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方法论研究*

2016-02-06

教学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货币

唐 斌

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方法论研究*

唐 斌

资本;唯物论;辩证法; 历史视野

资本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时充分运用了经济学方法、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在资本研究中,马克思既注重理论的分析,又不忘实践的研究,将经济学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紧密结合。可以说马克思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这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研究资本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唯物论、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多种方法,这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重要的,因为这是揭示资本秘密和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钥匙。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方法同样是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基石,也是我们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视角。

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对于资本——这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进行研究,马克思的独到之处首先表现为将这一研究置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在研究资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唯物主义被贯穿始终,马克思将自己对于资本的研究建立在对于商品、货币研究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到生产关系的抽象高度。

(一)资本研究建立在商品、货币的物质基础上

从《资本论》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研究资本是在对商品、货币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进,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研究新情况、得出新结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出现、氏族部落逐步瓦解、私有财产的出现等,产生了剩余产品,将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便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商品就这样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呼唤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便是货币;货币的普遍可交换性使得其特殊地位得到凸显,为了获得更多货币,就出现了为了货币数量增加而进行的交换,交换的两头从不同商品变成了本质相同但数量不同的货币,资本由此产生。可见,马克思的研究不是概念的推演,是基于人类社会客观的实践发展历程而展开的。

马克思并没有仅仅研究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还研究了资本出现后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这就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从资本到资本拜物教;二是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即使是第二条路径,看似是三种观念的演进,实质是商品、货币、资本三种物质载体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观念而已,这正唯物主义的表现。

举几个例子足以证明马克思的这种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为了研究货币,马克思专门研究了金银的物理、化学属性,得出这样的结论:金银的自然性质和劳动都具有易分割、均质等特征,所以金银才能成为货币。与大多数经济学家忽视对金银自然属性的研究不同,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认为是金银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货币不同,马克思既研究金银的自然属性,又将其和劳动结合起来研究,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对机器大工业进行研究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如研究美国南北战争引起的英国棉纺织工业的机械改良的总结果时,援引了1856、1861、1868三年联合王国、爱尔兰、苏格兰以及英格兰和威尔士这四处的工厂数、蒸汽织机台数、纱锭数和在业人数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之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的。[1](P500)这就是将研究建立在实际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方法。

(二)从生产关系高度把握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的资本研究,不是见“物”不见“人”,而是处处渗透着对“人”的关怀。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每一步中都关注资本这个“物”背后的“人”的影子,并逐步上升到“人的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高度,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独特方式,也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让马克思真正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历史命运。

1.由“物”见“人”。

马克思对三大拜物教进行了批判,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见物不见人,只看到了商品、货币、资本的作用,而忽视了人在其中特殊的重要地位。对于资本,马克思也从商品交换、货币中介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马克思接下去研究了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奥秘是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这就开始将资本与人结合起来了。如果只有资本,是不可能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结合起来才会实现增殖,这就说明研究资本,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但是仅仅研究劳动者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资本家,资本家有两重身份,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作为一个自然人对于资本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可以说成为资本的一个部分。由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家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资本的要求,也就是资本家需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得工人的劳动更多地被无偿占有,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

马克思对资本的每一步研究都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货币,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资本。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劳动的参与,才可能有商品、货币、资本的发展演进。在研究资本的增殖过程时,马克思发现这个过程也离不开雇佣工人的劳动,正是对雇佣工人劳动的剥削才使得资本家获取了剩余价值,马克思抓住了劳动过程中的“人”这个核心。资本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同样与“人”分不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构成中不变资本比重不断增加,即死劳动比重越来越大,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这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这个规律离不开对活劳动的分析和把握。由于资本增殖的目的不会改变,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也不会改变,资本只有加深对工人的剥削才能达到目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革命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才能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但正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从资本的产生到资本必然灭亡的趋势中,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始终不是仅仅对“物”层面上的资本进行研究的,而是上升到“人”的层面上展开分析的。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一次提升:从“物”到“人”的提升。

2.从“人”到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的理论不以抽象的人为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具体的人,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人,马克思研究资本也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开展的。

马克思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工人的生活,而是剥削他们的剩余劳动,资本家是资本这个“物”的外化,即人格化。工人受雇佣是因为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一无所有,资本家雇佣工人是为了在工人劳动过程中榨取剩余价值。正是这样看似各取所需的关系,使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只能是被剥削的命运。

其次是工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系统分析了简单分工、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这三个不同条件下的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从简单地被聚集在一起工作到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联合工作再到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之间的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在资本的操控下,工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为了配合生产需要、配合资本家管理、配合资本榨取剩余价值。资本作用下工人之间的关系不具有独立性。

