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百年中华老字号把仁义刻进人心
2016-02-05本刊编辑部
同仁堂:百年中华老字号把仁义刻进人心
346年前,乐氏家族在北京创办一间小药铺。此后,供奉御药188年,历经风雨而不衰,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老字号”。秘诀何在?两个字:诚信。
如今,同仁堂在全球共开办零售终端近2000家,开办医疗机构300多家,吸引了3000多万海外患者。同仁堂商标在世界50多个国家登记注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海外游客到北京的“必修课”,除了登长城、吃烤鸭,就是参观同仁堂。
诚信:做良心药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自古以来,同仁堂选药的标准就是:地道、纯洁、上等。
1849年八月初八,同仁堂制药车间,乐平泉遇到了一件恼人的事:车间只剩乌鸡十余只,若不及时补充,乌鸡白凤丸的生产将受影响。
有伙计向这位同仁堂掌柜建议:纯种乌鸡特别不好找,稍微有点儿杂色的可不可以用?
乐平泉断然拒绝。
又有伙计建议:实在没有纯种乌鸡,临时用有点儿杂色的鸡代替,应该不会影响药品的质量。乐平泉吩咐伙计,立即到顺义、平谷等地购买纯种乌鸡,如果买不到,暂停乌鸡白凤丸的生产。
曾让乐平泉“心有余悸”的乌鸡问题,也是今天北京同仁堂集团的镜鉴,让党委副书记陆建国更清醒自觉:“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我们唯有‘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加‘兢兢小心’,常念‘必不敢’,不能让先人的承诺失信于当下。”
这种求真勿滥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同仁堂严格按照配方要求下料,如果药材等级不够,重新组织货源,不够等级的绝不下料,宁缺毋滥。
凭良心做,做良心药。“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童叟无欺,问心无愧,这就是同仁堂的质量观。难怪很多中医在开药方时,一再叮嘱患者,必须到同仁堂抓药。一位老中医说:“如果在同仁堂抓的药,看病效果不好,那是我的医术问题。否则,可能是药的问题。”
仁义:做仁爱药
“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300多年前,同仁堂的创立者乐显扬如是说。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成为同仁堂世代坚守的价值观。
一位顾客到北京同仁堂买了100克三七,要求打成粉。服务员用机器打好后,用筛子筛到纸上,然后再打一遍碎渣子,再过筛,倒在纸上。如此两三遍后,还要把机器里的药粉清理一遍,半点都不浪费。同仁堂大栅栏店经理贾文生说:“老百姓买药,花的都是血汗钱,无论贵贱,都要珍惜,绝不能让患者受损失。”
北京同仁堂颗粒车间,师傅们拿着天平称量人工牛黄和水牛角粉的重量。为了保证天平的平衡,他们不厌其烦地将盘上的药粉增增减减,直到两味药的配比分毫不差。原来,一个批次的人工牛黄和水牛角粉是按总量来料,需要细分下料。
到了筛选环节,制药师傅用10目至80目的筛子将半成品反复过筛,将过大过小的颗粒统统去掉。这就是小儿清热颗粒的生产过程。有人问:“一袋颗粒,开水冲服,颗粒大点小点有啥关系?”一位师傅答道:“人在做,天在看。孩子病在身,父母疼在心。多过几遍筛,颗粒容易冲开,孩子们喝着舒服,就当是疼自家孩子了。”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板蓝根一药难求,市场上板蓝根药价飞涨。同仁堂门口聚满了前来求药者,奇货可居,但同仁堂不为所动。
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抗非典中药供不应求,当时的安国药市号称一天出一个百万富翁。同仁堂毅然拿出1000万元来平定中药市场价格,供应了北京地区近一半的用药需求。而且,为了增加市场供应,同仁堂甚至停掉其他产品生产线来保证抗非典中药的生产。
在同仁堂的多年经历告诉赵学成,“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三百多年来不变的信念,当义利相争时,他们不会去计较利益而有愧于公义。
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说,“以义为先,义利共生”,这是同仁堂的古训,也是同仁堂的价值观。只要利不要义的企业,一个个都倒下了,而同仁堂却屹立百年不倒,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传承:做创新药
“膏丹丸散,神仙难辨”,这是很多人对中成药的印象。过去,同仁堂的剂型很少,服用不便。有人编了顺口溜:“中药丸,真有效,可惜就是受不了。分量重,个头大,比起煤球也不小。大肚汉,三尺腰,吃上两丸就管饱。小姑娘,犯了难,樱桃小口没法咬。”
集百草而香天下,普健康而惠众生。同仁堂坚持“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既大胆创新,又不离经叛道。
研制人工牛黄,是同仁堂对中医药的一大贡献。牛黄是牛的胆结石,也是名贵的中药材。著名的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都少不了牛黄。然而,牛黄的天然资源稀少,价格飙升,甚至比金子还贵。1957年,同仁堂试制成功人工牛黄,完全替代了天然牛黄,大幅降低成本,深受百姓欢迎。
视品牌如命,视诚信为天。同仁堂,一丸地道的中国药,一丸诚信的中国药。
2007年在新加坡同仁堂医院被治愈后,西方人莫妮卡就迷上了中医,此后,同仁堂里的每次复诊和治疗成了莫尼卡了解中医文化的讲堂,她从这儿了解到了经络穴位和阴阳平衡等中医知识。她还成了中医和同仁堂的宣传员,在她的积极推介下,她的丈夫、儿子和朋友开始尝试用中药、针灸来调理或治疗健康问题。她还因为中医文化而喜欢上了中华文化,开始自学中文。
这些走出国门的同仁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中医药推向全世界。同仁堂不仅在自己的药店和诊所推广中医药,还委派中医药专家到各国孔子学院授课,围绕当地多发性疾病、慢性病等热点问题举办公众健康讲座,讲食疗养生、中医药常识,就中医汉语开展培训课程。
(《人民日报》2015.4.5、《光明日报》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