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众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2016-02-05

魅力中国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价值观

芦 苇

(安徽省合肥省肥西县委党校 安徽 合肥 231200)

推进大众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芦 苇

(安徽省合肥省肥西县委党校 安徽 合肥 231200)

大众文化自信体现了广大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只有实现大众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的自信。

大众文化;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列,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我国大众而言,文化自信体现了广大群众对所属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抵制消极文化入侵,积极弘扬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切优秀文化。

一、推进大众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消极文化入侵是难点。大众文化是以文化产业的形式生产、复制,以商品性、形象性、休闲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民大众为对象,以商业消费为原则,以满足大众的生存、娱乐,发展为宗旨。大众文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内容广泛的文化产品和充满激情的文艺表演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大众文化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形式日新月异,对大众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精品与俗品共存,高尚和卑劣同行,由于受到资本的控制,利润的诱惑,大众文化中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大行其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迷信邪说甚嚣尘上。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非理性化价值导向泛滥成灾。一味追求商业价值和迎合观众导致影视作品“三俗”泛滥,虚假戏说历史和胡编乱造导致影视作品“邪说”成灾,单纯追求外表华丽的外景和强大的明星阵容,导致文艺作品“价值真空”或“价值错位”。第二、“普世价值”观念入侵潜移默化。全球化的兴起、网络的迅速发展,西方大众文化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其宣扬的“普世价值”、“美国精神”等,对我国大众价值倾向产生强烈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弱化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西方文化入侵的负面作用严重侵蚀着年轻一代的中国人。第三、以“官本位”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对权力的追逐导致人性的扭曲,对权力与金钱的盲目崇拜以及二者肆无忌惮的结合,是对大众文化自信最有力的摧残。第四、精品大众文化品牌发展缓慢。体现“中国精神”的大众文化精品缺乏,走出国门产生巨大影响的更为罕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性大众文化品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实现大众文化自信,必须辨识真伪、扬长避短,坚决抵制消极文化因素的侵蚀。

二、推进大众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关键。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松散、开放、商业化的文化形态,总是反映特定形式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主流价值观还是边缘化、弱势化的价值观,都可以利用合适的手段在大众文化中得以表现,因此,推动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共长尤为必要,我们所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总体性,它必须转化成具体价值观,并通过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外在表现说理教化,润物无声、才能促使大众认同并转化为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平台,借助媒体传播手段,主动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大众文化的接地气、易传颂,影响广的优势,与各种社会思潮、歪理邪说,进行同台博弈,最终达到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生长,实现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接受,“官方文化”向“大众文化”的积极转化。同时,作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迎接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努力做到: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华,不仅决定着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努力做到用平实易懂的话语代替艰涩深奥的理论表达,把抽象的原则和要求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行动,将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众文化之中,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其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要积极寻找核心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契合点,通过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促进理论与实践,传统文化精华、西文化文化精华与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借助新兴媒体的强大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运用生动活泼的群众乐于参与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五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第二、促进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现,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有利于与不利于认同的因素并存,而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经济领域的诚信问题,文化领域的“西化”问题,生态环境领域的破坏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众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此解决大众文化认同问题首先要解决领导干部价值认同问题,坚决遏制“四风”和党内腐败,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而有果,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大众认同的关键。其次要解决私有化及其负面影响,当前金钱万能、剥削无罪等观念,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行为在经济领域广泛存在,严重削弱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再次要学会利用多种手段,多样形式对付外来腐朽文化入侵,国内庸俗文化生长,净化社会生活空间,加大主流文化平台建设,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平台的建设,要找对载体,最重要的载体是每一颗大众胸中搏动的、带血的心,长时间以来,冠冕堂皇的口号、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少见,但是往往无效,就是因为我们所倡导、呼唤的至善至美至真的那些道德精神,缺少一颗颗平凡人心将其承载。

三、推进大众文化自信,促使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机接轨是根本。中华民族在 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充分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又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今天我们要增强大众文化自信,就应走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第一、要把两个传统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激发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与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虚无主义只能割断民族的精神命脉,造成大众思想混乱、信念崩塌。古代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实践相结合,才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积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协调、相适应的路径,让人民大众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锐意进取、包容大气,为大众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要把两个传统融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提升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力。树立大众文化自信心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正确认识当代的改革开放实际、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既可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软实力,也可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包袱。学会扬弃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科学分析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不断提升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学会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更应用好世界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各种文化的对话、交流、融合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吸纳和分享中提升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1]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心的来源 刘建军 《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

[2]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寇清杰 2015年第5期

芦苇 安徽省肥西县委党校(1966年5月 女 安徽肥西 讲师 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县域经济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