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深阅读研究热点分析*
2016-02-06李子运王洪梅
吴 健 李子运 王洪梅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深阅读研究热点分析*
吴 健 李子运 王洪梅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以CNKI中127篇关于深阅读的有效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BICOMB和SPSS软件对其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发现:我国目前研究深阅读的3个主要领域是图书馆界、出版界和教育界;其热点主要聚焦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浅阅读是非之争及图书馆应对策略”“大学生深阅读的实证研究”“学术期刊应对浅阅读的措施”,但存在缺乏针对深阅读的系统研究、针对大学生深阅读的研究较少等不足。我国应利用技术优势促进深阅读、提高深阅读实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焦点应转向促进人们深阅读的具体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化地进行深阅读研究。
深阅读 关键词共现 聚类分析 研究热点
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联系历史与未来、实现现实价值的最好路径,是人类一直不断探索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知识、视野、涵养、理性、智慧是阅读给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瑰宝。数字阅读媒介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阅读,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的数字化阅读率为64.0%,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1]。数字阅读队伍不断壮大,带来的问题也尤为凸显:数字设备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阅读持续性和专注力下降;数字媒介下的浅阅读趋向导致读者思想钝化、缺少思考的深度[2]。正因如此,“深阅读”成为阅读研究的重要内容。深阅读是一系列促进理解的过程,包括推论、演绎推理、批判分析、反思和洞察[3],其基本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发生的先决条件是阅读超越头脑理解范围的内容。
本文对CNKI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深阅读的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和共现聚类分析,揭示深阅读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我国深阅读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深阅读研究文献概况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发表年份、来源分布进行分析,了解国内研究深阅读的基本情况,从文献的外部特征着手,揭示、探索出深阅读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空间以及研究深阅读的主要领域。
1.1 数据来源
核心期刊基本占据本领域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4],并且CNKI的核心期刊收全率达到99%[5];加之,关键词能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等,是文章的精髓,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把握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因此,为了更权威、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国内深阅读研究的热点和现状,笔者以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来源类别选择“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期刊”,时间不限,检索日期为2016年7月30日,并以“深阅读”“深度阅读”“深层阅读”“深层次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排除征稿启事、书讯等非学术文献以及剔除无关文献和重复的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129篇。
从文献的年份分布可知,2006—2016年学界对深阅读的研究是连续的,而2006年之前关于深阅读的研究只有两篇(1999年和2004年各1篇),且时间间隔长,所以本文对2006—2016年的文献进行研究,有效文献数是127篇。
1.2 发表年份及数量
从近11年深阅读文献发表数量可看出(见图1),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源期刊”上发表的深阅读文献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看出,2006—2010年每年发表的篇数在10篇左右,处于研究初期;2011年最多,有20篇,深阅读研究量突增;2012年有所下降,但是接下来的几年波动较小,呈稳步发展。2016年上半年就已经有10篇,所以深阅读研究的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2006-2016年深阅读文献数
1.3 研究深阅读的主要领域
对文献来源出版物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每个期刊载文量的多少,重要的是能看清研究该课题的主要领域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索深阅读研究发展的规律。从图2可知,研究深阅读的主要领域是图书馆界、出版界和教育界。
1.3.1 图书馆界
由图2可知,图书馆界发表的关于深阅读的文章最多。图书馆始终是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圣地,并且阅读一直是图书馆不断探索的经典话题,加之新媒体使浅阅读成为大众主要的阅读方式,一时间关于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是非好坏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成为人们争辩的焦点,因此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场热议的潮流。
图2 文献来源分布图
1.3.2 出版界
出版界发表的关于深阅读的文章也较多,初步分析其原因是: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过渡,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存,数字出版物的风行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而深度阅读是对于出版物精神内容的直接诉求[6],深阅读需求的应然与浅阅读风行的实然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数字出版物作为如今的主流阅读客体,如何通过创新来完善其功能和优化文字的具象化设计以促进读者的深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出版商应面对的挑战。
1.3.3 教育界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提高学习效果始终是教育界所关注的,此外阅读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大脑如何加工信息、建构知识是教育界研究的内容,所以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内容。相对图书馆界和出版界,教育界对深阅读的研究较少,初步分析是学科性质所致。浅阅读行为盛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促使人们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度阅读和深度学习应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界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研究。
