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散文诗的地域特色
2016-02-06内蒙古
内蒙古◎香 奴
浅说散文诗的地域特色
内蒙古◎香 奴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地域特色,让散文诗的美感更具体,更鲜明。开门见山,拿出文本来说,“我踏上那条洒满花草气息的小径。我脚步轻挪,生怕惊了一些睡在露珠里的生灵。瞧,多裂翅果菊和蒲公英的梦正酣。/羊儿透明的躯身,是哪一个冬天里长大了的雪粒?/野草莓渗出了甜汁。山胡桃的嫩叶被一只灰椋鸟的软翅划伤,流出了馨香。”(黄恩鹏《沉坠》)通过这段画面感很强的文字,一些直观的物象出现:多裂翅果菊,蒲公英,羊,雪粒,野草莓,山胡桃,灰椋鸟……不难判断作者描述的正在行走的这条小径,一定在中国的东北,大兴安岭腹地!那么这些物象就具备了地域特色,让读者的阅读流线非常简明,一幅大兴安岭林区的美景跃然字里行间,不周折,也不牵强。我们直接领略了静谧、幽深、草木繁盛的景象。
“许多年之前,桑多河边马兰花刚刚开放/白云飘荡着,风缓缓地吹着/草原青青一片。我们相约的激动流水一样清澈/毡房里传来的歌声那么悠远……”(王小忠《经年》)这还是大兴安岭腹地吗?显然不是!“桑多河”“毡房”把我们带到甘南草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过来一方人所写的文字,自然而然地让这方水土成为最深情的一部分,这种自觉的本能的书写,便是散文诗作品的地域特色,这种与生俱来的眷念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又为作品平添了婉约、伤感之美。
“我的马儿老了,在阳光里眯缝眼,慢慢咀嚼草料,曾经缎子一样的鬃毛,失去了光泽。我抱着他的脖子,安慰他。/他在腾空而起的时候曾经摔伤过我的骨头;他在下游畅饮的时候曾经甩给我一身河水;他也衔着大朵的桔梗花送别我;他老去的双眼总是泛起泪花;他将与科尔沁的草合葬于未来。”这是我的作品《科尔沁之秋》,很显然一匹老马的一生,浓缩了科尔沁的荣枯与消逝。而同是写草原,我写甘南却是如此:
“戴着花冠。我才能走过节日里那些鲜艳的姑娘,那些健壮的男子,那些呼啦啦地招展在风里的旗帜。也会有许多寺庙出现在路途里,也会有老妇人手里转着经幡,也会有年轻的母亲穿着长袍,包裹着婴儿,像包裹着草原的未来。”这里表达的是甘南的盛景,鲜艳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备受瞩目的美好未来。
那么借地域特色的话题,说说我创作的《今夜,只有甘南头举明月》,三千多字一气呵成,写得顺!写得痛快!丝毫没有定向写作的紧迫感和压力,这是“地域特色”成全了我。我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童年时代领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美景已不复存在,气候以及人文环境急速恶化,只剩满目荒原与流沙,我的故乡,丢了!那么甘南草原恰恰可以让我书写惆怅、欣喜、乡愁和祝愿,我衷心地希望,甘南草原永远是甘南人民的天堂,也是倦旅天涯的我们,丢失了故乡的我们,用以疗伤的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