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016-02-05王聚安杨延玉
王聚安 杨延玉
浅析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王聚安 杨延玉
体能是定向运动的基础,是提高技术的关键因素,是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最基本、最可控因素,所以对定向运动员进行有效的体能特征分析非常必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以及方法手段展开论述,指出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身体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专项体能,提高运动成绩。
定向运动;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
定向运动是一项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在高速运动中进行思考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同时对运动员的体能也有一定要求。但在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训练方法的不恰当,会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本文旨在通过讨论阐述一些训练方法和手段,可以让运动员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能,从而提升竞技能力。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南林业大学森林狼定向俱乐部成员与部分定向课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期刊论文,了解本课题所研究的现状,为本论文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调查表200分,回收193分,回收率 96.5%,有效问卷为187分,有效率为93.5%。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比较。
1.2.4 专家访谈法
本论文就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咨询了云南省定向运动协会的专家以及体能方面的专家学者。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向运动的时空特征及技术特点
2.1.1 定向运动的空间特征
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于技术规范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定向运动的特点在于以时间为依据,寻找并选择路线穿越位置地域,尽可能快的完成所有点标任务。定向运动与田径运动相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间歇性,定向运动即使是再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也要经过打卡、标图和定向等过程[1]。而田径运动只要连续的全速跑或变速跑就能完成比赛,中途不用停下来。
定向运动比赛的前进过程中地形变化很多,会遇到上坡、下坡、平地、峭壁等,所以在空间上有三维特征。而田径是在平坦的跑道上或路上进行的,定向运动在空间上比田径复杂。
定向运动在空间上方位性比田径复杂,定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总要不断变化方位,因为它要根据地图上标好的位置而改变方向,是一项典型的变向运动。定向运动地形与田径运动地形比较如表1显示:
表1 定向运动与田径比赛场地地形的比较
2.1.2 定向运动的时间特征
定向运动的特点在于以时间为依据,寻找并选择最佳路线,穿越未知地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点标任务。定向运动实际上是一种间歇式赛跑,在比赛途中必须慢或停下来打卡、识图和定向[2]。与田径项目中跑的技术不同,田径中的跑是全力的连续的全速或是战术性的变速跑,中途不可能停下来。相比较而言,定向运动在时间上具有间歇性。
2.1.3 定向运动的技术特点分析
定向运动比赛过程中,在平坦路面上的跑技术与长跑相同,但定向运动比赛中由于地形变化比较复杂,运动员在身体姿势、视觉范围、呼吸节奏、奔跑节奏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在通过草地时,应全脚掌着地,注意看前下方以免陷入坑洼地带或踩在石头上,并且还要注意草地的湿滑程度防止速度过快而摔倒;上破时上体前倾,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小步幅跑上去,坡度较陡是可以借助双手辅助攀登;下坡时要注意观察路面湿滑情况,上体微微后仰,用脚掌或脚跟着地,坡度较陡时可用侧脚掌着地甚至用手拉树、草或撑地的方式进行;穿过树林时注意不要让树枝,树叶或藤条等划伤,尤其是要保护好眼睛,一般在穿过树林是一只手抬起护住脸部;遇到小沟渠、土坑、矮的灌木丛或倒伏的树木时,要增加跑速,大步跨跳过去,落地时身体前倾保护好腰部,方便落地后继续前行;遇到矮围栏,土胚墙等,可以助跑蹲跳以手支撑翻越;通过独木桥等狭窄悬空的障碍物时,应采取脚面外八字的方式跑过,如此类障碍物比较长,就不能跑要平稳通过。
2.2 定向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
2.2.1 定向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征
文献资料研究显示,在定向运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近90%最大摄氧量的情况下进行工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80%——90%,血乳酸水平在大多数时段都等于或大于人体无氧阈水平。因此,一名优秀的定向运动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3]。因此,从体能角度分析,定向运动是以一种长距离间歇式变速跑进行的耐力性项目;从项群理论角度来讲,定向运动属于体能耐力性主导项目。
2.2.2 定向运动员运动素质分析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机体在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等。指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根据定向运动的项目特点,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技术动作的经济性、战术能力、冲刺时的最大速度等,是决定比赛中胜利的重要因素[4]。耐力水平,尤其是专项耐力水平是影响定向越野运动员体能的最重要的因素。
2.3 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3.1 定向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
