后。纪录片《野性美洲-山脉》在介绍落基山雄性大角羊之间打斗时说:"打斗确保了落基山大角羊最优良的基因被保存下来。"可见,雄者打斗本质上不是为自己得到什么,而是为物种保存"最优良的基因",或者说,自然选择让雄者打斗,目的是保证物种的强壮,物种的长存。

4、不利于个体生存的繁殖性征的存在

我们看到,生物体上一切用于繁殖的器官和特征对个体的生存都是不利的。其一,繁殖付出能量,经历风险。孕育后代消耗能量,妈妈生下的不管是卵还是崽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许多动物一次生下五六个崽,许多鱼一次产下成千上万只卵。孩子出生后,有的要喂奶,有的要提供食物。燕子将自己捕捉的虫放进雏燕的嘴里,非洲野狗将自己辛苦获得的食物反刍给幼崽。同时,动物们还要冒着种种危险去产卵、孕育、保护孩子,为孩子的健康和能力的培养而操劳。为了繁殖,很多动物长途跋涉前往繁殖地。有一种鱼,叫鲑鱼(大马哈鱼),每当感觉到繁殖期已经来临的时候,就会离开海洋游到河口产卵,因为那里有它们此时所需要的食物和环境。这是一趟充满艰辛的旅程,它们要穿越瀑布、急流和重重障碍。当它们到了繁殖的地方,其体重已是原来的三分之二。由于机能严重衰竭,有些鲑鱼在产卵后就会死去。据动物学家研究,大概只有5%的鲑鱼能够在产卵后回到海洋。

其二,许多动物用于繁殖的器官和特征对个体生存是极为不利的。对此,在达尔文看来,公鹿头上树枝状(比头颅要重几倍)的大角,"那样的构造,这将使其在发育过程中消耗掉很多生命力。"雄孔雀尾羽是异常美丽的,然而长长尾巴给生存带来很多的不利:行动困难,不利于飞行和逃避天敌;闪亮的颜色会吸引捕食者。雄性的红领寡妇鸟"拖着极长的尾巴——基本是其身长两倍。带着这条上下翻飞的长尾巴,雄性寡妇鸟在空中的飞行简直就是一种挣扎。任何人看到这幅场景都不禁要问:这条长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

其三,雄性动物为繁殖而进行的斗争降低生存率。这种斗争常常十分惨烈,受伤致残屡见不鲜。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生活的北象海豹,雄性体长6米是雌性的两倍,重量可达3吨。这样的两个庞然大物的争斗起来,"很血腥,雄性硕大的身体猛撞到一起,牙齿在对方脖子上留下深深的伤口。"(达尔文)雄性西班牙羱羊决斗时,双方高高跃起,两个头四只角猛烈撞击,声振山谷,而且彼此要较量三四十回合,扭断脖子撞破脑袋的事时有发生。

鲑鱼每当感觉到繁殖期已经来临的时候,就会离开海洋游到河口产卵

雄孔雀的尾巴之所以被进化,是因为雌孔雀更喜欢选择羽毛艳丽的雄孔雀作为配偶。

其四,为了物种的繁衍,有些物种的个体只活到生育的年龄,它们往往在生殖后便死亡。一些物种雌性怀孕营养不足,只好把与己交配的雄性吃掉。比如,有一种蜘蛛,交配后雌蜘蛛会吃掉雄蜘蛛,以获得孕育后代所需的营养。有一种螳螂,雌螳螂为获得怀孕所需的营养竟在交配过程中就把雄螳螂吃掉。雄性切叶蚁在交配后不久会因能量耗尽而死亡。有一种在马尾藻海产卵的鱼叫鳗鲡(Eet),产卵后就会死去。

5、最后的分析

所有这些,如果说个体生存是进化所围绕的最终目标,那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它违背生存法则。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表现在雄性身上的性别特征似乎违背了进化论,浪费了时间和能量,降低了生存率。可这是为什么?达尔文在经历了"迷惑"之后,终于第一个明白这是为了物种的延续。雄孔雀的尾巴之所以被进化,是因为雌孔雀更喜欢选择羽毛艳丽的雄孔雀作为配偶;雄性一般比雌性的体型更大,是因为雄性需要通过格斗才能配偶。达尔文认为"性别二性征"的意义在于繁殖。他的性选择理论提示我们:"记住,选择的传递不在于存活与否,而在于繁殖与否。有一条漂亮的尾巴或一副动人的歌喉并不能帮助你生存下去,但却可能增加你拥有后代的机会。"

繁殖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见个体生存,不见物种延续。但是,这里必要弄清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繁殖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有书说,雄性之间的打斗,"给雄者带来利益""留下大量后代"。于是,"对个体是否有利"似乎成了生物进化的目标。仅就个体而言,这是矛盾的。我们无法理解,个体既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追求,又有不惜降低自己生存率而繁殖后代的追求;许多个体交配后就死去,对一个已经死亡了的不存在的个体还有什么利益可言。再说,如果仅从个体利益考虑,自然选择应该让每一个体都留下后代,而不是只给强者留下后代而给弱者只留下很少的后代(或不留后代)。这种不公平是为什么?显然不是为个体利益,而是为物种的强盛、物种的利益。应该说,个体就是个体,其唯一的需求就是生存,一切降低自己生存率的事都不会是个体的事,而一定是自然界为别的目的设计的。生物界除了个体还有种族、种群、物种。我们不能总着眼于个体利益,繁殖为什么不能是为了物种的生存呢?

自然界正是这样设计的,它在个体的机体上不仅设计了维护个体生存的机制,又设计了用于繁殖的机制。原理并不复杂,不维护个体的生存,就没有物种,不繁殖也没有物种,谁来繁殖呢?只能是个体。繁殖虽然降低个体的生存率,可为了物种的延续不得不如此。维护个体生存和繁殖两方面的机制融于一体势必会相互影响。个体生存力过强,会影响繁殖;繁殖力过强,会影响个体的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必然会使这两者保持一种平衡,而物种生存是主线。没有繁殖就没有物种,个体兴衰不只是个体的事,它直接影响物种的延续。正因为如此,个体的利益和寿命服从物种的延续。有两个这样的事例:蚕的一生很短,一般只有40天左右。经历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几个过程。雌雄交尾后,雄蛾立即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慢慢死去。它们死去了,可留下了约500个受精卵,留下了后代,使蚕这个物种得以长存。又如,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稚虫以水中生物为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期间它们唯一所做的就是交配和产卵,留下后代。正因为如此,现今蜉蝣在地球上留下了2000多种蜉蝣目物种。可见,繁殖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给繁殖者带来利益上,而是体现在物种延续和生存上。公鹿有害生存的角的存在理由,并不决定于对公鹿是利大还是利小,而决定于它有利于物种的生存,这才是自然选择的根据。

蚕的一生很短,一般只有40天左右。

6、结论

物种生存是生物发展进化的根本目标。由此,生物体上的一切器官、机制、特征只有有利于所属物种的生存才能被自然所选择,而一旦被选择就一定有用于该物种;其中必然有的有用于个体生存,有的有用于繁衍。个体生存和繁衍必然是生物体上的两大决定因素。对人类而言,人是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同理,人体上的一切都根源于、有用于人种生存;这也就是说,人体上的一切只能从维护人种生存的角度得以解释。

注:本文是作者2013年出版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觉下的人性论》中的一个观点。

猜你喜欢

雄性斗争物种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电咖再造新物种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萌物
饲料无酶褐变对雄性虹鳟鱼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保护雄性资源"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