再次是资本家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马克思主要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分析了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客观上提高了生产力,超额剩余价值在生产力的普遍提升下不复存在。在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这是被马克思用来证明资本历史命运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本家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提高效率或产量,占有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资本家之间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但他们也是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这个范畴中的一个环节。

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广大落后地区的人民与发达地区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转移国内矛盾等多重作用,落后地区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本家与工人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研究资本视阈中的“人”不是彼此独立的个人,而是相互联系并处于一定关系之中的“人”,这和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理论是一致的,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二次提升:从“人”到人与人“关系”的提升。

3.从人与人的“关系”到“生产关系”。

对于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研究了生产关系,只是还没有完整表述出来,到《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首次明确使用这一概念,生产关系的研究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显著表现就是一种权力关系,即谁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资本家的地位高于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都享有工人无法获得的权力,这都是由于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最显著的体现,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生产中的地位如何、产品如何分配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构成了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全部。而这三组关系正是构成狭义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研究资本最终落脚到生产关系上,是一个逐步解蔽的过程。我们可以再现一下马克思的研究线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小私有制产生,小私有制作用于人的具体劳动就会形成价值范畴;价值与一个具体的物质载体结合,再加上交换的目的就形成了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以金银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货币便产生了;货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成为了资本。这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价值、商品、货币、资本的相互作用,也是马克思研究的思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生产关系:第一次是小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那是商品、货币产生的条件;第二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产生、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将资本的研究上升到生产关系的高度,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开覆盖在生产关系上的层层迷雾。小私有制到价值的形成中加入了具体劳动,这是一次现象对本质的遮蔽;价值到商品的过程中,加入了劳动对象的具体物质载体,这是第二次遮蔽;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仿佛由于金银的特殊属性使然,这是第三次遮蔽。这三次现象对本质的遮蔽,使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最初的那个小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源头了。在商品、货币、资本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生产关系和三次现象遮蔽,所以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时站到生产关系的高度告诉我们,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生产关系。[3](P21)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次提升:从人与人的“关系”到“生产关系”的提升。

到这里为止,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已经完成了这样几次飞跃:从“物”到“人”,从“人”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高度把握资本的本质,是马克思的独创,也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在资本理论研究上的创造性应用。这样不断透过现象洞悉本质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经济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相结合。

二、辩证法的娴熟运用

马克思在资本的研究中还娴熟地运用了辩证法,无论是马克思独树一帜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还是逻辑推演与历史发展惊人一致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还是包含了三大规律在内的唯物辩证法,都体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独到的辩证法方法。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有两条研究路经,一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二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4](P18)这两条道路中,马克思遵循的是第二条,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还形象打了个比方,“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5](P8)这里的抽象到具体指不同于从大量的事实存在中提炼出本质的从具体到抽象,而是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

《资本论》三卷分别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便是抽象到具体研究方法的体现,每一卷中的内容也是遵循这样的方法论展开的。如第一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原始积累等,这其中商品货币资本是最为抽象的,在这个理性抽象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就得到了整个第一卷的内容。如果从几个基本的概念范畴来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话,就是商品、货币、资本、利润、工资等,这也是一个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越靠前的概念越抽象,但是这个抽象并不是马克思的杜撰,而是从大量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在分析了大量的材料基础上才能抽象出商品这个概念的。可以这样说在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个步骤之前,已经有一个从“杂多”的存在事实中抽象出一个概念的步骤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可以表述为对大量具体进行抽象的基础上获得理性抽象,以理性抽象为逻辑起点展现出理性具体。

