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2016-02-06刘鹏
刘 鹏
(清水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清水 741400)
清水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刘 鹏
(清水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清水 741400)
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成效;经验;清水县
甘肃省清水县在2010—2015年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过程中,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注重规模治理、片带式开发和典型示范带动,使流域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不仅使流域农地资源向深层次开发转化,而且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了清水县在项目建设中总结出的创新机制、协调联动、狠抓管理、加强管护等经验和做法。
2010年甘肃省清水县被水利部、国家农发办列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县。项目建设过程中,清水县按照“生态优先、创建样板、多出精品、讲求实效”的治理思路,采取“依托项目、连片治理、规模开发、打造亮点”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建设中,强化建设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完善工程监管,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1 项目建设主要成效
2010年以来,清水县在白驼河项目区和汤浴河项目区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截至2015年底,共治理小流域6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7.80 km2,其中:梯田工程19.60 km2,以油松和刺槐为主的水保林3.90 km2,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2.04 km2,人工种草0.81 km2,封禁治理面积11.45 km2。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修建田间道路103.3 km,建围栏刺丝16.12 km,建宣传碑9座、小型沟道拦蓄工程32处。完成总投资3 109.7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1.1 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已初步显现出了农业生产条件好转、产业结构调整、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效果。与治理前相比,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由0.15 hm2提高到0.24 hm2,年人均粮食由370.8 kg增加到527.4 kg,农业总产值增加504.5万元,贫困人口减少了5 932人。项目建设期间,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后续产业开发结合,按照 “梯田修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的建设要求,每当梯田建设完成后,就在建成区进行“梯田+经济林果” “梯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梯田+黑膜马铃薯”等产业种植开发,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监测调查数据,2015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 360元,比治理前增加了1 020元。
1.2 生态效益
按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推算,项目区年拦蓄径流167.21万m3,保水率达到86.42%;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2.58万t,保土率达到90.3%;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5.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93.5%,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3.6%,林草覆盖率提高21.5百分点。
1.3 社会效益
项目区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1.2%,农、林、牧用地比例得到合理改善,土地产出增长率达42.3%,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以道路为骨架、以梯田为主要措施的项目建设,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家畜饲养数量从治理前的1 568头(匹)减少到2015年的256头(匹)。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使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有了用武之地,项目区农用机具数量2015年较2010年增加了2 180台,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较治理前提高了38.2%,有4 160多名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实现劳务输出和从事其他产业开发提供了保障,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规范项目管理,加大舆论宣传,营造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氛围
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2011〕169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水保〔2005〕359号),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小流域的工程规划、施工放样和监督验收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落实工程负责制,制定了技术人员包片区、包措施责任制。
新闻宣传部门和水保部门紧密配合,在实施过程中,以监督执法、封育管护和推动项目建设为宣传重点,县电视台年均播出水保项目建设新闻专题节目10多条次。在流域建立18个永久性宣传碑,在交通路口显眼位置设立6个宣传牌,为推动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2.2 注重科学规划,加强项目整合,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实现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在项目规划过程中,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对建设区域每个小班的土壤、坡度、坡向、植被、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并标注在地形图上。调查中注重走访项目区干部群众,在了解当地的劳动力、种养殖结构、粮食产量、人均收入等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困难,合理布设适宜当地生长且有一定栽(种)植经验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为深层次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实现规模化治理,在建设过程中坚持 “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金聚集效应,确保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并举,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成效。
2.3 健全管理机制,狠抓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一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严格落实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公示制和产权管护制度。二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严格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01〕11号)文件精神。三是规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把工程验收关。四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档案按文书、财务、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保持了档案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2.4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把项目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一是结合县域经济和气候特征,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基地。项目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外迁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大量闲置土地,而当地的气候、土壤特征适合栽植核桃,群众也有一定的管护经验,市场开发价值较大,能够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在汤浴河项目建设中,共建设核桃基地2.04 km2,到盛果期年收入可达756万元,项目区人均可增收648元。二是依靠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县域内天水华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天然沙棘饮料和甜玉米罐头的优势,在封禁治理项目区大量发展沙棘灌木林,同时引导群众大面积发展双垄沟播甜玉米,培育形成了野生天然沙棘产业基地和甜玉米生产基地,使群众经济收入得以大幅度提升。三是依托甘肃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在梯田建设中围绕民生问题,积极推广新修梯田培肥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地埂开发利用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2.5 明晰产权,加强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为保证治理成果,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真正达到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在工程建设期内由施工队施工的工程,由施工队负责工程管理、管护、巡回补植补建、损毁工程修复。县级初验合格后,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制度,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及管护主体,使治理工程达到一次性治理、长期受益的目标。
3 结 语
清水县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过程中,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注重规模治理、片带式开发和典型示范带动,使流域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不仅使流域农地资源向深层次开发转化,而且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得到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了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功能转向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0-0049-03
刘鹏(1975—),男,甘肃清水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
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