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林果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2-06李亚利
王 森,李亚利
(1.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特色林果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 森1,李亚利2
(1.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乌鲁木齐 830000)
特色林果业是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文章通过多年实地调研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总结分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林果标准化技术体系应用、解决果农间作矛盾和提高果园综合效益、完善林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健全果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提高果品加工能力、加强林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和进一步完善援疆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新疆 林果业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建议
新疆林果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1]。特色林果业是新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对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多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将特色林果业和粮食、棉花、畜牧业并列作为农村经济的4大支柱产业强力推进[2]。截止2015年底,林果种植面积达146.67万hm2(含兵团),果品总产量700 万t,其干鲜果230万t,占比35%,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林果业的部分超过2 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近年来,分析研究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分析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促进特色林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 发展现状
1.1 实施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林果基地
目前,全区建成了环塔里木盆地以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等为主,面积近100万hm2的林果主产区;建成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以葡萄、哈密大枣、枸杞、时令水果、设施林果为主的若干个高效林果基地和林果业产业带。红枣、核桃作为自治区林果业大宗果品,种植面积突破66.67万hm2,占全区林果总面积一半以上。其中,红枣面积37.5万hm2、核桃32.87万hm2,在全区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或“多县一品”的生产格局,区域化、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凸显,具备了年产1 000 万t果品和向全国消费者提供优质果品的生产能力。
1.2 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升级,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近几年,全区各地非常重视谋划推动特色林果业,不断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增强林果业加工贮藏保鲜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转化率,提升附加值,林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至2015年底,全疆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企业达400多家,其中8家林果加工企业正筹备上市,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多家,农民林果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 300余家,精深加工产品超过400多种,年贮藏保鲜与加工处理能力突破300万t。
1.3 实施品牌创优战略,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需要,各地切实加强林果产品品牌建设,努力提升林果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新疆林果产品知名度,培育、创建、引领为驱动的林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自治区制定了《加快推进自治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开展了“阿克苏苹果红了”和“枣寻千名中国好人”等各类大型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至2015年底,全区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类知名品牌的林果产品134个,已有6种林果产品及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分别是库尔勒香梨、和田玉枣、阿克苏苹果3个林果产品和新天、乡都、楼兰3种葡萄酒产品;32种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88种产品成为“新疆著名商标”和“新疆名牌产品”。
1.4 积极开拓果品市场,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形成
“十二五”以来,新疆启动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走出去”与“走进去”战略。经过努力,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等大城市建起了6个自治区一级营销平台,并依托一级营销平台,分别向华北、华东、华南和港澳台、华中、东北、西南地区辐射,销售网点向二、三线城市延伸,计划覆盖全国重点市场。而且,销售渠道逐步稳定,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以会展中心、直销店、加盟店和大型商超专区、专柜等相结合的常态化展销模式,新疆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各林果主产区也放大了援疆机制,依托对口援助省、市的市场条件,在一些重点城市开设批发销售市场和专卖店。目前,自主经营的品牌营销网点逐步遍布全国大中城市。
1.5 坚持示范推广,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增强
近年来,自治区启动了100多项林果业课题研究和推广项目,初步形成了林果标准化生产与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体系,建成各类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800多个;打破行业界限,组建了数个林果业科技支撑单位与团队,创建了林果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林果主产区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技术力量,增强了县市、乡镇两级林果综合服务队伍力量,初步实现了每一林果主产县市都有一支反应快、懂技术、能力强、有经验、面向农民、面向千家万户的综合技术服务队伍,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疆林果业发展已进入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特色林果业发展与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与新疆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资源优势未能更加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由传统林果业向现代林果业转变、由林果业大区向强区转变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2.1 基地建设方面