2 深阅读的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仍以127篇有效文献为数据源,笔者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并建构共现矩阵,通过Excel 2003将共现矩阵转换成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再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归纳分析得出研究热点。
2.1 关键词提取
笔者用BICOMB系统提取127篇文献的关键词,共得到516个,其中有255个不同的关键词,为避免同义关键词影响分析结果,合并同义关键词,如“网络阅读和网上阅读”“深阅读和深层次阅读”“策略和路径”等,再参考1973年Donohue提出的高频低频词界分公式[7]和1992年国内学者孙清兰推导出的高频低频词词频临界值计算公式[8],并结合统计结果的代表性,最终确定高频词与低频词的阈值为4次,共得到2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其总的出现次数是267次,占关键词总数的51.7%。这20个高频关键词基本能够代表国内深阅读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1 核心期刊高频关键词表
2.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建构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建构是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笔者用BICOMB系统对除“深阅读”之外的19个词进行两两配对,建构出19x19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见表2),对角线上的数值表示该关键词在检索到的有效文献中出现的总次数,其余的数字表示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次,频次越高,说明两者关系越紧密,关联程度越强,如“网络阅读”在127篇文献中共出现13次,与“浅阅读”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频次是8次,与“图书馆”同时出现的频次是4次。
表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局部)
2.3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的建构
两个不同的关键词共现频次易受到词本身出现频次的影响,不能反映真正的相依程度,故笔者引入Ochiia系数进行处理,消除出现频次悬殊的影响。处理方法是将共现矩阵导入到Excel中,调用Visual Basic编辑器,将Ochiia系数的计算公式编写成代码,运行即可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见表3),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关系越紧密,相似度越大。
表3 深阅读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局部)
因为相似矩阵中的0值很多,统计时容易引起误差过大,所以笔者将相似矩阵转换成相异矩阵,处理方法是用数值1减去相似矩阵中的各数值,结果如表4所示。与相似矩阵相反,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小,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关联性越强、相依强度越高。
表4 深阅读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现相异矩阵(局部)
2.4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笔者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如下页图3所示。结合SPSS的因子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因子个数是5,为研究热点的分类提供了依据。结合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研读相关文献,笔者将深阅读研究热点分为5类,分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浅阅读是非之争及图书馆应对策略、大学生深阅读的实证研究、学术期刊应对浅阅读的措施。
3 深阅读的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现矩阵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研读、分析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深阅读的研究热点聚焦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浅阅读是非之争及图书馆应对策略、大学生深阅读的实证研究、学术期刊应对浅阅读的措施研究这5个方面(见图4)。
图3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
图4 深阅读研究热点示意图
3.1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此热点由“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经典阅读、语文教学”等关键词组成,主要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浅阅读现象。语文是发掘人文底蕴、培育人文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门学科。技术的动态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偏离审美、感悟、思考的浅阅读不仅在社会上成为潮流,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与多媒体融合的提出加快了教育信息化,但是由于教师对这种“融合”的错误理解和对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严重的浅阅读问题,表现为:阅读感官化、阅读浅显化、阅读平庸化、阅读资源复杂化,使学生被动接受。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浅层化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路径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李玉英认为,教师对新课程概念缺乏正确理解和社会“浅阅读”的影响是语文教学存在阅读碎片化、随意化、浮于表层并背离阅读和教学宗旨的主要原因[9]。袁华莉等人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建构阅读教学层级模型,以此为基础和指引,并结合教学目标提出了课堂网络环境下提高深度阅读教学的5个策略[10]。杨现民等人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为依据,划分出小学生的阅读层次,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出SURF(共享独特的阅读体验的网络阅读工具)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深层次阅读[11]。莱州一中通过建立“生态”课堂,配套“套餐”课程,重视以活动带动学生深度阅读,构建“悦读”文化[12]。但于翠玲指出,警惕媒介文本的娱乐本质,以引导学生亲近印刷文本作为提高深阅读能力的途径[13]。其他研究还包括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研究、针对某具体课文的教学设计等。
3.2 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
