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阅读语境下的读者阅读心理探析

2016-02-06华风霞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出版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境媒介数字

华风霞(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数字阅读语境下的读者阅读心理探析

华风霞
(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人类的阅读行为随着出版媒介变迁不断变化,数字阅读语境下的阅读心理开始在动机、选择、态度和认知等层面出现一些不利于深度阅读的倾向。改变数字媒介阅读语境下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强化读者阅读的批判性思维,也需要图书馆积极改善阅读环境和运用阅读疗法等手段推动读者的主动性阅读,同时对数字媒介的积极利用也将成为培养读者深度阅读习惯的重要路径。

数字媒介阅读心理主动性阅读

阅读是基于出版媒介展开的行为,出版媒介发生了变化,阅读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类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出版媒介史。出版媒介从早期的甲骨、兽皮、竹简、丝帛等发展到纸张和印刷物,再到数字时代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介,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推动出版媒介不断变革。媒介技术带来的数字变革,尤其是移动出版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通过数字阅读实现思想交流也已渐成读者的重要选择。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同时我国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并且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66.4%)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1]。数字技术创新为人类阅读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环境,受众的阅读活动也随之变化。在全新的阅读体验环境下,读者是以何种阅读心理去认知这个世界,其间出现的消极影响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 数字出版技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阅读方式的演变总是与出版媒介的发展紧密相关。出版媒介的发展带来阅读的变化,阅读者也总是通过不断变革的媒介渠道与前人思想进行交流并感应生发。传统阅读符合单向性传播特征,传统出版物承载的内容依照编者或作者的意愿加以串联,读者则必须按内容文本的固定排列,研究界将它定义为“线性阅读”[2]。基于印刷媒介的传统文本阅读,阅读体验相对一致,思索指向也较为固定,因此阅读心理相对稳定,有利于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数字出版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基于印刷文本形成的“线性阅读”转变为基于超文本的“非线性阅读”。“数字出版媒介所承载的超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将不同文本加以链接,实现数字文本内容的交互式搜索,而且数字文本的阅读对象也从相对单一的抽象化文字文本扩展为涵盖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态的媒介形式”[3]。因此,相对于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而言,数字出版媒介的阅读则呈现互动、关联、立体等“非线性”特征。

阅读媒介形态的数字变迁带来受众阅读行为的颠覆性嬗变,全新的阅读体验,必然导致受众在动机、认知、接受等阅读心理环节的相应改变。有学者指出由于新一代数字阅读设备在屏显技术上的改进,使得阅读体验更接近纸本书,因此将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行为比较后发现,两者在眼动递减扫视上已经没有大的差异,而在凝视时间上,电子书还显示出相对优势[4]。包括像素的对比、字的布局、滚屏概念对比翻页概念、瞬时性的屏幕对比物质性的书、允许超链接和资源间跳转在内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5]。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媒介对于人的阅读习惯有着较大影响。

2 数字阅读语境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消极影响

数字阅读所依赖的数字媒介技术,在大大拓展和丰富数字阅读内容和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阅读认知和接受等心理。就阅读体验而言,数字媒介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在阅读动机和需求导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出现了一些消极的阅读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2.1随机化的阅读选择强化“功利性阅读”倾向

传统文本阅读情境,经常是手捧书本,专注沉思,凭自己喜好去阅读一本本或厚或薄的经典著作。但在数字媒介阅读情境下,陶冶性情、展卷有益并不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动因。数字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的功利性阅读特征极为明显,在内容选择时阅读心理也呈现出极强的跳跃式特征。

无论何种媒介环境,阅读选择都是以兴趣需要为基础,阅读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常常以内心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冲动表现出来。但由于数字阅读的随机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使得阅读兴趣不再固定于单一的需要基础,而是随时会以娱乐休闲的心理需求为主导。在一个个平台上或空间里,广告、暴力、色情、八卦等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刺激着人的全部感官和神经中枢。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七音令人耳聋”,这些信息的刺激让你随它动,阅读目标不断被自觉不自觉地调整着,而阅读需要的认真、专注、反思等思维能力也在逐渐削弱。同时,随着非线性阅读的互动阅读,很多阅读内容可以根据自我的想法和感觉随时打乱、改变、瓦解原文本,原来的精英文化也被瓦解,因此功利性阅读越来越多。

2.2被动的阅读认知淡化“深度阅读”

学者通过对阅读注意、想象、多因素、思维、记忆、情感等多因素认知心理学的分析和对阅读感知、理解、阅读表述和评价整个过程的研究,发现阅读不是一种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过程[6]。但就数字阅读而言,便利性、兼容性和媒体丰富性都成为影响读者接受度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读者的数字阅读态度和使用意向[7]。因此在数字出版阅读环境下,读者的心理认知有着明显的从主动走向被动的趋势。

传统文本下,阅读是从自己的阅读需要出发,因而阅读状态主动、专注同时伴以理解、思考和评价等,形成一种主动的认知行为;而数字出版媒介时代,阅读相对少了“敬重感”,很多时候是“被阅读”。尤其是网络和手机阅读,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声光电的刺激无所不在,无形中受众会被动阅读,会被这些信息牵着感觉走。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片面化零散化的讯息使读者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和鉴别。这种被动式的注意造成读者深度联想的缺失,快餐模式不仅带来阅读认知能力的下降,而且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正是这样,现在年轻一代的阅读心理浮躁,白首穷经的阅读学习模式近乎绝迹,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深受影响。