投入严重不足[3]。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科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果树管理有句俗话“斤肥斤果”,指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农民对林果业自主投入乏力,特别是肥料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果树的基本生理和生长需要,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从而造成低产劣质果园面积不断增加。
林果品种结构不合理[4]。早、中、晚熟水果品种比例不平衡,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适于加工的品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在生产的实际过程中,林果业优良品种使用率较低,品种混乱,缺乏竞争优势。
林果综合防控灾害能力薄弱,御灾体系建设仍显滞后。近年来,林果灾害较为频繁,低温冻害、大风沙尘和有害生物三大自然灾害经常性发生,虽然在林果有害生物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型病虫害不断出现,对林果业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并提出了新的挑战。有效防控“三大灾害”仍是今后林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2 加工转化方面
贮藏保鲜与加工转化能力较低,林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发展慢,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生产周期短等状况,现有林果企业大多数停留在简单的仓储、清洗、分级、包装等方面,果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相对较少,新工艺、新技术落后,与快速发展的基地相比严重滞后。
干鲜果品大部分以原产品进入市场,总体上处于“卖原料”的阶段,用于精深加工的数量相当有限,加之果品采后处理、分级包装的水平较差,贮运手段落后,果品档次不高,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不高。
2.3 市场开拓方面
林果主产区无大型的干鲜果品交易市场,流通能力受阻,果品无法批量销售与流通。销售渠道狭窄,主要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及零售商场、超市等出售。
林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闯市场的能力不强。现有的大部分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流动资金少、覆盖范围小、运作不灵活,导致对果农的带动能力弱,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
果品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果品运输距离长,物流仓储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竞争力。
国内市场销售和出口新疆林果产品的种类少、数量不高。国内消费市场上认知度高的新疆林果产品主要是苹果、香梨、若羌红枣和葡萄干等林果产品,红枣、核桃等果品还未真正进入国内大型批发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另外,果品出口总量少,加工产品出口严重不足。
2.4 品牌建设方面
品牌多且混乱,知名品牌、大品牌少,品牌保护不力,品牌效应没有形成。目前,新疆林果企业品牌建设地区分割,自创品牌现象严重,大多都是企业自己创建品牌,几乎每个企业都有1~2个甚至多个品牌,同一产地、同一产品、不同企业具有多个不同品牌,地方保护思想和意识很重,缺乏区域整体或新疆大区域品牌建设意识。
市场上,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区域品牌优势分散,地方品牌多,知名品牌少,众多品牌缺乏特色[6]。产品雷同现象严重,消费者很难判断新疆林果产品的主流品牌、主流价格区间,以及对应的品质标准,从而难以区分优质新疆林果产品及品牌。
品牌保护不力。知名品牌被乱用、盗用,如“哈密瓜”地理标志产品,已不再是产地持有的品牌,海南、山东、甘肃等产地,均冠以哈密瓜标志在销售。另外,外地企业加工的一些新疆林果产品,有的标注产地是新疆,有的根本不标注,新疆优势果品在内地市场销售为他人做了嫁衣,没有起到宣传和扩大新疆特色林果品牌的效应。
2.5 科技支撑方面
林果科技支撑、推广应用及科技培训能力不足。林果业科技项目研究经费短缺,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新品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与新技术应用落后,特别是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滞后。
基层林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从事林果业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林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林果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培训经费短缺,农民培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用技术无法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
先进的林果机械引进与快速发展的林果基地建设不相适应。加大林果业机械化推广,提高林果机械化程度已显得十分迫切。
2.6 果品质量安全方面
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环节中,常出现有标准但执行落实程度不高等问题。
农家肥料少。有些受利益驱动,生产者为追求产量,而过量使用化肥、不规范使用农药及使用违禁投入品等问题。
不够重视产品的质量认证。大多数农户或一些企业的产品很少经过绿色或有机产品认证。有些产品包装上没有条形码或二维码标记及质量安全认证标记,不能做到可追溯。
采后处理手段较为落后,筛选、分级水平较低,多以原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感官、卖相和品质均受到影响。
个别企业和经销商销售的产品质量低下,甚至社会上存在冒充新疆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新疆特色优质绿色果品的形象。
林果产品等级划分标准不统一,标准间差异较大,企业各自为政,一些企业还创造出多种新标准,如“星级”“特大”“王”等,噱头十足,但缺乏依据。
有些种植农户、企业和经销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林果产品多以低质低价销售、销量大为目标,利润微薄。而高品质、精品化的产品少,很难进入超市或高端市场,缺乏长期竞争力。
2.7 金融支持方面
金融与财政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林果加工、林果产品流通企业急需的政策性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自治区财政部分的贴息难以落实。林果资产盘活不够。由于缺乏林果资源资产评估环节措施,而无法实施抵押贷款,致使银行不放贷,企业和果农贷不上款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广大果农和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果农及企业的发展、壮大。
地方财政对林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加工转化、贮藏保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性保险得不到落实,地方财政困难,林果业政策性保险难以推广,如遇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将产生直接而巨大影响。因此,将新疆林果业政策性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已刻不容缓。
