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传统习俗里的中国礼节

2016-02-05

新传奇 2016年17期
关键词:长者问候男士



漫谈传统习俗里的中国礼节

在中国社会中,“礼”无处不在。大到逢年过节的礼节习俗,小到待人接物的动作姿势,“礼”以各种形式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

饮食礼仪

宴饮礼仪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末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古代食仪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解释如下:“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像自己更精于烹调。“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见面礼仪

寒暄的礼节初见:尽管彼此生疏,见面不招呼、不问候,会给人以傲慢印象,是失礼行为。对那些不想与之交谈的人,可点头致意,对想要交谈的人,寒暄可先从问候开始,如“您好”、“今天天气真好”。接下来,最适合的话题是互通姓名,如“我叫张大卫,请问,您是……”为了拉近距离,寒暄的内容可更深入一些,如:您是哪里人?在哪个部门工作?这是建立亲近感,进一步交往、发展友谊的基础。

熟悉人:与熟人会面,视而不见,不打招呼,不问候,是失礼行为。如果确实忙,不妨点点头、微笑一下,也可代替问候。一般来说,两人相见,距离太远,可举手问候,以避免高声叫喊的不雅。见面时,适合互致问候语的距离约在3米左右。年轻者与年老者相遇,前者应主动问候后者;男士、女士见面,男士应先开口。当然,年长者、地位高者见到年轻后辈、下属,主动问候,会显得更具亲和力。事实上,公共场合问候人,并不十分计较由谁先开口,应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年长、地位高者正在与人交谈,年轻人、地位低者不可贸然趋前问候,应等待他们先开口。

用语:与人寒暄,对象不同,使用的寒暄用语、口气也有很大差别。男士喜欢别人夸其幽默风趣,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赞美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领导者在乎听“平易近人”等赞语;儿童则爱听表扬自己聪明、懂事。一般说,对年长者要表现出敬重,而对年轻者则要表现出热情谦虚。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用语、口气注意高雅,不用粗俗俚语,如“哥们”、“吃了吗”。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用“久仰”、“幸会”等言词,不穿插外语。

恭维:恭维对方是寒暄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如对初次见面的长者、有成就的人,要表现出尊敬、仰慕,如“我读过您的著作,受益匪浅”、“您的报告真的太精彩了”、“您比我想象的更年轻”等。这种恭维寒暄话语,听了让人心里舒坦,自然就拉近了彼此关系。不过,恭维不能过分,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会让人感到不爽,效果并不好。

忌讳:寒暄用语忌讳不少,稍不留意,就会得罪人,如“你是刚来的吧”、“刚毕业吧”等,表现出对对方缺乏信任,会让对方不爽,可以预料,谈话将很难进行下去。寒暄切记不要涉及人们疾患,如对癌症患者,不宜当面谈论其病症;对肥胖者、身材短小者,不要把胖瘦、身材高矮作为寒暄的话题;在逝者亲属面前,忌说“死”,以说“去世”、“走了”为雅。

过渡:寒暄的话题十分广泛,天气冷暖、身体健康、风土人情、时政新闻、体育比赛等,只要态度谦和,用语得体自然,都会收到良好效果。不过,寒暄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进行交谈营造良好气氛,时间不宜过长,待融洽的气氛已经形成,要及时过渡到交谈正题上去。

迎宾与坐容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如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拱手礼拱手礼是我国古代人作揖礼的简化形式。拱手礼基本姿势是:并步站立,上身挺直或微前倾,两臂成合抱举起,双手相握,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握空拳,拇指屈拢;右手四指成拳或半成拳,拇指在上;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拇指指尖交叠,左上右下;拳掌与胸相距20至30厘米,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向对方有节奏地晃动两三次。向对方表示敬意越高,双手上举越高,至高可达额前。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古人习惯,男士行拱手礼,必用左手扶抱右手,而女士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男士则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士则正好相反。现今,武术界中的抱拳礼与拱手礼相似,只是左手四指与拇指并不握住右拳,而是伸直贴在右拳上。