数字阅读状态下的超文本阅读,即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体的混合视图对认知产生了潜在的心理影响。人们在网上阅读的特点是信息密集,不断“部分关注”:要求即时信息和解决问题,高效处理不同的信息。因此数字阅读虽然有着信息丰富便捷的优势,但数字阅读体验也会伴随着来自数字世界无穷无尽的诱惑,读者容易被浩若烟海的材料弄得筋疲力尽,在阅读中失却方向。而当人们进行深度阅读时,是一个缓慢的、身临其境的过程,读者需要时间和认知空间进行深思、深度阅读推理、类比、批判性地分析和考虑、沉思和顿悟。由于数字信息的接受和阅读更适合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非人的深度思维,因此数字内容传播者也会不遗余力地使传播内容适应受众的阅读心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欲罢不能。这种阅读行为不仅影响了身体正常机能的恢复与调整,也使得读者陷入深深的被动阅读中无法自拔。

3 数字阅读语境下读者阅读心理的疏导

为改变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改变趋于平面化和零散化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重视精英文化和经典的文化传承,有必要加强数字阅读语境下的心理疏导。数字阅读语境下读者阅读心理的疏导,不仅要重视阅读活动的长期开展,通过主动性阅读强化全民阅读的批判性思维,还要强化社会公益阅读机构的阅读心理服务,同时更要注重利用数字媒介的个性化服务特征,突出阅读平台培养读者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作用。

3.1强化阅读的批判性思维

当下不可逆的媒介技术创新环境,正在改变我们创建、接受和分享信息的方式,数字阅读存在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是数字媒介导致的被动学习,以至于学习能力所必需的沉思和自主需要消耗更多精力去学习。尤其是在数字媒介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群体,这种阅读能力的欠缺使得人们在阅读时无法将所有注意力专注、集中于文本,甚至无法判断他们是否值得持续关注于数字媒介或者印刷媒介。因此,我们应该让数字阅读语境下的读者在表达新颖想法的同时确保发展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养成,既需要全民阅读活动的长期广泛开展,更需要对读者阅读方式进行正确引导,让读者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等主体性活动去领悟文本的深层含义。

3.2加强图书馆的阅读引导服务

说到阅读,图书馆应该是阅读的大本营,因此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理应在数字阅读环境下积极疏导读者的阅读心理,图书馆应当成为阅读者的灵魂家园。

面对数字媒介阅读环境下的阅读心理问题,图书馆一方面要积极改善阅读环境,创设阅读氛围,引导读者重归深度阅读;另一方面要积极使用阅读疗法疏解众多读者的阅读心理问题。图书馆服务有这样的意识和举措,才能成为读者的心灵花园,让人流连忘返。事实上,国内已有人开始重视图书馆服务的阅读心理引导问题,如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研究馆馆员宫梅玲开设了我国高校第一个阅读治疗咨询室,义务为大学生进行阅读治疗和心理疏导。这家图书馆全力打造阅读疗法特色,并将阅读疗法理念贯彻到各个业务流程。比如,在该图书馆大厅环列的展板张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书方”等,期刊阅览室门口摆放写着“精神快餐部”的小立架,推荐心理学刊物等。其实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可以在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引入阅读疗法等手段对读者进行阅读心理干预,对数字媒介环境下读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

3.3利用数字媒介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数字媒介环境下的阅读,需要积极利用自媒体等传播特征来实现读者阅读取向的“由浅变深”,通过新兴阅读媒介的个性化服务,促进读者个人深度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引导读者阅读心理、培养深度阅读习惯方面,数字阅读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App阅读等应该在阅读内容选择和推送方面有所改进,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的同时,既要考虑读者“读什么”更要考虑读者应该“怎么读”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移动阅读平台运营通过“人机结合”的传播方式,将培养读者“读什么”和“怎么读”变成可能。利用新媒体阅读服务的点对点服务和实时互动等特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阅读兴趣和动机、阅读内容选择和取舍进行实时统计和干预。根据读者特征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在选题符合阅读兴趣的背景下,在内容构思、观点阐释等方面尽量谋求读者参与,激活读者的能动性,将碎片化的浏览性阅读转变为深度参与的主动性阅读。

注释

[1]张贺,张碧梅.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N].人民日报,2015-04-22

[2]曹方.数字时代与非线性阅读[J].上海信息化,2013(4):80-82

[3]杨军.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行为的嬗变: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的考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90-92

[4]EvaSiegenthaleretel.Comparingreadingprocessesone-inkdisplaysandprint[J].InDisplays,2011(32):268-273

[5]MARIAKONNIKOVA.BeingaBetterOnlineReader[OL].[2014-07-16].http://www.newyorker.com/science/mariakonnikova/being-a-better-online-reader

[6]王唯玮.信息素质教育与信息阅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A].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7]Jung-YuLaiandChih-YenChang.Userattitudestowarddedicatede-bookreadersforreading;Theeffectsof convenience,compatibilityandmediarichness[J].InOnlineInformationReview,2011,35(4):558-580

AStudyoftheReaders’ReadingPsychologyintheContextofDigitalReading

HuaFengxia
(HenanUnicersityLibrary,Kaifeng,475001)

Thereadingbehaviorofhumanbeingsischangingwiththechangeofthemedia.Thereading psychologyinthecontextofdigitalreading,begantohaveapropensitytothedisadvantageofdepthreading inthemativation,choice,attitudeandcognition.Tochangethepsychologicalproblemsinthedigitalmedia readingcontext,notonlyneedtostrengthenthereader’sreadingofcriticalthinkingbutalsoneedtoactively improvethereadingenvironmentbytheuseofreadingtherapyandothermeanstopromotethereader’s initiativereading.Atthesametime,theactiveuseofthedigitalmediawillalsobecomeanimportantwayto developthereader’sdepthreadinghabits.

DigitalmediaReadingpsychologyActivereading

G237

A

1009-5853 (2016) 02-0069-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媒介阅读心理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2014-qn-408)的阶段性成果。

华风霞,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2016-01-05)

猜你喜欢

语境媒介数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成双成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