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课程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

2016-02-05钟毅萍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博物馆德育

钟毅萍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上海 200020)

小学德育课程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

钟毅萍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上海 200020)

文章研究的是整合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内容,匹配基础型学科各项德育内容,以“核心线索”为主线,形成主题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综合技能的运用、思维品质的提升。此项目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形成各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环;编撰并实施完善“博物馆奇妙日”课程设计,整合各学科教学活动的项目,达到模块化;发现课程与内容的融合点,开拓内容与形式的适切性,深入研究内容的有效化实施。

小学德育课程;学科整合;主题项目

一、研究背景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指一切对德育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其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在上海,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日趋现代化、互动性,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校外活动与学科内容结合较少;德育课程说教内容较多,学生可实践、体验、操作的内容较少;与德育相匹配的学生课程中的项目内容少之又少,学生经常处于“去过了,不知获得了什么”的情况。

而基础型学科也仅仅在课堂上渗透德育点,缺乏实践性的体验,致使学生的感受同样不深。如何把德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需求相结合,切实让德育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入手,旨在架起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学科学习的桥梁,使两者匹配起来,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在此研究中,我们设计整合上海市德育课程内容,建立与基础型课程内容需求相匹配的“项目化模块”,既能使德育课程内容发挥真正效能,发挥实效性,又能进一步开发、体验基础型课程中的德育点。

上海市德育资源库做了这方面的探索,其开设了德育内容的导航,开发了一些德育项目,但在项目内容上存在“开发不全、更换不及时,项目操作上存在实践范围太小、不便使用”的缺陷。

相对国内,国外比较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使用,他们的课程内容与校内课程结合紧密。每一个项目内容从低年级到中学、大学,都有着成套的系列内容。而在实践操作中,学校与校外联系紧密,内容内部都有着与项目内容匹配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研究目标

1.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形成各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环。

2.整合市区品牌基地内容,设计各区域可参与各学科教学活动的课程项目,整合项目内容,达到模块化。

3.发现德育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点,开拓内容与形式的适切性,深入研究内容有效化实施。

三、研究内容

德育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科是种类繁多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小课程都可能牵涉到各类学科的知识,如校本德育课程“环游中国”中有品德与社会、语文、自然等内容;“金贝贝学经济”中涉及了有关数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把握关键学科,协调好各类学科知识内容在课程中的整合,形成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科整合主题项目,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主题统筹:学科整合的“课程环”

形成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科整合主题项目,首先要进行课程协商,也就是德育课程在实施中关键学科与辅助学科的协商整合。因此,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我们都设计成“课程主题环”,以表现各学科在整合过程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比重。

例如,德育课程“金贝贝学经济”中主题项目:“购买彩票一定能够让我们变成富翁吗?”这一主题涉及到了数学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内容,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题环:

图1 德育课程“金贝贝学经济”的主题环

主题环中既有社会学的内容,又有数学的概率问题;既能让学生了解到“买彩票”的科学道理,又能让学生了解公益奉献的意义。简言之,“课程环”通过一个主题把相关学科紧密整合到了一起。

2.项目分解:各司其职的“课程表”

小学德育课程与学科整合主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多种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主题模块的教学。我们将每一个主题模块按所涉及的学科进行分解,在教学的形式上做了新的尝试,设计了交替式课程表、穿插式课程表和访学式课程表,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表的具体安排来完成教学任务。

(1)交替式课程表

每位教师都有其专业所长,而我们的课程中往往整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能不能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安排各学科的教师教学协商,共同完成主题模块的教学呢?课题组做了尝试,设计了交替式课程表。

例如:课程“环保小卫士”中的主题模块“我眼中的环保”,涉及到了环保学科、美术学科和劳技学科。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生活中的“环保灰色”现象,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加以分析研究。其次,要指导学生设计“变废为宝”的小制作,设计创意环保标语和海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环保小卫士”。根据主题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交替式课程表,由三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表1 主题:我眼中的环保(选自“环保小卫士”)

自然科教师和环保科教师分别针对自己的学科领域开展了主题活动,既有着学科的知识特点,又能对同一主题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穿插式课程表

针对一些具有潜能的教师,他们既有主导学科知识,同时具备了辅助学科知识,要尽可能地发挥其能动性,指导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科的整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题组尝试用穿插式课程表的形式,安排教学。

例如,“金贝贝学经济”中有一个主题模块“购买彩票一定能够让我们变成富翁吗?”课程安排如下:

表2 主题:购买彩票一定能够让我们变成富翁吗?