在力量素质训练中的训练方法应如下:力量训练要全面系统,并注意选择合理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不仅要使大肌肉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而且还要注重小肌肉群和远端肌肉群大发展,使他们得到同步和协调大发展。否则,不仅不利于运动成绩大提高,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另外,力量训练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法方,长期系统化大手段[5]。
结合实际,我们应该在全面发展大基数上,要根据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所需要的力量素质。如在力量训练中大耐力区域,应该侧重长距离跑、小山跑的结合;在毅力区域,应该侧重循环跑、节奏跑的结合;在速度区域,应该侧重于有氧及节奏跑训练的结合;在全速跑区域,应该侧重于循环跑、厌氧性跑的结合的方法。
2.3.2 定向运动的速度训练方法
速度素质是体能的灵魂,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生物运动能力之一就是速度。速度能力的提高永远是运动员素质训练内容中重中之重和永恒的主题。
①是培养多种能力,因为速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多种能力的培养,如力量、协调性甚至是心理训练等,都在速度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②是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负荷,由于速度训练对运动员神经和肌肉系统的灵活性要求很高,刺激强度也很大。因此,训练一定要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充沛、兴奋性和运动欲望较强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训练质量;并且要严格控制好训练量与强度及练习与间歇等方面的关系,防止运动损伤和疲劳的出现。
2.3.3 定向运动的耐力训练方法
定向运动的耐力素质是体能的基础。疲劳是影响和限制运动成绩的因素之一,由于定向运动的特殊性,其地形复杂,距离的伸缩性,这便要求运动员要具有相应的耐力素质。
①是提高呼吸质量。在训练中应着重培养运动员以加深呼吸深度为主的供氧能力;以提高呼吸效率,节省体力。
②是以有氧训练为基础。应先进行需氧耐力训练,使运动员的心脏容积增大,脉搏输出量增多,从而为厌氧的耐力训练奠定基础。
2.3.4 定向运动的灵敏训练方法
定向运动的灵敏素质是体能的保证。灵敏与协调能力对各种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是运动员迅速、准确、省力、流畅的掌握和完成各种运动技能的基本能力和保障。
①是妥善安排练习时间,灵敏协调性练习对运动员的兴奋性、神经系统要求较高,一般不宜放在大运动量练习之后进行,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也不宜过多、过长。
②是多样化的训练方法。练习的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注意其调节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利于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兴奋性的前提下,提高各种器官的功能水平。
③灵敏协调素质是人体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受平衡、节奏、反应及空间定位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定向运动的时间、空间及技术特点和西南林业大学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定向运动体能训练中一般体能训练是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重中之重。遵循力量是核心、速度是灵魂、耐力是基础、灵敏是保证四个原则,让运动员加强对一般体能的同时也不要放轻对专项体能的训练,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2 建议
3.2.1 定向运动的训练要以体能与认知能力训练相结合,围绕提高运动员奔跑中的导航能力来展开,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尽量让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
3.2.2 在压力下独立进行迅速判断和果断决策是定向运动的精髓,因此需要定向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日常训练中不能忽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练习。
3.3.3 加强运动员在多种天气环境中的体能训练,因为在比赛中,天气是不可预知的,运动员应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专门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能水平。
[1] 王彤.定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 房施龙.浅谈定向越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田新姿、彭光辉、涂绍生.定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研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第3期.
[4] 石宏杰、王燕菊.定向越野运动员体能训练探讨.《首届全国学校定向运动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年.
[5] 梁方勇.定向运动体能训练方法探析.2012年.
[6] 何晓知.定向运动的体能训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7] 李宏福.定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举隅.《首届全国学校定向学术论坛》.2009年.
[8] 王福永.浅谈定向越野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首届全国学校定向学术论坛》.2009年.
[9] 朱晓云.对我国高校定向越野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2010.
王聚安(1986.2-),男,汉族,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助教,西南林业大学; 杨延玉,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