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演唱的“抒情达意”
2016-02-05姜淑珍
姜淑珍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声乐演唱的“抒情达意”
姜淑珍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歌唱是人声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想要更好的呈现一个声乐作品,就需要我们在扎实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织体、伴奏类型,更重要的是从生活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抒情达意”
【关键词】抒情达意;音乐形象; 二度创作
演唱者如何运用声音表达作品,许多人认为是“抒情”或是“达意”。歌唱的目的是抒发人的情感,歌声要声中有情,情中有声,声情并茂,情和声必须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艺术载体之中。想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生活出发。仔细地去观察生活的每个细节,将丰富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
对于如何更好的进行歌唱的抒情表达,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歌唱来源于生活,要了解生活,表现生活
每一首好的作品,总是要体现出深刻的主题思想,或者是对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亦或是表现着某一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要唱好一首作品,表达好这些主体思想,就必须要了解生活,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熟悉生活这条线索,就能更多的挖掘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以便于其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反之,如果缺乏生活经验,或是不能完全从思想情感角度出发,就不能更好的理解和剖析作品的内容,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笔者试图从以下几首声乐作品中阐述抒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首先以《摇篮曲》为例。此曲作为中国民歌已被多次运用到各类音乐的创新当中,如在大家所熟知的电视剧《闯关东》中宋祖英与刘欢合唱的声乐作品《家园》,宋祖英所演唱的部分即由本曲改编。正是有了这些新兴的元素,也才促使《摇篮曲》被全世界所了解与熟知。许多人在演唱时会令观众感觉除了机械的将作品完成,没有体现出任何的情感表达。这其实是只注重了演唱技巧,但却没有考虑到音乐的内涵。之所以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实际上是我们太缺乏生活,不熟悉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所以对作品不能做出深刻的诠释。极力的想从声音上追求效果,因而陷入炫耀自己声音技巧的境地,以填补对作品理解的缺失。笔者认为,演唱应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宣泄。不能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又缺乏应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又如何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如果想较为精准的把握好这首作品,就需要从歌词、曲调中所提供的音乐形象找出情感上的依据。同时,还需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母亲们的形象和她们对孩子情感上的流露。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母亲的形象,演唱者应与多位母亲沟通交流,从中有意识的去吸取生活的养料和捕捉形象。至此演唱者才能开始逐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摇篮曲》的演唱意境就在于母亲对孩子的细腻情感,充分体现出母亲对于怀中宝贝的呵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平和、安详的环境中酣睡与成长,母亲的温柔被孩子无意的享受着,母亲对孩子特有的喃语被孩子习惯的感受着。因此则需要演唱者将这种细腻唱到极致,分寸则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从曲调的掌握到音调中尾音等位置的细节处理都决定着此曲的韵味体现,才能完美的呈现这首作品。
通过多年的演唱经验,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身为一名演唱者应到社会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常走走、多看看、细谈谈。了解各阶层人物的内心与情感并与之成为朋友,这些朋友敢于向你提出严厉的的批评,也会给予你热情和鼓励。一名演唱者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难以生存。
二、演唱的基本修养
在本文中,演唱的基本修养主要指的是“演唱技巧的基本功”。如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即使再了解生活,再详细研究作品也只是纸上谈兵,最终也不能呈现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就会造成艺术作品二度创作的“力不从心。”所以,“基本功”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如果没有精湛的基本功,就无法谈及抒情达意。
许多人在演唱中曾出现过漏气和声音摇摆的问题。漏气是由于声带闭合不严而造成的,使得声音不集中,音色暗淡,没有张力。针对此种状况,应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将气息运用自如。在练声时,当气流达到声门,声带就要马上收缩闭合,使声音自然流动。以上问题的解决,需多练闭口音,稳固气息的运用,使声带自然闭合,令气息达到松弛的状态。声音摇摆是由于错误的模仿颤音,故意抖动咽肌而造成的。声音的感觉摇摆不定,没有弹性。其纠正的方法应是各器官协调运行的情况下产生自然流畅的泛音,即为颤音,然后延长节拍去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基本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见,不正确的声音技巧会有碍于作品的完整表达,更会影响到演唱的感染力与作品的艺术效果。当然,声乐计较绝不仅仅是如此简单,它包含了许多其他技术层面,在此不一一列举。
想要达到歌唱的抒情达意,基本功及成熟的技术技巧是诠释艺术作品中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如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也就很难领会到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即使具备了基本功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更谈不到很好的表现作品了,即演唱的抒情达意。仅靠声音本质好,基本功扎实,还不能成为优秀的演唱者。
三、演唱者是音乐形象的塑造者
歌唱艺术是演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是人们听到歌声就了解作品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而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对于解释音乐的才能,当然不是一日之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对于音乐的灵敏感觉,还应当培养自己的音乐感觉。对音乐思维的能力,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观察到的社会生活变成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和声,变成情感音乐形象,这对于我们抒发音乐情感,领悟音乐的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处理作品的情感时要反复思考,从而使我们在演唱实践中有所依据,也就是在深思熟虑中,有了怎样表现音乐作品的明确概念。只有经过自己运用音乐思维来分析研究作品,处理作品的情感表现,才是主动的创造者。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音乐思维,才能产生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再创造”,才能避免机械地模仿唱片、模仿别人。