这样,教师既诠释数学学科知识,又运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进行讨论,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将两种学科紧密结合、综合探讨,学生们一致认为,彩迷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来购买彩票的行为是不理性的。

3.编撰并实施完善“博物馆奇妙日”课程

“博物馆奇妙日”课程是实施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科整合主题项目化的核心课程。博物馆是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社会的窗口,更是一种文化启蒙。在“博物馆奇妙日”课程中,课题组根据各博物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等不同学科隐藏的知识链,设计了10套精、博、趣的“博物馆任务单”,引领性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博物馆中进一步综合运用,确保了学生在博物馆游学过程中玩得有质量、学得有兴趣,真正使博物馆成为了“淘淘丫丫”们开阔视野的课堂。

“走进博物馆”项目实施5年,每一年学生可确立两个基地进行学习。例如“列车博物馆”设置在一年级,就可以结合一年级语文课的“小火车”、数学课的小统计、美术课的“未来小火车”等内容进行主体性地整体设计。可以说,一套任务单内涵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学校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充分显示出了教师设计实施课程的执行力。

(1)设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合各科教师编撰综合任务单

由于“博物馆奇妙日”课程牵涉到多学科领域,根据其年龄段要求和综合学科要求,课题组把课程内容的编撰下分到各个年级组,以年级组长为核心开发者,带动语数外音体美等相关年级段的教师们根据学科知识开发契合博物馆的内容。

【语文案例】

一年级语文主要是识字教学,看拼音认字,其列车博物馆任务单中就把“认字教学”与博物馆卡通人物“骨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学知识,又能用知识。

图2 低年级语文学儿童博物馆“骨碌”

中年级语文教学侧重于阅读分析,任务单的内容把阅读分析与博物馆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图3 中年级语文学自然博物馆“恐龙”

高年级语文则开始注重学生资料的积累,将摘记的内容设计进来。

图4 高年级语文做汽车博物馆资料卡

各学科教师在各年级段以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为基础,与各博物馆的特色展示内容相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力。

(2)实施——每学期开展奇妙日活动,以班主任教师为主,学科教师为辅

“博物馆奇妙日”课程学习内容是多学科的,每门学科都可能涉及到1~2个知识点,因此,可以看到其资料是相当多的,而学生在一天内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可以把课程内容按学科分成4~5块,以教师教学时间为分段点,把博物馆课程的资料引入教学中。整个课程贯穿一个学期,而学生的参观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然后通过参观完成任务单。班主任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位“指挥官”,他们会直接联系学科负责教师,把相关知识和任务传递给教师,教师则按照进度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评价——“多元”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博物馆奇妙日”的评价是以学生能力成长记录为主体观察点。课题组把各博物馆、各学科的知识能力点罗列出来,除知识、态度为公共观测点以外,各年龄段能力落脚点各有不同:计算、统计、设计、归纳、想像。

图5 博物馆奇妙日评价图

每个能力发展点可以分为5级敲章,并按级数不同来制作“雷达图”。在“雷达图”中,凸起部分为学生能力较强,凹入部分为学生弱势能力。学生能根据雷达评价图观测到自己的强势能力和弱势能力。

四、研究过程

1.梳理学科德育内容,形成“课程环”

(1)重新整理基础型学科课程内容,以主题内容需求为核心,从各学科内容入手,梳理每个学科德育需求内容,并形成“环图”

图6 每个学科德育需求环图

课程内容为各主题项目内容;学科内容,即各学科角色扮演要求、影像资料要求,涉及到相关主题。

(2)整合“环图”,把各学科需求结合起来,以“基地内容”为载体,形成主题项目

图7 主题项目统整表

2.构建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的桥梁,形成主题项目

主题项目以一位主要人物、主要地点为线索,把语、数、外、音乐、美术等学科整合起来,按内容分成阶梯式,从而达到“一册在手,一地体验,多年累积,全科学习”的目的,同时允许一册多用,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可只完成一年级的项目内容,而到五年级时,完成全册项目作业。

(1)项目一:以主要人物为线索

小学德育课程中“学习榜样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任务的课程内容经常会在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出现,把反复出现、阶梯式出现的人物内容进行梳理,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系统,人物的表现更鲜活。

例如“走进中山”项目,就结合了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孙中山”,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武昌起义”,五年级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三门学科的环形需求,整合而成。其中项目内容中不仅涉及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辛亥革命的简介,更涉及到了中山先生创想的建国攻略;而在人物内容中身着中山装的中山先生更是项目需求中的点睛之笔,让学生了解了“国服”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尝试了设计“国服”的光荣。

