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烟碱类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安全性

2016-02-06刘爱芝郭小奇梁九进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噻虫嗪播种期吡虫啉

韩 松,刘爱芝,郭小奇,梁九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新烟碱类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安全性

韩 松,刘爱芝*,郭小奇,梁九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药剂在播种期施药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在油菜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农药残留量和增产效果,采用播种沟撒施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于土表2种施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危害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对油菜苗期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的防治效果达98.98%~100.00%,对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9.61%~98.51%,最终使油菜产量增加17.47%~27.19%,且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处理油菜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合分析,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不仅对油菜安全,可高效防控油菜蚜虫危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产品中农药残留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吡虫啉; 噻虫嗪; 施药方式; 油菜蚜虫; 防控效果; 残留

蚜虫是油菜常发性害虫,主要种类有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萝卜蚜[又称菜缢管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和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Linnaeus)][1],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造成危害,苗期常使油菜苗生长滞缓,开花结荚期常群集花蕾、花梗或果荚处危害,使结籽受阻,千粒质量下降。除直接危害外,油菜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一般年份造成油菜产量损失10%~20%,重发生年可达30%以上,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2-3]。

目前,油菜蚜虫的防治主要是以菊酯类和新烟碱类等杀虫剂为主的喷雾防治[4],整个生育期需要防治多次,且多在害虫危害发生后进行防治,易失去最佳防治时期,效果不理想且成本高。刘爱芝等[5]采用拌种和播种沟施药的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对油菜蚜虫的全程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有效成分5 g/kg拌种处理仅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危害,对中后期油菜蚜虫控制效果不明显,而用吡虫啉600 g/hm2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1 320 g/hm2采取播种沟施药,可全程防治油菜蚜虫。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控油菜蚜虫高效、简便、安全的施药方法,于油菜播种期,采取播种沟撒施及覆土后土表撒施吡虫啉和噻虫嗪,研究其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效和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并检测油菜不同发育阶段的农药残留,旨在为油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油菜品种为杂双七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15%毒死蜱颗粒剂,由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2013年9月23日播种,播种量7.5 kg/hm2,条播,行距40 cm。试验共设9个处理(表1),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

表1 试验处理设置

1.2.2 施药时间和方法 2013年9月23日播种时施药,采取播种沟施药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2种施药方式,将各处理药剂拌适量过筛细沙制成毒沙,毒沙一般用量为150~300 kg/hm2,撒施于播种沟内,然后播种覆土,或播种后覆土,撒施于土表。

1.2.3 防治效果调查 于空白对照区初现蚜虫时开始调查,每5~10 d调查一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苗期:每点固定5株,调查整株蚜虫数。蕾薹期:每点固定2株,每株固定上、中、下3片叶,调查固定叶上的蚜虫数。花期:每点固定2株,每株固定上部3簇花,调查固定簇花上的蚜虫数。角果期:每点固定2株, 每株固定上、中、下3个分枝, 调查固定分枝上的蚜虫数。计算防治效果。

1.2.4 小区产量测定 油菜成熟后,小区内单打单收,晒干后称取各个小区内油菜籽粒的质量。

1.2.5 农药残留测定 分别于油菜苗期、花期及成熟期,取油菜苗(去除根系)、油菜花及油菜籽500 g,送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郑州),采用液质联用、气相色谱法,按照国家检测标准GB/T 20769—2008、NY/T 761—2008对样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

1.2.6 数据处理 采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播种期沟施及覆土后土表撒施吡虫啉420 g/hm2、600 g/hm2和噻虫嗪420 g/hm2可有效控制油菜苗期至蕾薹期(10月28日—12月11日)蚜虫的增长,蚜虫越冬前点片发生期(10月28日)防效为53.43%~77.97%,始盛期至减退期(11月11日—12月11日)防效为94.85%~100.00%,总体上播种沟施药效果稍好于覆土后施药,2种施药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而毒死蜱播种沟施药效果显著高于覆土后撒施,持效期仅30~40 d。由此可见,2种新烟碱类药剂播种期施药效果和持效期均优于常规药剂毒死蜱。

油菜返青至花期(翌年3月17日—4月9日),播种沟撒施及播种后土表撒施吡虫啉420 g/hm2、600 g/hm2和噻虫嗪420 g/hm2对油菜蚜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效为61.42%~98.51%。随着温度上升,油菜蚜虫数量也逐渐增多,终花期(4月9日)至角果形成期(4月24日),油菜蚜虫数量达到高峰期,播种沟撒施吡虫啉 420 g/hm2对蚜虫增长的控制作用最好(92.32%~95.70%),与播种沟撒施吡虫啉 600 g/hm2、噻虫嗪420 g/hm2及覆土后撒施吡虫啉420 g/hm2和噻虫嗪420 g/hm2防效相当,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防效(表2)。

油菜成熟期(4月29日—5月6日),油菜蚜虫自然减退率增大,吡虫啉和噻虫嗪各处理对油菜蚜虫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效为80.40%~100.00%(表2)。

由以上分析可见,2种新烟碱类药剂播种沟施药和覆土后撒施于土表对油菜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一般情况下,可达到一次用药控制整个生长季油菜蚜虫危害的目的。

表2 不同处理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 %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播种沟撒施和覆土后撒施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油菜的增产幅度为11.49%~27.19%。播种沟撒施吡虫啉 420 g/hm2和覆土后撒施噻虫嗪420 g/hm2两处理的产量最高,增产效果(27.19%和25.63%)稍高于播种沟撒施吡虫啉600 g/hm2和噻虫嗪420 g/hm2(增产效果分别为17.47%和19.15%),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覆土后撒施吡虫啉420 g/hm2和600 g/hm2两处理的增产效果(11.49%和15.55%)相当,均与播种沟撒施吡虫啉600 g/hm2和噻虫嗪420 g/hm2的增产效果相当,显著高于播种沟撒施和覆土后土表撒施毒死蜱颗粒剂1 800 g/hm2的增产效果(分别为0.92%和1.96%)。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2.3 不同施药方法下油菜农药残留动态

