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抓调整 退耕还林惠子孙
——房县退耕还林和后续可持续发展措施概述
2016-02-06何小梅龙振华何姣云
何小梅, 龙振华,何姣云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五个坚持抓调整 退耕还林惠子孙
——房县退耕还林和后续可持续发展措施概述
何小梅, 龙振华,何姣云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措施;房县
房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狠抓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不但为“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且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2%,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降低10百分点。其主要经验是退耕后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措施,即: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坚持长短结合,大力发展山区林业;坚持政策惠农,大力发展休闲林业;坚持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经济林业;坚持思路创新,大力发展产业林业。
湖北房县水土流失总面积2 182.5 km2,年均土壤流失量1 444万t,其中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3%的25°以上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通过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成了促进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01年该县被确立为湖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至今,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6年,主要实施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第二阶段从2007年至今,主要是加强退耕林地管护,巩固建设成果。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 366 hm2,其中退耕造林面积11 000 hm2、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0 033 hm2、封山育林面积2 333 hm2,均占湖北省下达任务的100%。工程覆盖全县19个乡镇的365个村和9个国有农林场,共涉及4.5万多户、18万多人。整体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不仅实现了“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退耕还林目标,而且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生态房县”建设。
1 退耕还林成效
(1)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方面,通过坡地沟种、聚土垄作、深耕深松、坡改梯、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全县建设基本口粮田962.0 hm2,其中低产田改造710.8 hm2,坡改梯251.2 hm2,配套建设灌溉渠44 900 m、排涝渠11 700 m。基本口粮田建设使20%左右的退耕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333.5 m2以上,退耕农户的粮食单产提高20%以上。
(2)在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方面,根据房县农村能源建设实际,在退耕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建设沼气池1 802口,安装生物质炉9 500台,安装太阳能873台。项目建设使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解决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3)在生态移民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将移民安置与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库区移民、城镇规划、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将搬迁户从生态脆弱、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偏僻深山区搬迁到了交通方便、生活便利的地区,共完成生态移民568户2 277人。
(4)在后续产业方面,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原则,建设后续产业基地多处,面积达9 095.4 hm2,其中发展中药材791.7 hm2,营造茶园1 237.7 hm2、核桃园3 319.0 hm2、工业原料林1 901.3 hm2、生物质能源林744.3 hm2、耳菇林896.3 hm2,其他林木205.1 hm2。退耕地区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拓宽了退耕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年收入达3万元/hm2以上,种植当年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475元;新建的茶园5年即可进入丰产期,年收入可达4.5万元/hm2以上。后续特色产业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农民加强林木后期管护的意识,确保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了砍树复耕现象发生,解决了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森林面积增加3.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77.52%,活立木蓄积量增长59.2%,达到1 007万m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2%,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降低10百分点,灾害的强度显著降低。实践证明,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重大工程。
2 退耕还林后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牢牢守住“生态红线”,综合利用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平台,禁伐禁牧禁垦、植树种草封育并举,努力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植被修复效益。落实基层森林管护员143人,构建了严密的森林管护网络,全面完成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要求的17.52万hm2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严格按照公开公示、一卡到户的政策要求,在全县认真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检查、验收、补偿工作;封、补、抚等措施并举,完成封山育林1 333.33 hm2、人工造林133.33 hm2、森林抚育2 133.33 hm2;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对废弃矿区的治理力度,对6起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了查处;把生态公益林全面纳入森林保险范围,在重点乡镇设立10个森林保险服务点,大力开展森林保险惠农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林农抵御林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为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植被修复提供了安全保障。
(2)坚持长短结合,大力发展山区林业。坚持长短结合,就是地方政府和当地业务部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每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指导落到实处,具体的讲就是发展长期项目时,一定要考虑短期经济项目,确保以短养长、以长补短。大力发展山区林业就是结合房县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引导农民种植山区林特产品,在种植规模和产品质量上做好做足文章,力争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地方名优产品和特色产品,并通过林业企业和林业物流、林产品市场向外推销,最大限度地增加山区林特产品的利润,真正实现林业惠农和林业富农。
(3) 坚持政策惠农,大力发展休闲林业。通过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放大森林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带动旅游线路沿线农民增产增收。房县以辖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发展森林旅游业,如依托武当山、神农架打造的旅游集散服务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区,实现了森林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综合消费型发展,打造出了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构成了相互衔接、互相带动的生态旅游圈。
(4)坚持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经济林业。坚持科学规划,就是对全县的农业、林业、特产资源和退耕还林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开展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绘制蓝图。大力发展经济林业,就是根据实际,结合规划要求,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富裕起来,自觉地投入到退耕还林工作当中;二是整合林产品资源,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种植群落,为林业企业的深加工提供原料,实现林特产品的增值增收,促进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为农民创收增加新的渠道,使广大群众真心拥护退耕还林政策;三是在林区实行立体套作,充分利用造林初期的林间隙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力争一年一收,年年丰收。
(5)坚持思路创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整合产业发展政策,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一是林下经济与中药材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华中药库”。充分借助林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套种柴胡、丹参、黄芪、黄连、桔梗、板蓝根、金银花、天麻等中药材,拓宽中药材种植空间。二是林下经济与食用菌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全国菌都”。充分利用林下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良好的环境条件,大力推广椴木生产黑木耳—耳杆粉碎生产代料香菇—香菇废料生产平菇、金针菇、草菇等食用菌产品的“三级循环”利用模式,丰富耳菇品种,壮大耳菇产业规模。 三是林下经济与核桃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全省核桃第一大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核桃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国家木本油料区域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到2020年,全县核桃面积达到 6.67万hm2,以期成为“湖北省核桃第一大县”。四是林下经济与特种养殖紧密结合,打造“特养之乡” 。在大力推广林下土鸡养殖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许可支持,充分利用洁净山溪水、天然林荫、 “自然空调”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大鲵、林麝、山鸡、野猪、蛇等特种养殖业,努力打造集养、游、猎、售于一体的“特养之乡”。五是林下经济与山野菜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野菜之地”。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地推广林菜套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山野菜产业,努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原生态的“野菜之地”。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0-0051-02
何小梅(1982—),女,湖北公安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农田水利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