(2)项目二:以主要地点为线索

在主题项目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内容中去上课。这种方式:第一,体现了区域实效性。由于我们把教学地点设置在了学校周边地区。第二,体现了内容使用最大化。每个内容本身具有多媒体内容、文物内容,学生能对照课本,第一时间了解历史资料,生动而又真实,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第三,体现了合作共享性。今天的教育基地的功能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参观展览上,他们想为学校做更多具有发展意义的合作项目,让基地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课堂。

3.有效实施的关键——基地与学科的融合点

每一个基地有非常多的场馆和主题馆,学生如果要全部参观,只能走马观花。要真正做到基地内容与学科结合,必须找到场馆内容和学科内容的融合点。

(1)内容上的融合——适切

内容上的融合主要指的是场馆内容和教学内容的适切点。比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介绍“辛亥革命”的内容中,我们就选择中山故居“辛亥革命馆”进行教学,在介绍“孙中山”的内容中,我们选择“实业计划”展厅对学生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与基地的适切统一。

(2)形式上的融合——生动

在定向合约中,我们要求德育内容为主题项目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人物内容中所要求的人物角色扮演、场景打造等,让学生到学习时,能配合课本,体验活灵活现的学科再现,增强真实感悟。也就是所有基地的配合度即反映在“人物造型”上,还要求在“场馆布置”上,使学生身临其境。

五、主要结论与实践成效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小学德育课程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有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和学校内涵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馆校集合构建起了学科与德育的桥梁

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与德育基地的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实际内容上的馆校结合,以及实践方式上的课程统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知识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更能深入体验;每个基地涉及多门学科综合式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尝试了课程统整,形成“课程环”,对主题内容、学科门类等进行了梳理,从而使课程更加丰富、合理、完善和精致。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尝试了“穿插式”“交替式”课程表,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多样、更灵活。

2.《博物馆奇妙日》全面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经过两年的设计、实施、调整,课程开发小组出台了《博物馆奇妙日》手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等不同学科根据各博物馆隐藏的知识链,设计了10套精、博、趣的“博物馆任务单”。

学生把《博物馆奇妙日》手册作为一项长期的课程学习内容。每套手册既包含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又体现此年龄段的各学科知识点,引领性地参观博物馆,记录、探究、思考。每学期开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导读,了解学习的要求和任务。每到各学科所学的知识点,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完成任务。最终学期结束,学校组织博物馆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并全面完成任务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做到了“观前预习准备,观中体验学习,观后深入学习”,确保了在博物馆游学过程中玩得有质量、学得有兴趣。

3.深入研究带动了教师执行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不断反思与学习外,还可从外界获得各种形式的课程帮助。在课程实施前,可以进行主题统筹,做好各学科间的整合;课程实施中,对项目进行分解,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课程实施后,还可与同事进行各种形式的课程分享。现在,学校教师形成了一个非常高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师团队的课程执行力。

4.问题的反思及改进策略

(1)五个年龄段五本《博物馆奇妙日》手册局限了跨年级学习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博物馆预定的时间局限性,既定的博物馆经常无法预定完成,但一个年龄段只有一册学习,影响到了博物馆临时调换的特殊学习需求。在2016年下半年,学校对《博物馆奇妙日》手册进行了第二版的印制,把九家博物馆的内容合印成了一套,使跨年段学习成为了可能,并在家长的建议下,放大了手册的版面,增大了字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并关心到他们的眼睛健康。

(2)全科教师的推广使用需要进一步促进

班主任是全面实施德育课程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关键群体,但学科教师也是执行的中坚力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师的使用率较低。有些觉得麻烦;有些教师虽然自己也参与了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忽视手册的使用;甚至有些教师还不了解手册中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课程领导工作室专门为此研究设立了项目成果推广发布会,向全体教师推荐研究内容,并指导使用指南,使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实施研究。考评研究成果的推广真正使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ubject Integration in Primary School

ZHONG Yiping

(Shanghai Luwan No.2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0)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oral education that integrates all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 including all moral education contents in basic subjects and taking “core clue” as central line, forming themed projects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systematical knowledge, applying comprehensive skills and enhancing thinking qualities. This project combines all subjects and integrates moral education contents to form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it compiles and refines the “Day at the Museum” course and integrates projects of all subjects to achieve modularity; it seeks for the fusion of courses and contents, explor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ontents and formalities and the in-depth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es.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ubject integration, themed project

钟毅萍,浙江鄞县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与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博物馆德育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博物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露天博物馆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