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心理服务策略探析
2016-02-06谢燕卿
谢燕卿
(厦门华厦学院 健康管理系,厦门 361000)
“抗逆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心理服务策略探析
谢燕卿
(厦门华厦学院 健康管理系,厦门 361000)
个体“抗逆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高相关。本文以厦门某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辅导员为对象,从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等三个因素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来提升抗逆力水平。通过项目设计,整合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团体辅导等社会学及心理学领域的工作方法,并具体实施。从介入前后的数据和访谈对比来考量项目服务的效果。
抗逆力;应用型本科;辅导员;心理服务项目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工作。他们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工作的繁琐性、灵活性、紧急性让他们承受着比其他教职工更多的心理压力,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辅导员而言,他们更面临工作对象的改变与工作模式的转换等问题[1]。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有研究认为,个体“抗逆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密切关系。“抗逆力”即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2]。相对于问题解决的心理策略,激发辅导员的个人“抗逆力”来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建设方式,有利于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提升辅导员“抗逆力”为目标,将心理服务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项目化的工作方法从多个层面分阶段开展工作并相互衔接,有利于将各方面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得到最大化的服务效果。
1 研究综述
抗逆力是个体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的能力、过程与结果。不少研究者认为,抗逆力是使儿童或成年人从生活压力、创伤、风险、危机中得以摆脱的能力,它可以使人们从负面的生活经验中得以恢复,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4]。李旭培等人在一项关于抗逆力对个体工作投入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抗逆力对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抗逆力的提高能促进个体发展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积极的情绪,这些对工作投入及工作效率均有正向的影响[6]。
关于“抗逆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影响个体抗逆力的因素包括: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简称为CBO。其中效能感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归属感指人若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有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乐观感相信未来是光明和充满盼望的[4]。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钟宇慧于2009年在香港“成长的天空计划”项目中,通过综合课程来提高服务对象的抗逆力水平。该综合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对象,以辅导课形式推行的“发展课程”及面向特定对象,以小组形式推行的“辅助课程”[5]。对案主个体,杜立婕认为可以采用优势视角帮助案主回顾个人的成长经验,从中搜寻出个体改变自我的内在可能,并用积极肯定的态度予以反馈,引导个体对自我内在潜能的发现和强化,从而增强个体“抗逆力”[7]。
本研究拟从辅导员的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团体辅导、小组工作、个案辅导等工作方式开展辅导员心理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并通过效果对比来考量该项目介入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自厦门某新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七个院系的32名辅导员。其中,男性辅导员12名,女性辅导员20名。平均年龄为28.3周岁,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抗逆力水平量表(CD-RISC)》(中文版)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前者包括25个项目,分为三个因子,即坚韧、力量和乐观。坚韧因子包括13个项目,用以考量一个人在对待挑战时是否镇定、敏捷和有控制感;力量因子包括8个项目,用以考量个体是否能从挫折中复原、发展和成长;乐观因子包括4个项目,主要考量一个人在逆境中能否以积极和自信的态度去对待。量表总分越高代表个体抗逆力水平越高。后者包括90个项目,分为九个因子,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工具。量表总分越高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3 研究方法
(1)项目介入前开展需求评估。一是问卷调查;二是随机抽取10名辅导员进行访谈调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该校辅导员在介入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挫折的抗逆力水平。
(2)需求评估后进入项目的介入过程。本项目包括三个部分的介入内容,前后持续时间为4个月。
一是面向全体辅导员开展团体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设置五个阶段的活动及交流,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和激励,以及个体的自我体验和反思,实现辅导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目标设定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二是面向特定辅导员开展小组工作。因辅导员在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三个因素上的水平不尽相同,故需分组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有侧重地提升小组成员某方面能力的水平。如针对人际交往水平或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的辅导员,可采用小组工作的交互模式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在成员互助中实现交际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针对目标设定及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辅导员可采用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来锻炼成员的工作效率等。
三是面向辅导员个体开展的个案辅导。分阶段约谈各位辅导员,采用优势视角,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调整辅导员原有对自我的消极和不正确认知,帮助他们重树正确的自我意识,发掘自身的内在资源,辅导者不断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强化,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利用自己的内在潜能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提升自我“抗逆力”水平。
(3)项目介入后进行效果评估。采用量表的重测及再次访谈的方法进行前后对比考量介入效果。
2.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的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结果的统计和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介入前后服务对象抗逆力水平对比及分析
(注:*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
表1中项目介入前服务对象的抗逆力水平(69.464±11.526)与国内常模(65.4±13.9)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三个因子中坚韧因子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这就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经过为期4个月的项目介入,服务对象的抗逆力水平中坚韧、力量因子及总体水平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p<0.05),且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在变小。但在乐观因子上的改善效果有限,前后差别不显著。这可能与服务对象的思维方式和处世风格在较短的干预时期内难以获得明显转变有关。
3.2 介入前后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及分析
表2 项目介入前后服务对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1)
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总分上服务对象在介入前略高于全国常模(129.6±35.274),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这与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有关。项目介入后,总分显著下降,可见项目的介入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从各分因子的得分上看,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三个因子得分显著降低,说明抗逆力水平的提高对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和不良情绪的改善较为明显。