对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逻辑起点的确立。逻辑起点应该是最抽象、最简单的关系,对于资本的研究就表现为商品关系,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而不是任何交换行为。其次,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把握好层次,并且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劳动最为抽象,经过劳动对象的中介,劳动固化在产品中;经过交换的中介,产品成为商品;经过交换的中介,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经过雇佣劳动者的中介成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从劳动到商品货币再到资本,从资本一般发展到资本特殊、资本个别都需要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中介环节的。再次,抽象到具体是扬弃的过程。每一次上升总是增加了一定的规定性,又克服了前者存在的问题,如为了克服交换中出现的问题,商品世界中分离出货币。货币到资本增加了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接着研究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等,这就是一个不断加入新的规定性,从而实现了理论综合的目的。最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终目的是在理论上再现现实的经济关系。马克思通过这样的方式研究了资本与劳动、资本与生产、资本与增殖、资本与资本主义等多对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从理论上将现实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现出来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在研究资本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贯彻了这个方法。将资本既作为商品货币这样抽象概念的理论具体,又把资本作为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危机等内容的理论抽象。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的基本要求,但资本总公式中两边的货币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马克思力图解释这个矛盾的内在原因,即便是流通中出现了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因此这个增殖并不是根源于流通领域的,但是如果离开了流通这个增殖显然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实现增殖的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流通领域,但是又与流通密不可分的。拥有货币的人购买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性就是对其使用可以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比当初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还要大。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通过对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可以解释了,其奥秘在于劳动力商品可以创造大于购买这种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进一步研究劳动力商品,通过分析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在分析了资本能够实现价值增殖后,马克思从理论上推演了资本与生产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对资本的研究就离不开生产力。资本对生产力具有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内含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日益凸显,最终会导致资本的灭亡,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是马克思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对资本进行分析的,可以归纳为研究现象——发现问题——找出关键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思维的推演,得出了资本增殖的奥秘、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资本与生产力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资本必然灭亡的结论。马克思的逻辑思维并不是仅仅完成了头脑风暴式的过程,而是与现实发展的每一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的理论是逐步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作为有机整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一下子成立的,不是从开始就作为整体,而只能是在历史上逐步生成的。[5](P205)当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马克思的思维如出一辙时,甚至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再次试图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原因及对策时,我们并不会觉得惊讶,因为马克思的逻辑过程是建立在对已经存在的事实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的,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的资本研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逻辑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丝丝入扣、严谨细致。纵观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我们又可以发现这就是一条历史发展的脉络,前后顺承、线索明晰。

(三)辩证法的综合运用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如资本对生产力的二重性作用给我们展现了马克思深厚的辩证法底蕴。首先,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资本的目的是增殖,实现增殖过程中是不是真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不是资本所关心的话题,如果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需要阻碍生产力发展,资本也会毫不犹豫去做,并且在资本发展的简单协作、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的每一个阶段也都内含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社会历史的进步,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会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就使得生产力发展受阻,资本主义内部危机四伏。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状态的规律。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坚持了“质”、“量”、“度”的统一。劳动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定性分析;劳动只有量的差异,这是定量分析。马克思还具体举了例子来论述:“无论纺纱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别,珠宝细工用来补偿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劳动,与他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劳动在质上完全没有区别。在这两种场合,剩余价值都只是来源于劳动在量上的剩余,来源于同一个劳动过程——在一种场合是棉纱生产过程,在另一种场合是首饰生产过程——的持续时间的延长。”[1](P230)任何工作的劳动在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只有劳动量上的差别。从质和量的角度进行双重分析,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一个重要方法。

从货币发展到资本有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只有超过一定的“度”,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指出:“我们的资本家愣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1](P222)这里马克思很诙谐地说资本家愣住了,是因为工人的劳动过程刚好把预付资本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了。接着,马克思指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1](P227)马克思在研究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质”和“量”之后,着重对这一过程中的“度”进行了研究,这一“度”就是从单纯价值形成过程向价值增殖过程转化的临界点。

资本积累的量的变化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将会使资本主义陷入自我否定的二难境地,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的那样:“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3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辩证否定观,其核心是“扬弃”。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马克思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因为这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是资本通过对封建主义的扬弃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但资本内含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并不会因为资本的积极作用而不存在,相反地,它们存在着并且也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增强起来。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对劳动者的奴役、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对人类道德良知的侵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消极因素不断积累,成为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经济活动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资本依旧按照纯粹榨取剩余价值的发展重复着自己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方式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无论是资本本身内含的消极因素还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步显示出来的阻碍因素,都是资本的否定因素,是否定资本存在的合理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使得资本必然走向灭亡的。马克思以资本分析为切入点,进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资本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1](P874)经历了否定小私有制、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呼唤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的研究过程中,娴熟地使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将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核心内容的辩证法与资本和劳动、资本和生产力、资本的价值增殖、资本积累、资本运动形态、资本有机构成以及资本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命运等紧密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辩证法在资本研究中的详细图景,这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重要方法之二--经济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相结合。

三、恢弘的历史视野

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将资本的相关理论研究透彻,也不仅仅局限于在经济学范畴或者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内将资本的相关内容梳理清楚。马克思研究资本是有着宏大的历史视野的,首先将资本理论梳理清晰,进而将资本主义的整个运转规律发掘出来,然后为人类的前进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资本研究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从商品开始的,经过了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的过程展开论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层面的全面剖析。在商品经济中已经包含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矛盾的萌芽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展开,越来越接近资本主义的现实,也越来越明显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整个过程中,对资本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物物交换中,交换的中介其实是劳动,是不同使用价值的所有者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但是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导致了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要经过货币的中介作用。劳动表现为货币之后,商品交换貌似可以脱离劳动而仅仅是根据货币来进行,而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这样的矛盾就更进一步表现出来了。即便是已经遮蔽了劳动的货币关系,又一次被资本关系所取代,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仿佛变成了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出价值了,而资本表现为各种死劳动,死劳动不仅被认为是价值的源泉,还控制着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被进一步遮蔽了。前面是商品货币,后面是资本主义,资本便是处于这中间,是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可以大致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基础,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剖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之下,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证的基础之上,对共产主义进行的论述。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资本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承继的作用,政治经济学是哲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展开,得出的结论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

