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让我们成为中国人

2016-02-05

新传奇 2016年17期
关键词:屋顶建筑



礼仪,让我们成为中国人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是讲究礼仪的,也是礼仪之邦。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存在于中国,更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礼仪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当它的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有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礼仪,由于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不同,所以礼仪在世界上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

那么通常来说,礼是人跟人交流,或者人跟神沟通的一种仪式。但在中国很特殊,中国人讲的礼在西方的语言里面找不到同一词来对应,因为西方人或者其他民族的礼主要是指仪式、礼节,中国不然。在中国,“礼者,理”。在中国文化里面,“礼”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大到典章制度,小到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这个总称就叫“礼”。《左传》记载,国家甲发生了战乱,国家乙:“呦!你们战乱了”!借口进去平定,平定完了以后不走,君子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做判语,礼还是非礼?“君子曰,非礼也”。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面,礼是根据道德礼行的要求制订出来,照着做就是礼,违反了道德理性,就是非礼,所以中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礼。

另外,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而这个理想最权威的论述就在《礼记》这部书里。《礼记》说了12个月每个月应该做什么?我们跟大自然怎么和谐相处?比如,春天不能砍树,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捉怀了孕的兽,这都是礼。我们人跟人交往也是礼,礼就是让你修身的,离开了礼你怎么修身呢?衣服怎么穿,位置怎么摆,甚至门朝着哪边开,在中国都赋予了它一个合理的内涵,所以在中国要理解礼,相当于西方人民讲的文化。西方人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中国人没有什么不是礼。

此外,法也属于礼,因为司法必须要根据道德理性,司法是整个治国体系里的一块,我们拿道德治国,主张人性是善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可以教育的。我们每个人要修身敬德,要做君子,要做圣贤,只有那些不接受教育的,非要以身试法的,才会用“法”去制裁,“法”在中国文化里广义上,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仪是文化的体现,是文化的重要内涵,而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又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当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点。正因为我们的文化渊源流长,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们还能从中国的古代礼仪中学习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品质、中国人的教养,而世界上大多数的文化第一没有这么长,第二保存没有这么全面。即使他们想从古代中学到什么,也无从学起。而放弃了中国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最重要特征,我们就不再成为中国人了。所以学习中华礼仪是让我们成为中国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

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的“毋不敬”,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行五礼,皆须敬也。”古人将社会上所有的礼仪归结为吉、凶、宾、军、嘉五类,习称“五礼”,孔颖达说,行五礼,必须怀有敬意。朱熹认为,“毋不敬”三字可以看作是全篇的总纲。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古人为何要把“敬”特别提出来?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部落联盟,从社群走向国家,彼此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

而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孔子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内心的敬不丢失,待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君子境界。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心秉持的理念不同:“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内心念念不忘的是仁与礼,所以他能爱人、敬人。

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的尊敬,只有藉由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致敬、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次第等场景安排。礼的功能一是便于大众学习与践行,在总体上将中华民族的道德与文明水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孔子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正是这个意思;二是可以整齐风俗,提高全社会在文化上的认同,并在深层次上形成民族凝聚的向心力,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民族而言,意义不可低估。

中华文明历来高扬人类的普遍之爱,强调以礼待人,引领社会向上。《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一定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遵行于此,从而成为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我们读《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要求人们爱惜森林资源,保护幼小动物。

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成为社会贤达的共识,有关的论述触目皆是,如《左传》引君子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颖达疏云:“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子大叔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寸,乃是规范一切的标准。

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这个道理《礼记》上说得非常清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班朝治军,居官执法,没有礼就没有威严的气象。祭神敬祖等,没有礼就无法诚敬庄严。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礼”在传统节日上的体现

《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当时人们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可以看出:

春节。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家家户户打扫卫生以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就是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等都要采买充足。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

传统春节习俗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其中祖先崇拜、尊老爱幼、群体互助等内容,通过一年一度的反复展示,很自然地传给下一代,从而完成一种社会教育。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难怪《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有祭祀特权与强大的军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夏商周时期,君王“受命于天”、“恭行天罚”的思想,到后来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将祭天崇祖的传统不断延续,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信仰和实践的主要内容。由于军事力量在立国上的重要性,青铜与玉石兵器也成为祭祀礼器和表现身份地位的仪仗用器的组成部分。《礼记》记载三代用于祭祀的酒器,“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夷读为彝,彝器即礼器。祭祀酒器即为礼器,可以看出祭祀之于礼的重要性。

由于远古时代产生的原始宗教观念,人们惧怕鬼神,希望祭拜鬼神达到消灾求福的目的。而历代统治者利用民众对神灵的敬畏,将神权法思想发挥到极致。《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后礼,先罚后赏,尊而不亲。”西汉初期的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封建统治者以此来震慑民众,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在秦末的大泽乡起义中,陈胜、吴广做“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两件奇怪的事情来迷惑众人,并以此宣传“陈胜王,大楚兴”,借此表明自己当王是天意,从而组织大泽乡的九百多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战争的序幕。