拱手与握手应用意义大体相似,但有些场合,拱手不可代替握手,如慰问病人,安慰逝者亲属等,不可拱手,以握手为常见,或按我国传统执其臂、抚其背进行慰问或安慰。

另外,颁奖台上,祝贺、鼓励获奖人,也以握手为宜。再者,男士穿西装向人拜年时,以鞠躬为潇洒,若行拱手礼,可能会感到别扭。

拱手礼适用于平辈之间,如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不可施于父母、长辈。

握手礼节次序:与人握手,必须注意伸手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长者、尊者与年幼、晚辈,应由长者、尊者先伸手;上级与下级,由上级先伸手;学生与老师,由老师先伸手;女士、男士,由女士先伸手。

如女士不伸手、无握手之意,男士点头致意即可。已婚者、未婚者,由已婚者先伸手。社交场合,先到者、后到者,由先到者先伸手;客人到达,主人主动握客人的手;客人告辞,则客人先伸手。当然对这些基本规矩,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领导者到基层视察,群众会争先恐后与之握手,领导者就应该尽量满足。

一人需与多人握手,要遵循由尊而卑的顺序。社交、休闲场合,握手次序,主要考虑年纪、性别等因素,年长者、女士为先;而公务场合,则更看重身份、职务,高者为先。同时,与人握手,要注意与对方互动。伸手过早,有时可能会陷于被动;过迟,则显得高傲无礼。

方法:与人握手,双方应相向而立,距离约60厘米。过远,会显得生疏,过近,则会感到拥挤。握手时,上身微微前倾,头微低,右手伸出时,四指并拢,拇指上仰,手掌与地面垂直,目视对方,神情专注,面带笑容,向对方致意。掌心向上,表谦恭;掌心向下,有轻慢之嫌。与亲密朋友握手,虎口契合,可适当用力,上下抖动(非左右摆动)。如果伸手无力,手指僵硬,不握对方手掌,只触及对方手指,则是轻慢对方。男女相握,只握四指,不可契合太紧,力量要小些。

双手与人相握,常见于至亲之间;有要事拜托对方,除右手外,再加左手,盖住对方右手。握手时,用左手扶对方右手腕,或对方右肩膀,表示关心、信赖;握手与拥抱或贴面礼连续进行,其含义更加深沉、热烈。握手时应脱帽,但因天冷不能脱帽时,可用左手将帽檐往上轻轻一抬。握手时间一般掌握在3- 5秒钟,而久别重逢,可适当延长些时间。

忌讳:握手忌讳不看时机和场合,如正在打电话,或刚从厕所出来,就不可上前握手。握手时不可敷衍、东张西望,或跟甲握手,又同乙打招呼。除残疾者外,一般不用左手相握,特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认为左手不洁,更忌讳使用左手。男士不可戴手套或用不洁、出汗之手与人相握。女士若着长纱手套,不必脱手套握手。穆斯林妇女不与男人握手,男士如果想与其打招呼,点头致意即可。

鞠躬礼依据敬意程度,鞠躬礼大体分3个档次:浅度、中度、深度。浅度鞠躬上身弯曲约在15- 30度,敬意程度稍轻,略高于日常使用的点头致意礼节,适合于见面招呼、社交问候;中度鞠躬上身弯曲约30- 45度,适合于一般性感谢、敬意、歉意以及服务人员招呼客人等;深度鞠躬上身弯曲约45- 90度,表示郑重、虔诚的敬意、悔恨。浅度、中度鞠躬,只需致礼一次,不可连续、重复施礼。深度鞠躬敬意程度高,一般需连续致礼3次,如向逝者表示敬意等,头部下垂,上身下弯度可达90度。

双手。男士鞠躬时,双臂下垂,手指并拢,贴于身体两侧;如两脚分开,两臂也可顺着上身动作,手背朝外,垂于体前,演员谢幕时,可如此行礼。女士则手指并拢,双手叠搭于腹前,右手盖在左手上。注意,鞠躬时不可将双手背于身后。

目光。行礼开始时,要注视对方眼睛。问候之后,随致礼时上身前倾、下垂,目光要下移,离开受礼人脸部,最后落在自己脚前。礼毕,站直时,目光又回到对方面部。

时间。从问候、弯腰,到上身恢复原状,鞠躬致敬过程2- 3秒就够了。时间过长显得拖沓,过短会让人感到心意不诚。致礼上半身弯下时,可先吸一口气,动作到位后,略做停顿,然后慢慢平身,头部不可先行抬起。

回应。互相行鞠躬礼时,地位低者、后辈应先致礼。对别人的鞠躬致意,应及时回应。地位相当者,可回致同样鞠躬,长辈、年老者可欠身、拱手或握手作答均可。无动于衷,或回礼马虎、潦草,会让人难堪,是失礼行为。

