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经典原著阅读的探索和实践

2016-02-05李悦聆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原著教科书

李悦聆,戴 裔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 200233)

初中语文经典原著阅读的探索和实践

李悦聆,戴 裔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 200233)

经典原著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绕过的重要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选择经典原著,设计阅读作业单,带领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创设读书分享会,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经典原著;带领阅读;作业单设计;读书分享会

戴 裔,江苏阜阳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为什么要读原著?

什么是原著?原著就是Original work:相对于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而言,是最初的著作,一般指完整的一本书。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教科书中内容为名家名著选文、选篇。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们在整个学期如果没有自觉地课外阅读,那么对于一位作家、一本原著的认识几乎为零。学生们在课上学习教材中的篇章,回家完成选篇相应的作业,作业类型或是补充阅读理解或是抄写或是模仿写作训练考试内容,所有语文教学围绕的都是教科书,教师和学生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教科书上,教科书成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唯一来源。

不可否认,教科书中的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篇目,有些是几代人都共同学习阅读过的,甚至可以说是形成了国民文化精神共同根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语言文学的教育,仅围绕一本教科书中的选篇远远不够,学生们在学习后对于一个作家或者一种文体的认识往往只是零星的、点滴的。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考试后还保存教科书在日后再读一读。

我们认为,阅读原著的习惯应该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培养,语文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地走出教科书,走入原著阅读。教科书只是打开语文这扇门的一把钥匙,教科书里的选篇让教师们能够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字词句理解的方式方法,而原著阅读是让学生们实践从教科书里学习来的方法,练习理解、分析文字背后的深意和解读技巧,如果说教科书是一幅游泳姿势图的话,那么原著阅读就是真实的游泳练习。教科书是一个开端,如果止步于这个开端,语文学习的意义就大为缩减了。

二、为什么需要带领阅读?

我们在课上多教习的是短篇文章,放入到一部原著中,又该如何把握?再实际一点,如何检验学生对于书籍的阅读态度和阅读进展?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把控。

所谓带领阅读,就是由教师对于自己推荐的每一本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读书笔记作业单,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在每一个阅读周期后,举行读书会进行阅读分享。

其实一直以来,教师也都很认真地在每次的寒暑假中发布阅读篇目,同时也不会忘记在假期中布置一篇读后感给学生,可是效果怎样呢?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看到的是学生在开学前赶制出来的应付之作较多,真正会读书思考的学生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阅读方式的辅导。

在所教的这届学生六年级时,笔者曾经配合教科书最后一个单元“读一本名著”设计了一份作业,选择《西游记》作为阅读的篇目。面对这么一部半文言大著,如何让学生们保持阅读的热情,如何让他们不会中途放弃,坚持到最后,我们一开始在培养阅读兴趣上花了许多工夫。在阅读开始就为学生们设计读书作业单,通过连环画故事口练、多形式原著赏析等方式,每周让学生们做好读书笔记,从学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暑假,共同完成整本《西游记》的阅读。做过以后,发现学生们阅读的效果很好,因为教师们为他们准备了每周必须完成的读书笔记与思考题,为他们设计了时间管理的表格,即三种可以自由选择的读书笔记类型,在课上还分享了同伴们的读书笔记。可以说,在一个学期内,学生们实实在在地共同完成了阅读。

由此我们想到让学生在每一学期至少完成三本原著的共同阅读计划,由我们为他们设计好每一本原著的阅读笔记作业单,带着他们一本一本地阅读。

三、怎么选择书目

首先,要选择适合你所教学生的(本文以七年级学生为主)阅读水平并且能够激发其阅读兴趣的书籍。

其次,阅读书目的选定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书的内容要与单元主题呼应,或就是单元中出现的作者的经典著作。所有补充读物的作业和分享都要围绕课程展开,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七年级语文“故乡情思”单元可选择汪曾祺的散文集《故乡的食物》,在“技艺超群”单元可选择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既考虑到文本的可读性,又丰富了课程内容。

再次,这些书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典性,还要能与时代结合,另外兼顾到各种体裁。为“现代诗歌”单元补充的《读首诗再睡觉》,来源于一个微信公众号,由网友荐诗点评,后来集结成了这一部小书。书中收录的诗歌范围极广,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都有选录,还有群策群力不乏幽默的大众解读,扫描微信号还能听到对诗作的朗读,作为现代学生的诗歌入门,是一个非常贴合学生生活、学生们很容易接受的选择。