在古代,祭祀几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年过节要祭祀,打仗出兵要祭祀。而在现代,随着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神论意识的建立,祭祀没有以前适用得那么广泛了。但是,日常生活中仍不乏祭祀的出现。在曲阜孔庙这样的人文名胜景点,旅游景点单位会举办大型祭祖活动,重现古代祭祀礼仪,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民族特性的民族。隐藏在其独特背后的,是其特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因素。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色各样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宗法“礼治”思想也深深地融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传统绵延到今日,留给我们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

礼在中国建筑上的表现

中国形成数千年文化传统,“礼”居功至伟。他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还成为伦理、宗教、艺术等各方面共同尊崇的文化准则。因此,在建筑领域,虽然建筑装饰易于表现人们的主观审美意趣,但其表现形式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作和应用,而是要合乎“礼”的精神,是带有某种特定的暗示“地位”、“身份”的标志物。在这种强权制度下,建筑装饰明确地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即带有“政教”的性质。“礼”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等级秩序。

因此,严密的等级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成为标志等级名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筑上的装饰构件和纹样等也都具有其独特的含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也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卷棚、攒尖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宫殿及坛庙建筑多庑殿、歇山屋顶,而在民居建筑中以悬山和硬山为主,而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也折射了“礼”制影响下形成的封建尊卑等级特征。庑殿、歇山屋顶分别都有正脊、垂脊和戗脊之分,这些“脊”是指屋顶凸起的交接部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形态也有所不同。脊饰的最初功能是压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结构构件,是脊端节点的构造衍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装饰为主的构件,用以彰显屋主及建筑本体的身份和地位。屋顶所装饰的造型以图腾崇拜为基础,是儒道佛思想与世俗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以动物种类居多。屋脊上走兽的排列是有严格顺序的。歇山式屋顶戗脊(庑殿式屋顶垂脊)的最前端通常都会有一个骑着小兽的仙人作为领队,走兽便在仙人之后,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之后还有戗兽收尾,旁边还有一只垂兽保驾。

房屋品级的不同也决定了走兽的数量,如作为封建帝王朝廷的故宫太和殿屋顶的角脊上吻兽最多,有10个;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官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级别最低的配殿,仅有1个吻兽。清代以来,对走兽的大小、奇偶、数目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坐着十个琉璃小兽,虽不符合官家的要求,与众不同却也是地位的显现。

中国的礼仪和伦理次序在紫禁城屋顶造型上得以体现。屋顶造型的等级制度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重檐屋顶的等级高于同一类型的单檐屋顶。紫禁城的屋顶造型可以分为8种:1.重檐庑殿顶——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2.重檐歇山——天安门、保和殿、坤宁宫;3.单檐庑殿——体仁阁、弘一阁、太庙中殿与后殿;4.单檐歇山——太和门两侧的昭德门、贞度门;5.四角攒尖——中和殿、交泰殿、午门雁翅楼;6.悬山——神武门内黑琉璃瓦的东西大房,檩头上有搏风板;7.硬山——内阁大堂、神武门东西长连房;8.卷棚——御花园内的延辉阁。

正是由于屋顶丰富的类别,使得建筑呈现多样化,使得建筑群主次分明,用途分明。比较重要的是官方办公建筑和寺院所采用的两种;庑殿顶和歇山顶。紫禁城太和殿,就属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级别最高的屋顶样式。庑殿顶的四角垂脊象征四方,正脊象征中央,五条屋脊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万物汇聚中央。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是最高级别的屋顶,紫禁城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四方。

中和殿是清代之名,在明初建成时名华盖殿,中叶一度改名中极殿,位于太和殿之后。中和殿为金銮殿之一,它是一座四角撵尖、鎏金圆顶、单檐、正方形,如穿堂之制,很像亭子式建筑。四面是菱花隔扇和菱花槛窗。它的主要用途是封建皇帝去太和殿在举行大典前做稍事准备。如每年冬至祭天,这是一次大型郊祭的庆典。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四角、八角攒尖顶都含有四面八方的意思,中央最高处安放镀金的圆形宝尖,其间顶部,正是四条屋梁交汇处,其木构件最忌雨水腐蚀,顶端的金属宝顶有效的保护了构件。

保和殿为金銮殿的第三座殿。明初名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明末曾一度称谓育殿。保和殿是清代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保和殿顶是歇山式即庑殿顶再加一个悬山式顶。这样屋顶外形有正脊、垂脊、岔脊三种。整个屋顶横竖斜脊共九条。两重屋檐共七间,规制比太和殿要小。保和殿在清代,每三年考试贡士(全国读书人最高级考试)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檐为单翘重昂七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彩斗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

紫禁城屋顶融合“礼”的思想,使得建筑显得井然有序。这三座大殿无论在整个结构,以及各个部件,从基础到整体、从建筑装饰以至施工,都能代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最高典型。从这至高无上的建筑中我们就看到了中国古建筑礼文化对中国人的统治地位。

紫禁城屋顶反映王者礼天敬地的意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以理解为没有法则就没有完美的秩序。“礼”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上通过屋顶造型、色彩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往往形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猜你喜欢

屋顶建筑
借“光”生财的屋顶
请到屋顶转一转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屋顶屋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我家屋顶有只鹳
屋顶的雪(外四首)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