此热点由“策略、全民阅读”等关键词组成,主要探讨了全民阅读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策略。全民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2006年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提出全民阅读活动理念,全力打造全民阅读的国家品牌,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全国书香之家。从理念提出到如今已有10年,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相继开展了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江苏、海南书香节等一大批活动,同时各地也出现了24小时书店,全面支持读者阅读。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已经连续3年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在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在积极推广和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文阅读缺失、网络阅读导致浅阅读、阅读功利化、图书品质降低等[14]。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营造的深阅读氛围,学者提出的应对策略是:融合传统阅读的“深”与数字阅读的“广”;提高个人的参与意识,发挥政府的职能[15];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16]等。
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浅阅读现象的普遍化[17],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阅读不能实现深阅读,并且不加思索地认为网络阅读就是浅阅读,是对新媒体技术功能的扼杀,也是对深阅读认识的扭曲。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18],深阅读的发生与阅读内容的呈现方式无关,而是与读者的思考程度有关。
3.3 浅阅读是非之争及图书馆应对策略
此热点由“网络阅读、阅读率、浅阅读、图书馆”等关键词组成,主要探讨了在媒介改变阅读方式和阅读态度的背景下,对“浅阅读普遍化”现象持何种态度以及图书馆采取何种措施。由于学者的学习经历、学习感悟和研究视角不同,对浅阅读普遍化的现象持不同的态度,从而引发了关于浅阅读是非之争:浅阅读应该被视为这个时代的洪水猛兽还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不同声音此起彼伏,褒贬不一,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学者对浅阅读成为阅读常态表示担忧,认为浅阅读过程中随意、不思考,会降低语文表达能力,使文化灵蕴消失,其消遣娱乐的阅读目的容易使人内心浮躁,急于求成[19-21]……许多学者为图书馆推广深阅读谏言献策:在阅读资源建设上,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在阅读工具上,构建多元化的导读模式和基于Web2.0的导读平台,即图书馆和用户的共同协作的平台[22];在阅读方法上,用表征逻辑结构的思维导图引导深层次的经典阅读[23];在阅读活动上,开展书评交流,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推广活动,以读者创新、个体解读和阅读交流为推广重点[24],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已有3 00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仍然在人类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虽然抨击浅阅读的学者给浅阅读贴上了“随意”“碎片化”“轻松阅读”“浅尝辄止”等标签,“抨击”之声也一直在继续,但学术界仍不缺乏对浅阅读的“追捧”:浅阅读不代表没有思考,浅阅读与深阅读并不矛盾,浅阅读是深阅读的基础;浅阅读降低阅读门槛,意味着阅读走向大众化;阅读本身包含着、实现着一种价值,我们又何必去指责“浅层次”“格调不高”呢[25]。沈迪飞先生甚至说:“浅阅读是人类第二次阅读革命的主力军。”[26]
阅读始终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的认知行为,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今天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浅阅读的是非争辩实质是人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自身的需求对有效阅读方式的不断探索。
3.4 大学生深阅读的实证研究
此热点由“大学生、实证研究、移动阅读、碎片化”等关键词组成,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深阅读的情况以及阅读工具能否支持深阅读。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和新技术的前沿群体,其阅读方式、学习方式、社交方式更是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从实证的角度客观地探讨大学生阅读行为特征的变化以及浅阅读对深阅读的影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柴阳丽以托尼·巴赞的阅读环节为理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究阅读工具中的社会化批注功能对深阅读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促进深阅读的方法。研究表明社会化批注有利于提高阅读思考的投入度,能够支持深阅读的各个环节[27]。邱相彬以浙江6所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探究出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浅阅读对深阅读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28]。胡兆芹以图书是否借出图书馆作为划分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依据,统计30天的数据并分析出不同类别图书的深浅阅读量存在显著差异[29]。
3.5 学术期刊应对浅阅读的措施研究
此热点由“数字化阅读、新媒体、期刊”等关键词组成,探讨在互联网和新媒介改变阅读载体、阅读行为和方式的情况下,学术期刊界为迎合读者需求所做的研究。面对数字信息超载负重和数据库的急剧扩张,学术期刊界一致认为逐一阅读海量信息是很不经济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读者应各取所需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尊重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选择,对浅阅读不抱有偏见,对深阅读不抱有敬畏之心,虽然深阅读与浅阅读泾渭分明,但两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优劣互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将浅阅读与深阅读结合,首先利用快速高效的浅阅读查找、浏览、过滤信息,以发现有价值的、值得深入阅读的文献,其次通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做一个整体的价值判断,决定是否深入阅读,最后潜心研读感兴趣的相关文献,进行创新创作。温优华指出,数字时代两手抓深阅读和浅阅读是学术期刊适应阅读方式变化的应有作为,充分利用深阅读和浅阅读优势互补的特点,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引导读者深阅读,发现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和挖掘创新性选题[30]。谢文亮提出实现浅阅读与深阅读对接的两种途径:微博+博客,把博客的全文链接地址添加到微博的后面,读者根据自身的阅读需求判断是否阅读全文;使用期刊APP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摘要性信息和链接全文的功能以及内容推送功能,实现个性化服务[31]。仲明指出,数字化环境下学术研究依然提倡深阅读,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和感悟,才能达到思维深度,提高学术水平[32]。由此看出,做好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对接以及引导读者阅读向纵深发展是学术期刊界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研究包括自出版对编辑存在价值影响的思考以及编辑如何转型[33]。