油菜不同时期的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表3)表明,各处理植株中农药残留量随着油菜生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成熟期油菜籽中吡虫啉的残留量,播种沟撒施吡虫啉420 g/hm2最低,残留量为0.03 mg/kg,覆土后撒施吡虫啉420 g/hm2和600 g/hm2残留量均为0.04 mg/kg,这3个处理油菜籽中的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油菜籽中吡虫啉最高限量(0.05 mg/kg);成熟期油菜籽中噻虫嗪的含量,播种期覆土后撒施噻虫嗪420 g/hm2较低,为0.02 mg/kg,低于播种沟撒施噻虫嗪处理,但是,噻虫嗪在油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目前尚无相关的参照标准。

表3 不同处理油菜各个时期的农药残留量 mg/kg

3 结论与讨论

2006—2009年,刘爱芝等[6-8]采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播种沟(移栽穴)撒施等隐蔽性施药方式防治小麦、玉米、十字花科作物等作物蚜虫及地下害虫,结果表明,一次施药对作物全生育期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超高效、持效特性。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上,于油菜播种期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持效期,对油菜增产效果及油菜农残动态。蚜虫防控方面,在油菜播种期播种沟撒施及覆土后土表撒施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油菜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表现出超长的持效期,一次施药可以防治油菜全生育期蚜虫的危害,其中播种沟撒施的防控效果(72.76%~100.00%)稍好于覆土后土表撒施的防控效果(53.43%~100.00%)。播种期撒施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油菜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1.49%~27.19%),其中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的产量最高,分别增产27.19%、25.63%;其次为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2个处理增产效果分别为17.47%和19.15%。农药残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生长,各处理油菜农药残留量呈降低趋势。其中,播种期播种沟撒施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600 g/hm23个处理油菜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分别为0.03、0.04、0.04 mg/kg,低于美国规定的油菜籽中吡虫啉最高限量标准(0.05 mg/kg)。

综合分析,油菜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420 g/hm2和70%噻虫嗪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420 g/hm2可有效控制油菜蚜虫增长,持效期长达7个月之久,一般年份在油菜蚜虫整个发生期无需再进行其他施药防治,对油菜增产效果显著,且植株中的农药残留均在安全标准范围内。本试验采用播种期沟施及土表撒施的隐蔽性施药方式,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油菜蚜虫防治上的安全应用提供了依据。

[1] 李德友,何永福,陆德清,等.油菜蚜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757-1759.

[2] 翟承勋,杭德龙. 防治蚜虫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对油菜病毒病的控制作用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6(9):76.

[3] 陈茂林,杨代凤.油菜蚜虫种群消长和为害损失及药剂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00(5):40-42.

[4] 陈捷云,周桃棣.2.5%高效氯氰菊酯·2.5%吡虫啉乳油防治油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44,147.

[5] 刘爱芝,韩松,张书芬,等.吡虫啉及其复配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控制效果[J].植物保护,2010,36(3):162-165.

[6] 刘爱芝,李素娟,韩松.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63-64.

[7] 刘爱芝,王晓军,韩松,等.沟施或穴施吡虫啉对蔬菜蚜虫的控制作用[J].植物保护,2007,33(6):135-137.

[8] 刘爱芝,韩松,梁九进.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控制玉米粗缩病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9,24(6):219-222.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Methods of Imidacloprid and Thiamethoxam against Rape Aphids and Their Safety to Rape

HAN Song,LIU Aizhi*,GUO Xiaoqi,LIANG Jiujin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nan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est Control/MOA’s Reg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IPM in Sou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Zhengzhou 450002,China)

The control effects of 70% imidacloprid WS(active ingredient 420 g/ha,600 g/ha) and 70% thiamethoxam WS(active ingredient 420 g/ha) applied in sowing time on rape aphids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s,the residues of imidacloprid and thiamethoxam in rape in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and the yield of rapeseed were investigated for evaluating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se two insectici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y spreading 70% imidacloprid WS 420—600 g/ha and 70% thiamethoxam WS 420 g/ha in the sowing ditch and by spreading 70% thiamethoxam WS 420 g/ha on the topsoil after covered,they all had good control effects against rape aphids,with 98.98%—100.00% from prosperous beginning period to decline period of rape aphids in seedling stage,and 79.61%—98.51% from returning green stage to flowering stage,and had good yield-increasing rate with 17.47%—27.19%.The residue in rapeseed of imidacloprid by spreading 420 g/ha in the sowing ditch was lower than the highest limited standard in USA(0.05 mg/kg).The treatments spreading 70% imidacloprid WS 420 g/ha or 70% thiamethoxam WS 420 g/ha in the sowing ditch and 70% thiamethoxam WS 420 g/ha on the topsoil after covered were safe to rape, had good control efficacy on rape aphids and significant yield-increasing rate,and remained lower residues in products.

imidacloprid; thiamethoxam; application methods; rape aphids; control effects; residue

2015-06-24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项目

韩 松(1980-),男,河南罗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E-mail:hanson_883@hotmail.com

*通讯作者:刘爱芝(1964-),女,河南柘城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E-mail:laz6403@hotmail.com

S435.654

A

1004-3268(2016)01-0080-04

猜你喜欢

噻虫嗪播种期吡虫啉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不同播种期对黄心乌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