3 对策及建议
3.1 强化林果标准化技术体系应用
要采取行政推动、示范引导等强有力措施,下决心落实林果业管理各项技术措施。同时,积极构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林果基地管理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企业承包管理及果农自主经营等多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不断提升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标准化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加大支持和扶持工作力度,规范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运行和管理,建立“以点带面,增强辐射带动力”的标准化示范基地,集中力量抓好典型,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力争利用3~5年时间,探讨适宜不同地域的林果基地经营管理模式。
3.2 解决果农间作矛盾,提高果园综合效益
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向分类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除幼龄果园可适当间作外,成龄园原则上不间作,或在不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间作。间作物应以小麦或生育期短的矮秆作物、牧草为主,避免间作高秆作物及后期需水量大的作物。
3.3 健全完善林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林管站技术力量,加大对现有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力度。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提高林果专业技术社会服务队员的劳务报酬。此外,可按照“一事一议”的方法,开展有偿服务探索和实践。
3.4 健全果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
开展主要林果产品质量追溯状况的摸底调查、检测和监督抽查工作,摸清果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解决策略;明确果品质量监管职责规范,争取政府支持,授权具体职能部门开展林果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检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核桃清洗问题,尽快将果品清洗剂列入科研项目,对清洗核桃产生的污水处理尽快纳入环保治理范围,制定出台自治区果品清洗标准,并研发推广清洗专用设施设备;重点加强林果产品质量分级、产品加工包装、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3.5 进一步提高果品加工能力
要改变以原料为导向发展果品加工业的传统思维,朝着“市场需要什么,果品加工企业就加工什么,指导果农去种什么”的现代发展模式,实现以高附加值的加工果品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大型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资金、技术,提升果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推动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培育和组建一批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的大型果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果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3.6 加强林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
增强品牌意识,加强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5]。积极引导林果生产经营者进行商标和专利的申报和注册登记;整合品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标识、包装和价格,提高公众对特色林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积极申请和保护地理标志,维护区域品牌;加大品牌保护执法和打假力度,建立干鲜果品的基因标识库,全面保护林果产品品牌[7~11]。
3.7 进一步完善援疆工作机制
建立对口援疆扶持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刚性考核指标体系。将林果业特别是林果产品的加工转化、贮藏保鲜、市场开拓及在对口省市进行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纳入援疆工作规划,并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点,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在对口支援省市建设新疆特色林果产品销售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和专卖店等,扶持新疆林果产品进入超市,并辐射到每个对口援疆省市城市,打开新疆果品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市场,然后全面进军国内市场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对口援疆省市的企业,开展林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和物流配送,建立市场开拓长效机制,引进产加销方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新疆特色林果业和外销平台建设向纵深发展。
[1] 顾景枝,余国新,陈文博.新疆林果业生产风险度量与评估——基于GM(1,1)模型与信息扩散理论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21506:82~88
[2] 易正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供应链整合构建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09
[3] 梁宝君,岳太青.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防护林科技,2008,8403:116~118
[4] 罗万杰.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新疆农垦科技,2012,(8):16~18
[5] 阿丽娅·热依木.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
[6] 许云霞.新疆特色林果业品牌建设途径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0,10304:32~35
[7] 孙长平.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10
[8] 俞燕.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5
[9] 孙兰凤.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新疆农业科学,2009,4603:678~685
[10] 袁利华.新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探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8506:28~31
自治区林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新疆特色林果质量控制发展战略研究”。资助项目:新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项目(2015X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