4 对目前深阅读研究热点的思考
4.1 不 足
(1)缺乏针对深阅读的系统研究
目前没有对深阅读做出严格明确的概念化定义,而是以描述性定义居多,如深阅读是指对图书心怀敬畏,细细品读,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人生态度[34]。这样的定义不仅缺乏学术性,而且其抽象、朦胧的特性不利于对深阅读开展研究以及探索其发展规律,反而容易使人们对深阅读的理解越来越模糊。此外,有学者不加思索地认为深阅读就是传统阅读、经典阅读;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就是浅阅读。阅读载体确实会影响阅读行为,但是这些学者已完全忽视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和阅读本体的内在机制,所以这种划分是不可靠的。另外,不少学者为促进读者深阅读出谋划策,却没有理清深阅读本身的概念,犯了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错误,所提的策略缺乏可信的依据。
(2)针对大学生深阅读的研究较少
目前现有的深阅读研究中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很少。但是,而今已经进入智慧教育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心力量,要想加速国家发展的步伐和提高全民族的智慧,就要先提高大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而且,目前大学生陷入“阅读危机”,大学生阅读不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而是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娱乐而阅读,这种功利性、娱乐性、浅层次的阅读,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数字阅读成为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选择,所以,针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如何利用数字媒体促进深阅读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4.2 建 议
(1)“宜疏不宜堵”,利用技术优势促进深阅读。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阅读媒介催生了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首选阅读模式,改变了阅读文化的品质与格局,从而重新构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停地刷微博、浏览各种娱乐新闻、无节制地观看视频,人们毫无知觉地跨进浅阅读的行列,显然浅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阅读生活的趋势和常态。目前,国内教育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仍在谴责互联网技术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思维,呼吁回归纸质经典阅读。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支持的数字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1]。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流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正视它存在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身处互联网时代,技术时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技术,“宜疏不宜堵”,我们要正视技术对阅读的影响,学者们也应该将研究的焦点从技术对阅读的不利影响转向挖掘新技术对深阅读的支持以及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来抵御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2)提高深阅读实证研究的科学性
实证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结果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提高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希望有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深阅读,将内隐的阅读行为外显化。但目前关于深阅读的实证研究中存在实质性的错误——错误划分深浅阅读的标准。有学者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大学生深阅读的现状,出发角度很好,但划分深浅阅读的依据却弄错了。该学者认为深阅读图书是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后的图书,浅阅读图书是在图书馆内翻阅等形式的图书,这种划分依据存在缺陷。深阅读不应该以阅读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有些读者虽然借了很多书但是不看,而有些人阅读效率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领会内容的含义。所以笔者认为,实证研究时要合理设计实验,应以注意力、深入性、思考程度来划分阅读的深浅,并结合研究的两种范式——认知实验和非知识测验,使用脑波仪和眼动仪等技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索阅读行为,提高深阅度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明力。
(3)研究焦点应转向促进人们深阅读的具体方法
浅阅读的是与非不是阅读生活中最该争论的问题,如何激发读者由“浅”入“深”的阅读欲望,培养读者由“浅”入“深”的阅读习惯,才是当今我们最该深思的问题。国内有不少文献从学科教学、政府、个人、出版商等角度研究了深阅读策略,但是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的做法大而广,不够聚焦。笔者认为,应该策略细化,在资源上,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学科原典文献数据库,将高品质资源推送给读者,降低海量、平等和简易阐释的信息对读者阅读的消极影响;在知识管理上,帮助读者培养管理知识的意识,使用图形组织工具,提高联接知识的敏感度,增强阅读情境和合理的呈现方式,减少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127篇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和聚类分析,直观形象地揭示了国内深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具有现实意义,对后续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目前我国对深阅读研究还处于探索初期,研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深阅读,总结其特征、分辨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以及弄清深阅读可能发生的阶段等。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16-05-14]. http://www.chuban.cc/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2]胡 凯. 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阅读行为嬗变:以印刷媒介和数字媒介为例[J].中国出版, 2014(14):10-13.