资本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有特殊重要地位,政治经济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因此资本研究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再一次看到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研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为了解剖资本主义的活体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批判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道德批判,也不是仅仅从费尔巴哈式的人的异化出发进行的,而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规律,从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层面发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通过矛盾的运动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在资本问题上,马克思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道德批评,也不同于西美尔等人的文化批判,更不是从纯粹的哲学层面上进行哲学批判,马克思运用的是经济批判的方式。

马克思对资本的经济批判同样是以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为目的的。资本是货币、是机器,更是资本家能够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层层揭下资本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的产生、资本的发展、资本剥削的秘密、资本的命运等,从现象到本质对资本展开了批判。马克思既从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角度批判资本,但是这充其量只是道德的批判,还从价值源泉、资本的目的、资本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等方面对资本展开了批判,这些批判不是道德上的说教,而是从经济的层面展开的更有批判力的批判。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不是关于相对价格的理论,而是对资本主义关系如何导致剥削所提供的解释。[6]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剥削的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本质的批判。

马克思还通过对拜物教的研究展开自己的批判理论,随着商品、货币、资本的发展,人类社会依次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见物不见人,而且所见之物与人越来越远。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本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资本因其强大的逻辑很快就使得人们认为一切都是资本的“魔力”,资本家认为利润都是由资本带来的,否认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因为没有资本沦为雇佣劳动者,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并没有自觉的认识;整个社会的动力仿佛都是由于采取了资本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一切的效率与成果变得与工人无关。通过对资本及其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达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三)为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过不同的论述,最为常见的就是“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也就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或者是把人类社会划分成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7](P107-108)三形态的学说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理论观点,这个观点出自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时写下的手稿,这一事实也说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有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三形态学说是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阐发的,是在有关价值、交换价值等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这就证明经济学研究对于认识社会发展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学说往往很容易就忽视了这个文本上的依据。马克思通过资本研究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是“破”,即打破旧世界;马克思同样通过研究得出社会必将向着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发展,即共产主义,这是“立”,即建立新社会。这个新社会是在对旧社会的扬弃中建立起来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7](P108)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学说时,很容易受到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大板块分别展开研究的影响,将三形态学说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社会运动及其规律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些部分进行研究,而没有能够将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深入分析。

人类要得到解放就必须打碎资本的束缚,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反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就必须对资本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造,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最终会成为历史。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就必须打破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歪曲的、异化的、见物不见人、隐藏剥削秘密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关系,无产阶级只有改变了这一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打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关系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阶段就必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关系是一种异化了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被忽视了、被异化了,到了人类解放阶段就要破除这种异化,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发展拥有自由个性,而这些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推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研究资本绝不是仅仅为了将资本的相关理论梳理清楚,而是有着宏大的历史视野的。资本研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是为了以此为突破口,更加清晰具体地研究资本主义,在研究中达到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把握;马克思研究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二者,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指明道路。这便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的重要方法之三——经济学方法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

至此,我们基本理清了马克思研究资本的一些基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以及高屋建瓴的宏大视野。正是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资本研究,才使得马克思的研究更加深入本质、更有生命力、更具批判性。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有关资本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这才是我们在现实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路径之一。

[1] 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牛变秀,王峰明. 价值存在和运动的辩证法——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核心命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见田石介.资本论的方法研究[M].张小金等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6] 王丰.“生产剩余价值”的理论进展及其在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教学与研究,2016,(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孔 伟]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of Marx’s Capital Theory
from Holistic Perspective

Tang Bin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apital;materialism;dialectics;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pit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tire system of Marxism. In the study of capital, Marx used a variety of methods skillfully, such as method of economic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so on, in order to get the three parts together, which are philosophy,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the study of capital, Marx not only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lso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Combine the economics theory with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Marx’s study on capital theory fully reflect the holistic method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holism of Marxism.

*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商品-货币-资本-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范式研究”(项目号:2014BS00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资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项目号:SWU1509162)的阶段性成果。

唐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员(重庆 40071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货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