最后,一个学期中会涉及到的文学体裁很多,因此在学期书目定制上,我们还要保证多种体裁的作品交替出现。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个科学小品文单元,科学小品文大多是具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有趣的科普读物很多,考虑到兼具文学性与科普性,我们请到网络科学红人——科学松鼠会来帮忙,选到了一本入门级的科普冷知识读物——“科学松鼠会”的《一百条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是一本由科学松鼠会集编的科普文选。作为科学小品文单元的补充书目,此书语言风趣幽默,令人读到很多科学事实又不觉得乏味。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本书尤其喜欢,“科学松鼠会”这个由海内外各个领域中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团队也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头脑中了。

以下表格是七年级一整年的阅读书目以及相应的教科书中的单元(见表1),仅供参考。

表1 七年级一整年的阅读书目以及相应教科书中的单元

四、如何做好带领阅读

我们的带领阅读将围绕阅读作业单的开发、 培养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以及阅读感受的分享这三部分展开。阅读笔记任务单是带领阅读中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好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渗透在阅读中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打好基础。带领阅读还意味着学生们会拥有共同阅读的经历,读完同一本书的感受需要教师给予机会进行引导和分享,不仅能很好地总结一本书,同时也激发学生们共读下一本书的兴趣。

1.不拘一格的阅读作业单——阅读兴趣的激发

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们拿到作业单不是皱眉、倦怠,而是被一项项任务所吸引,拿到作业单那一刻就开始动起脑筋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想很好地完成。所以设计一份能激发学生们读书兴趣的作业单是带领阅读最为重要的一步。阅读任务单最大的特点在于笔者的脑洞大开,由一本书到一道菜,可思、可写、可采访、可视频、可操作,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一切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必须围绕文字。

首先,可以化繁为简。一本书有多种读法,在读第一遍的时候不要求字字精读,可以在阅读这本书的第一周设计一些对于书籍有整体观照的作业。比如,笔者在设计《蒋勋说宋词》阅读笔记作业单时,特别注意到对于这样一本比较厚实的书,学生们在阅读前可能会出现的“惧怕心理”,于是在阅读的第一周她设计了“翻书寻宝”,通过“猜”(猜词牌名)、“找”(找词作者)、“品”(品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三步,让学生们对于这本书有大致的认知。而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的读书笔记单中,笔者设计了“百尾千叶七宗‘最’”,要求学生们“阅读本书,请你在全书的科学真相中挑选出下列‘最’,图文并茂地介绍一下这些科学事实,并一一说明选出它们的原因:(1)最难以置信;(2)最意料之中;(3)最意料之外;(4)最喜感;(5)最呆萌;(6)最恶心;(7)最想继续了解”。学生们在这样有趣的阅读作业设计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把读这些书当作一次寻宝的经历,作业单上的任务充分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而如果不认真去读的话,这些任务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利用这样的作业单,学生们不仅会认真地去阅读而且对书也有了整体的观照和思考。

其次,要关注学生们的需求。我们注意到了现在学生们对于媒体的敏感度,事实上也是大量的屏幕媒体侵占了学生们读书的时间,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告诉学生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技能,所谓媒体素养技能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来源和媒体(包括数码社交媒体与在线网络)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并合乎伦理地利用信息;运用各种不同的媒体和形式,有效地向各种各样的受众传达信息与思想观点。在设计阅读笔记任务单中,我们将阅读与媒体制作互动起来,以便学生利用它们产生创意和传达信息。

例如,在阅读《蒋勋说宋词》这本书的最后一周,笔者又设计了一个视频制作——百家小讲坛:

“想象自己受邀参加百家讲坛,介绍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或者苏轼。要求:细读蒋勋的书,结合课上内容以及自己对于两位词人的了解,模仿百家讲坛的形式(也可创造自己的Style),给自己录制一段不少于两分钟的视频,格式为MP4。完成后发至各班课代表邮箱,由课代表收齐后,统一放入U盘中上交。(读书会上分享(《蒋勋说宋词》)”