再如新疆民歌《玛依拉》,全曲热情奔放,欢快明朗,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年轻哈萨克姑娘的形象。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为了体现出一个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姑娘的可爱形象,需要把第15到19小节“来往人们挤在我的屋檐底下”,速度上做稍慢的处理,强弱上做到变化鲜明,情感表达要深情,之后转入轻快活泼的情绪。在第三段开始处,改为慢速进入,之后还原速。这样,才能表现得更加贴切与完整。总而言之,演唱者应该是艺术作品的诠释者,我们要用歌声来抒发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
四、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而是要把现实生活高度集中、高度概括、高度升华。虽然作品会有很多人演唱,但任何演唱者对所唱的作品,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理解,反复推敲,耐心比对,精雕细琢的下一番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有强大的感染力,才能得到预期的抒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前辈都做过介绍,就笔者个人的体会而言,简要的概括几点:
首先,要做到情真、情深。究竟是“唱歌兼唱情”,还是“唱歌唯唱声”;是歌声亲切、深刻、体会得细致入微;还是浮光掠影,把人物情节表现贴切得体……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作。在以前的演唱过程中,许多人只注重了音色、技巧性高音,却忽视了歌唱的声情并茂,结果唱出来的作品空洞,缺乏独特的个性,仅仅是语言简单的交待,谈不上最起码的动人美感,更谈不上回味隽永。因此,应该是演唱时情和声的统一,不懂得如何抒情、用情,就会使演唱的魅力大打折扣。
其次,要熟悉歌词,丰富想象,表现意境。作品的意境是依赖歌词和情感的搭配,而创作出来的意境的先决条件,只有想象的产生,才会有对作品情感表现的冲动。
演唱者的意境创造,形腔用音,或浓或淡,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要设计得当。在演唱的二度创作中,要仔细研究歌词,伴奏的内涵外延,再找出整个曲子的基调是什么,高潮又在哪里,每一段重点句在哪里,每一句的重点词都是哪些,特别是要注意歌词语句重音的渲染,这些案头工作绝不能减少,且越细越好。
然而,视唱声乐作品开始要轻轻地反复的哼唱及富有情感的朗诵歌词,在哼唱及朗诵中去逐步体会感情,必要时找些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做参考,从而对词,曲,伴奏,都有深刻的理解,即感性上的认识,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作品所呈现出的情境当中,使演唱及情感更加深邃,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完成任何一首作品时,这个磨练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要掌握风格,表现个性。演唱者擅长于某一种特定风格的演唱方式是可以的,但切忌把中外古今,喜怒哀乐,东西南北,都唱成一种风格。缺乏个性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感动听众的。一个演唱者,除了自己擅长的作品风格外,对其他作品也应唱到曲风不同,多展异彩,这是演唱者应具备的能力。
以《长城谣》这首歌曲的处理为例: 首先要准确的捕捉歌曲的音乐形象。《长城谣》是电影《关山万里》中的插曲。由潘孑农、刘雪庵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所创作。影片讲述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的一位京剧艺人,携妻女流亡于关内,在颠沛流离之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在故事里,幼女于流亡的途中走失,被一音乐家收养。而后,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汇演上,此幼女演唱了一首《长城谣》,这是音乐家根据幼女父亲编的小曲谱成的。这首歌使他们父女团圆,却仍然回不了家乡。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不过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没多久,《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所演唱。不久19岁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唱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这首歌曲更加广为传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长城谣》这首歌情绪悲壮、苍凉,充满了对敌人的仇和恨,对家乡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旋律的两段歌词应有对应地唱出歌颂、仇恨、苦难和斗争的不同情绪内容。因此,在演唱中,就应特别注意对同一曲调要唱两个内容,两种情感时,从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演唱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变化。如在演唱第一段的前两句时,要唱得亲切、流畅、热烈。努力表现对家乡丰收美景的赞美和无限的思念。如唱第一段的后两句时,要唱的低沉、悲愤、凄凉。表现一种家乡人民被迫流亡的痛苦情绪。而在演唱第二段时要尽量地抒发人们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热情。其次,要掌握好歌曲的速度和力度。《长城谣》是一首抒情歌曲,它在短短的两歌段词中,唱出了集中不同的情绪和内容。因此,在演唱中要有丰富的力度变化,随着内容的要求,可选择各种层次的力度去表现作品的张力。演唱时速度不宜过快,最后还要处理好歌曲的高潮部分,如第二段后两句,“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演唱时要充满激情,增强声音的力度,要唱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由此可见,对于作品的一度创作,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构思,而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感觉,演唱者只能尽量靠近与推敲。演唱者作为二度创作者对于作品亦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因此或与作者的一度创作有着较小的出入与差别。但要在尽量尊重作者意图的基础之上,方可加入演唱者自己通过生活感悟所总结提炼出的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以上要求,演唱者才能更好的对作品进行“抒情达意”。
五、演唱者对于伴奏的理解
声乐作品是由“词,曲,唱、伴”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者如不能体会到伴奏的意境,音色对比的魅力,速度,力度的巧妙处理,只是顾及到旋律,就无法使歌唱达到更高的境界。红花绿叶互为相称,有许多意境,形象,感情是需要伴奏来完成的,因此演唱者要把钢琴作为必修课,这是理解伴奏在作品中存在意义的有效渠道。此外,平时多浏览与对比中外的优秀作品能使演唱者的欣赏及表演水平得到积累与提升,如若缺少广听博闻,要求有更高的造诣那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抒情达意”,它能发人深思,经得起再三推敲,有“曲尽意无穷”之妙。要做到达意,必须从抒情着手,认真,细致的了解作品内涵与其严谨的风格。只有细心推敲,全面了解,结合作者的意图以及曲式的变换等等才能掌握好演唱中抒情达意的准确程度。
作者简介:姜淑珍(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