(3)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对比及分析
表3 介入后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结果(32人)
介入前的访谈结果显示,被采访的辅导员大多对自身的抗逆力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缺少正确的认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不知所措,并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去应对。工作上的压力使他们日渐产生退缩的念头和冲动,情绪上经常陷入抑郁状态。表3显示,经过4个月的介入,大部分服务对象能从主观上感受到自我的改变,对该项目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高,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4 讨论
(1)“抗逆力”是以优势视角看待个体时形成的核心概念,它来源于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当它被引入心理学领域时,便使心理工作者获得一条提升个体心理健康的更为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它突破了以往“问题解决”的心理工作思路,从个体自身潜藏的优势和能力出发,通过各种工作方法最大化地发掘、调动和利用这些能力,帮助自己摆脱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建设目标,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是本研究具有创新性的一面。
(2)根据文献,本研究将个体抗逆力划分为三个基本因素: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并为提升这三个因素的水平分别设置有针对性的实务环节,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个体抗逆力,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效能感是对个体本身能否顺利完成某一任务的自我推断与评价,它可以通过促使个体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个体的能力水平等途径加以提升;归属感是个体对某一组织在情感上及思想上形成了认同感、安全感、公平感等,它的形成能够调动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内驱力,充分发挥出个体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激励和面对挫折的信心。乐观感是相信自己是值得人喜爱的人;感觉到自己懂得关心别人,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认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相信凡事总有出路,不抱怨环境,也不觉得自己陷于绝路。这方面的提升需要通过改变个体对挫折的认知、态度和应对方式来得以获得。这个划分为实务环节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3)本研究将服务对象划分为个体、小组及团体三个不同层次,并整合了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及团体辅导等工作方法。个案辅导的工作方法与服务对象一对一、面对面沟通,能够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和需求。以认知-行为理论来指导工作,能够较大限度发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促进个体能力的发展。但个案工作场所离不开个体辅导室,效率较低,限制了介入的效果,且许多情况下个体“抗逆力”的水平与周围他人的支持密切相关,小组工作及团体辅导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成员的互动来激发团体动力。小组工作中,组员是具有类似问题的服务对象,他们的互动能够扩展同伴的支持,并在小组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快速提升。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分享、体验、感受,更强调团队支持下克服困难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由此产生的效能感和乐观感。三种方法结合能更为全面地提升抗逆力。
(4)本项目充分融入社会工作领域的各种评估方法。首先,在服务开展前通过测量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了解服务对象的各方面需求,使设计的服务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在服务介入过程中,采取基线测量方法进行量表测量结果及访谈结果的相对比,使效果更加直观。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这其中的测量是量化的评估方法。量化评估特别强调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更为客观科学。但是,人的感受很多是主观的,我们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了解更直接、深入和真实的信息。质性评估强调过程、对话、协商和理解。两者的结合才能使评估更为全面和有说服力。访谈即是质性评估的核心方法。
(5)从数据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抗逆力”的提升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体人际交往及情绪控制方面。该结果与李旭培等人2013年在《抗逆力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积极应对和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6]中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即:积极情绪在抗逆力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抗逆力的提升主要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积极情绪的增强,从而间接促进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给研究者一个思路,即针对个体情绪方面或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提升个体抗逆力不失为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6)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前后测量的结果可以看出项目的介入对服务对象的抗逆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分因子及总分的前后差异显著性程度不高,这可能与项目介入时间太短、需求评估的精确度不够高,未能反映辅导员的真正需求或介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不够优化等因素有关,这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明确原因,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善,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1] 殷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J].职业与教育,2015(5):103-104.
[2] 张晶.抗逆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路径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3.
[3] 刘国艳,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61-62.
[4] 陈君香,罗观翠.西方青少年抗逆力研究述评及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62.
[5] 钟宇慧.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29-35.
[6] 李旭培.抗逆力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积极应对和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3(1):114.
[7] 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1.
责任编辑:程艳艳
Analysis on Counselors’ Mental Service Strateg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XIE Yanqing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Xiamen Huaxia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Individual resilie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level. This thesis, taking the counselors of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Xiamen City as the object,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from the senses of efficacy, belonging and optimism. The working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fields such as case work, group work, group counseling are integrated and implemented by project design. The effects of the project services are evaluat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data and the interview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ilienc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ounselor; mental services project
2016-09-12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S151120);厦门华厦学院学生工作研究项目(2015XG001)
谢燕卿(1981-),女,福建厦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R395.6
A
1009-3907(2016)12-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