让学生们模仿他们喜欢的百家讲坛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然后在分享会播放,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方式来促进阅读。兴趣永远是最大的学习动力,设计作业一定要从学生们的认知出发,适当放低“学术身段”,让学生们“玩”起来,读起来。而学生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带着这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化被动为主动,读一本书不再是件枯燥的事。

2.时间管理和循序渐进、以读带写的阅读——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的培养

阅读整本书首先遇到的就是时间问题,通过读书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时间管理意识。在开始的阅读设计中我们就加入了时间管理的概念,着意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把阅读纳入到每天的日常生活,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读书笔记任务单中,我们为学生们设计了四周的读书计划时间的安排:“10月1日—10月11日:请阅读《四方食事》 《菌小谱》 《昆明的吃食》 《故乡的食物》 《豆腐》 《寻常茶话》;10月13日—10月17日:请阅读《生机》 《北京的秋花》 《腊梅花》《岁朝清供》……”

再如,《读首诗再睡觉》的任务单中同样也为学生们设计非常详细的时间安排:“11月14日—11月16日:阅读《心情——写给女儿》《人的一生》《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十四行诗》《为古人编写传略记》《秋日》《爱尔兰飞行员预见自己的死亡》《她走在美的光彩中》《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诗与评论都要阅读……”

在带领阅读的初期,教师可以想得周到一些,为学生们铺好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台阶,陪伴着走一段,直至学生们有了阅读时间规划的概念再慢慢放开,让学生们自己做规划,制订短期和长期的作业计划,来展示组织技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详细的规定到自我的规划,能够帮助学生们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

例如:在《老人与海》的阅读笔记任务单中,我们就时间的安排设计成“我准备每天至少阅读 页《老人与海》, 预计在9月29日完成。 完成读书笔记前,制订读书计划,在页首以如下格式呈现:

‘第 周,预计完成 至 页,选择笔记类型 。’”

这样的时间规划就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实现自我的阅读时间规划,教师将不再去规定阅读时间,学生们由教师安排时间过渡到自己安排阅读计划。

除去时间管理训练,在设计阅读笔记作业单时,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阅读任务。可以将最后一周的任务视作对于整本书籍的总结性阅读,前面几周的任务可以视作过程性阅读,在过程性的阅读中设计的任务要为最后的收束做好准备。

例如,在带领阅读《读首诗再睡觉》时,我们一共设计了三周的阅读计划,每一周的计划都较前一次难度递进。第一周的任务是:“(1)选择其中一篇背诵。(2)请模仿《心情——写给女儿》,写一首《心情——写给 》。”第二周为:“(1)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注意书上的评论是别人的思想,你可以被启发,不可以去抄袭。(2)请模仿《种种可能》中的‘我偏爱……’开头的结构,创作一首你自己的《种种可能》。”在第三周阅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项任务则为:“在《一切都很简单》中,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支蜡烛,并记录了蜡烛的感受,请你把自己想象成某样东西:一棵树、一个果子、一块石头、一只动物的眼睛……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自拟题创作一首诗。”

这样三周的阅读笔记从背诵到模仿再到鉴赏最后完成创作,而且在相当于总结性作业的设计中,我们又考虑到从多重视角考虑思想观点,让学生们变换视角来创作,学生们被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好诗。让笔者很意外也很高兴的是这几周的阅读计划完成后,学生们的作业结成了一本年级组诗集。最后的写诗因为有了前两周的铺垫,学生们完全打开了思路,仿佛有一股力量催促他们用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次的带领阅读实践中我们同时也见证了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成效。

3.阅读感受的分享——读书分享会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会被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模式所局限,因此广泛地听取不同的声音,帮助他们突破个人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查阅相关批评著作或者文章固然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更简单、直接也容易消化的方法就是倾听同龄人的声音。所以,在每一本原著的阅读过程中,最后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分享会的形式除了学生们自己朗读精彩的阅读感悟、播放优秀作业图片以外,还可以有多种分享形式。

比如,前文提到的阅读陈丹燕的散文集《上海色拉》,在带领阅读该书的最后一周,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一项作业:“《上海色拉》这本书编辑独特,陈丹燕在每一章节之前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上海色拉的做法,请你按照这份菜谱,下厨制作出这份色拉,并且用照片记录你做色拉的过程,制作成一段视频或者一张ppt,可以小组活动,也可以请父母帮忙。色拉记得多做一些,下周一带到学校来分享哦!老师同学们都等着呢!”