[3]Wolf M,Barzillai M.The Importance of Deep Reading[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9,66(6):32-37.
[4]刘振华.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哈尔滨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的实证研究[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5):68-69.
[5]徐以鸿, 朱 涛. 机构知识库内容快速建设方法[J]. 现代情报, 2011(4):148-151.
[6]徐正芳. 深度阅读——深度出版的深度选择[J]. 出版科学, 2009 (5):56-60.
[7]Donohue J C.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s:A Bibliometric Approach[M].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73:49-50.
[8]孙清兰. 高频、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计方法[J]. 情报科学, 1992(2):28-32.
[9]李玉英. 语文教学中的“浅阅读”现象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 (9):70-72.
[10]袁华莉, 余胜泉.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7):13-22.
[11]杨现民, 孙 众, 邢蓓蓓,等. SURF工具对小学生阅读层次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4):103-108.
[12]蔡润圃, 张建梅.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 2015(4):52-55.
[13]于翠玲.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2):44-47.
[14]杨 岚. 文化传承视角下全民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J]. 编辑之友, 2014(5):22-25.
[15]曾绚琦. 全民阅读的时代意义与实现途径[J]. 现代出版, 2014(1):21-23.
[16]李 贞. 公共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 2015(2):105-106.
[17]王子舟, 周 亚, 巫 倩,等“.浅阅读”争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J].图书情报知识, 2013(5):15-21.
[18]达恩顿. 阅读的未来[M].熊 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1.
[19]李 劲. 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阅读的深度引导[J]. 图书馆学研究, 2008(4):79-81,75.
[20]蔡 红. 唐秀瑜. 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 图书馆, 2007 (3):41-43,46.
[21]董一凡. 对近两年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问题研究的述评[J].图书馆论坛, 2009(3):11-13,2.
[22]徐洪升. Web2.0环境下的深阅读及图书馆导读策略[J]. 图书馆论坛, 2008(4):124-127.
[23]陶文萍. 数字化时代经典阅读的思维导图推广策略:以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 现代情报, 2013(2):152-154.
[24]赵庆玲. 接受美学与深阅读:图书馆可以做的[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2):3-6.
[25]杨 红“.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 图书馆, 2008(2):93-94.
[26]沈迪飞. 请不要贬低浅阅读[J]. 公共图书馆, 2012(2):73-80.
[27]柴阳丽. 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2):107-112.
[28]邱相彬, 沈书生, 徐晓拉. 移动网络环境下“浅阅读”对“深阅读”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浙江六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6(1):71-75.
[29]胡兆芹. 大学图书馆“图书深、浅阅读”的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1(8):126-129.
[30]温优华.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两手抓”[J]. 编辑之友, 2015(9):43-46.
[31]谢文亮, 杨小川.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1):152-154.
[32]仲 明. 数字化阅读对学术研究的正负效应[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10):4-7.
[33]赵明霞. 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J]. 出版广角, 2016(5):8-10.
[34]张亚军. 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的变迁[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144-148.
Analysis on Hotspots of Deep Reading Research Based on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Using the keyword ''deep reading'' to retrieve documents in the platform CNKI, by co-occurr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with software BICOMB and SPSS, it is found that three major fields researching on deep reading are library, publication, and education;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Chinese teaching in circumstance of new media'', ''strategic research on nationwide reading'', ''argument on superficial reading and libraries' countermeasur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deep reading'', and ''academic journals' countermeasures on superficial reading'', while there lacks system reserch on deep reading, and has rar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deep read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to promote deep reading, improve scientific empirical research on deep reading, and the research focus should transform to specific methods on how to promote deep reading, so as to research deep reading more scienficially.
Deep reading; Key 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Clustering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
G252.7
A
吴 健 女,1991年生,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李子运 男,1973年生,副教授,现工作于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王洪梅 女,1990年生,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2016-07-0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眼动研究”,项目编号:12YJC88005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编号:苏政办发〔2014〕3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