忌讳。鞠躬行礼时,忌讳不郑重。如不脱帽,或边鞠躬边说话,甚至嬉笑、左顾右盼、吃东西、一只手插在衣袋里等。鞠躬时应避开受礼人视线,这是表示恭敬、恭顺的重点所在。鞠躬时试图看对方的脸,势必要把头抬起、倾斜,使眼睛上翻,使鞠躬动作滑稽可笑,是不尊重对方的严重失礼行为。在应该行鞠躬礼的时候,以点头哈腰应付,是轻视受礼人的不严肃表现。

祝贺礼仪口头。直面现场,音容笑貌、热情友好直接传达给对方,亲切而自然。有时条件不允许,无法到场,通过电话(最好是看得见表情的可视电话)祝贺也很好。口头祝贺的礼仪要求比较具体,如用语应准确、简洁、热情。

书面。用书面祝贺,如信件、贺卡,留有个人签名,更显郑重。现在通讯发达,使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发微博、制作视频等均可达到祝贺的目的。

贺礼。雅称贺仪,不是祝贺仪式的简称,而是指祝贺时带去的礼物。结婚礼物多是“红包”(现金)或实物。送实物,讲究喜庆、美观、实用,以家庭陈设品、生活实用品为主。以祝贺生日、寿辰为例,可送寿面或和“寿”字相关的物品,如松鹤图,意味永远年轻。现今,以鲜花贺寿者逐渐多起来。

礼节。参加婚宴、寿宴、拜年等祝贺活动,要讲究礼节。平辈相见,以握手或行抱拳作揖礼为好,而晚辈向长辈祝贺新年、寿辰,宜行鞠躬礼,不过,农村也有人行跪拜礼。长辈还礼,以握手或向众人抱拳作揖为宜。在婚礼仪式上,要注意情绪欢快,话题要围绕新人,交谈要选择令人高兴的事情。而祝贺上司晋升,说“符合民意”或“实至名归”比较得体,忌吹捧、献媚。

孝敬父母礼仪

出必告《礼记·曲礼》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作为子女,外出去哪里,必须向父母禀告;返回家时,要和父母见面,报平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即外出不做出格事,平平安安回家来。现在,我们上、下班以及上学、放学出进门时,是否会对父母说一声“我上班(下班)去(回来)了”?

据观察,大部分“人子”能够做到“出必告”。但也有人不注意这些“小事”,出门不哼不哈,扬长而去;进门不打招呼,悄悄躲到自己房间里玩电脑、写作业,对在家里忙家务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就好像没看见似的,不理不睬。这就做得不好。

为人子“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说,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冬天要留意父母穿衣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怎样让父母感到凉爽。每晚睡前扶持父母就寝,早上起床要看望父母,问身体是否安好。

现代人比较忙,且又不与父母同住,每天扶持父母就寝恐怕办不到,但应经常打打电话,询问父母家里有什么事要做,身体状况如何,降压药是否按时吃了?甚至连煤气是否安全,水管是否有漏水现象等等,也应关照到。周末帮父母干点家务,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散散步。如果父母年老多病,就应拿出更多时间陪伴、照料。

长者立“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意思是:长辈站着的时候,自己不要坐下;长辈到来的时候,一定要起立。“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说的是:应在长者身后慢行,不要跑到长者前面快步行走,不可在长者座前晃来晃去。长者给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去接。

现在,我们家家有个“小皇帝”或“小公主”,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六个人伺候。这样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能够做到上述教导吗?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尊老、爱老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另外,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召无诺“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意思是:父亲召唤,不要只口头上应答,老师召唤,不要只是应答,应该在应答的同时,停下自己的事,立即起身听候吩咐。

古人这条规矩,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有些孩子,父母同他说话时,常常会心不在焉,哼哈答应着,可眼睛还盯在电视机上,身子就是不动。还有的子女嫌长辈(特别是妈妈)啰嗦,不愿听唠叨,甚至用双手把耳朵捂住,或者是躲起来不理睬,给你来个小鬼不见面。性情急躁的孩子,甚至会同父母顶嘴、争吵。这些都是很失礼的行为。

猜你喜欢

长者问候男士
No.11 完美日记新增男士系列
对世界的一声问候
风带来的问候
问候武汉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最美三月天
男士?难事?
男士感冒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