可以看到,本次任务除去动笔的作业,还要求学生合作动手,鼓励学生们有效地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色拉的制作,让学生意识到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造出独有的文化味觉体验。学生们在周末结成团队,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各种不同角色,在携手完成制作色拉的过程中经历了达成共识、鼓励他人做出贡献、帮助他人取得成功这一系列的协作技能锻炼。学生因需动手而去读文字,读了文字,品尝上海风味之后还能感受作家笔下上海的风俗世情。

设计读书、做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份作业的形式,还在于分享的形式。在周一的两节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有学生负责播放ppt或者视频,有学生负责分享感受,分享完制作过程后还将品尝彼此亲手制作的色拉,听彼此所读到的上海故事。虽然在分享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们过于兴奋有一些小小的混乱,但是这样的创意无疑给阅读作业形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离开课堂,传统的语文作业也无法摆脱写与背的桎梏,如何在“做”中学?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语文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让学生们懂得表达、善于沟通、乐于感受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最感性的实践与认识永远记住了陈丹燕的《上海色拉》是值得的。这次尝试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方向。

不得不承认除了一些上文提到的活动式的分享会,大部分的分享形式还都是学生诵读他们的作品。那么,怎样整理和陈列学生们对同一本书的几十份阅读体会,而不显得单调重复,又要尽量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分享他的想法,获得自信,达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勉励的目的,都是组织分享会要考虑的问题。

每一次分享我们都会做一份演示文稿,让演示文稿引导整个课堂。那么演示文稿是怎么来的呢?在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精彩语段、独到见解简要概括或摘录出来保存到ppt上,全部批完摘录完毕后,再根据笔记任务形式或任务内容进行分类、排序,增加一些幽默的、引起悬念的小标题或过渡语,同时也梳理自己的课堂思路。

比如在做《读首诗再睡觉》的读书笔记时,笔者用学生的感悟作为每个板块的开场语,概括了他们创作的诗歌的精彩之处,并且做了串联。又比如在做《故乡的食物》分享会时,因为笔记任务是让学生阅读指定篇目,于是教师就将学生的笔记分为食物、植物、昆虫、游记四个板块进行分享。又比如在做《俗世奇人》的分享会ppt时,因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写班里的“俗世奇人”,所以出来的作品千奇百怪,趣味十足。教师特意将每篇小文做了文字马赛克化处理——模棱两可故意引出悬念,还请学生在朗读自己的作品时,把主人公的名字改成“TA”,让大家猜猜“TA”是谁等。

这种组织方法要求批改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将值得分享的学生作品记录下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运用班级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编排。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读书笔记分享会这种课堂形式,每读完一本书,做完一张笔记单就迫不及待地追问何时开分享会。学生会有这样的期待,一方面是向往分享会上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期待在教师“脑洞”的带领下,能听到同学们出彩的文笔或与众不同的见地。学生的期待对教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如何引导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切实地学习到受用的东西,也是这个分享会重要的目的之一。

如何及时收集有效有用的“他山之石”,为日后所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念完自己的分享,收获掌声与赞许的目光,听完他人的分享,给予掌声与赞许的目光之后,留下了什么呢?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下思维的闪光,让分享会能够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是我们要下功夫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根据课程需求,让课外阅读恰如其分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带领阅读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学生厚厚的读书笔记本上也已经有了不少的阅读收获。在一年的尝试与突破、反思与总结中,我们意识到只有立足学生的需求、扎根课程与文本、合理运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将带领阅读做得既有趣又有效。这一年多的实践有瓶颈、困惑,也有灵感、惊喜。接下去两年的阅读计划,必将充满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用严谨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拓展出中文教学的新思路。

[1] 陈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

[2] 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特点[J].心理学报,1992,(4).

[3] 周国韬.初中生语文阅读精加工策略的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8,(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iterature Reading In Chinese Cour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LI Yueling, DAI Yi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233)

The ability to read an original version of literature is necessary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academic literac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language , teachers may choose proper original works , design the task sheets and class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literature reading, leading reading, task sheet design, class activities

李悦聆,江苏泰州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二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原著教科书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拔牙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