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承传和发展
2016-02-05文岚
文 岚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 南充 637131
浅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承传和发展
文岚*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南充6371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常态,如何在新的常态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承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新常态;承传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承传和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过程,在这个反抗运动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打败帝国主义。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学习过西方的思想,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主,结果都失败了。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向俄国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考中国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出现了大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队伍日益扩大。这一切为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党的创建初期,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恽代英、张太雷、陈独秀、蔡和森等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19年10月和11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在其后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在革命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形成了初步成果。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在是党在关键时刻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他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问题和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1942年开始,我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整风运动。经过整风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形成了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又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重要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
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承传和发展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表现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等,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不仅是我国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1.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列宁说:“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历史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内容。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它包括工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高价值和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以生态建设为宗旨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人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而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涉及世界各个国家,成为全球问题。这些发展中的矛盾深刻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经过60多年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根本宗旨。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发挥作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科技革命,不断变革着人们的实践方式,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
今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时期党中央作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三、结语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在不同以往,常态意为增长更趋平稳,增长速度适宜,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更加和谐。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要求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
[2]新华网.十八大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4.htm.
文岚(1980-),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F124;F091.91
A
1006-0049-(2016)15-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