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以《伦敦新闻画报》①为例
2016-02-05吴小龙
吴小龙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以《伦敦新闻画报》①为例
吴小龙*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社会形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它是传统思潮与新思潮不断冲击而又相互融合的产物。在英国画家沃格曼、辛普森等西方人视角下,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剖析,使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表现得更加客观、真实、饱满。
中国形象;沃格曼;辛普森;英国视角
一、沃格曼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沃格曼是《伦敦新闻画报》于1857年被派往中国的第一个特约画家兼记者,记录了诸多关于晚清中国的速写和报道,涉及范围广泛,笔者将通过沃格曼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窥探他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一)耐心、精细的中国人形象
在西方人看来,耐心、精细乃是晚清中国人之天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性格特征对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
中国人耐心、精细的这一形象给西方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茶树的种植及茶叶的生产。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茶都是不可缺少的饮品,茶叶的种植与收获应该是一种“精耕细作”之活,其对生长条件、采摘条件的要求都十分的苛刻。从种茶到采茶,一整套的工夫及诸多细节都丝毫不能有差错,因此要想茶叶生长和收成都好,这对于采茶女来说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练就一身耐心、细心、有心十分必要。
耐心、精细这一形象从中国妇女发型设计上亦能体现出来。作者认为中国妇女所做的发型十分奇特,人们用一种从木头刨花中提炼出来的树胶使头发保持各种不同的形状,一种发型看起来酷似一把茶壶的柄。而且每个年龄段女子的发型又互不相同,年龄与发型相互映衬,甚至可以根据发型来判断该女子的大致年龄,同样地不同的场合所梳成的发型也不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耐心、精细应该中国人所特有的气质。
(二)麻木不仁的鸦片鬼形象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利用东印度公司,公开地向中国大规模输入鸦片,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实行鸦片贸易,捞取巨大利益。在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中,中国无疑处于被动地位,鸦片鬼的财富大量流失的同时,身体也受到严重损害,最终以生命作为代价献给了“鸦片事业”。
在《伦敦新闻画报》中记录了一个富家子弟吸食鸦片整个过程的特写和报道:一位家境殷实的老爷躺在床上享受着吸食鸦片的快感,旁边有妻子陪伴、奴婢伺候,本来生活很幸福,但是渐渐地身体虚弱,精神萎靡,瘦削不堪,家里值钱的东西大都变卖,以此来支付吸食鸦片的花销,此时的老爷精神意志完全被摧毁,为了能够吸食鸦片不惜做任何事,最终不堪忍受烟瘾的折磨去世了。
鸦片的危害是极大的,正如辛普森笔下的鸦片鬼形象,使一个相貌英俊、面向红润、高大挺拔的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变成一个双眼无神、面色苍白、弯腰驼背的“老人”,毋庸置疑,中国人吸食鸦片在造成了大量的钱财流失、浪费的同时也损害身体健康、消磨精神意志。
二、辛普森笔下的中国形象
辛普森,英国著名的写生画家和战地记者,于1872年被派往中国,为英国提供了众多有关中国其他方面的报道与速写,包括中国的风俗、中国的建筑等,辛普森凭借其精湛的画技,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形象。
(一)一成不变的中国人形象
在西方人看来,晚清中国人所特有的“气质”就是保守,他们会有意识地将一种风俗变成习惯,转化为一种一成不变的标志,为世代所沿袭。而这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似乎丧失了创新的能力,被一成不变的枷锁所束缚。
针对中国的教育与文化方面,美国著名传教士何天爵指出“从古代到现代的一千多年以来,中国教育的实质内容并没有经历什么变化”②,无论在什么时代,中国总在训导人们如何安身立命,利用文化净化人们的思想,从而使人们循规蹈矩,服从统治和约束,正是所谓的教育与文化服从政治的表现,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地去做某种特定的事情。
在《伦敦新闻画报》中有英国画家辛普森对中国风俗的速写及报道,在他看来,最能体现保守、一成不变气质的当属晚清中国的婚俗。正如美国明恩溥所言“风俗和语言一经形成,就好似凝固的石膏,你可以打碎他,却无法改变它的形状。”③中国的婚俗亦是如此,延续千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如既往地传承下来,婚礼严格按照特定程序及祖宗规矩进行,没人想过去改变,似乎一经变样便是大逆不道,直接将中国人一成不变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等级森严的晚清形象
提及晚清社会的等级森严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男尊女卑现象,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社会等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无法逾越的标尺。晚清社会这种等级观念仍很普遍,将其定格为以等级森严也毫不夸张,晚清社会等级分明,官衔、地位等不可逾越,甚至建筑风格、参拜礼仪、社会风俗、颜色使用等对不同阶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清朝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度,碰到主子或高一级的官员(尤其是觐见皇帝)都要行参拜之礼,“觐见问题”无疑是等级观念的最直接的体现。所有来觐见天子的人都必须三跪九叩。中国的皇帝不承认世界上还有其他人可以具有跟他同样的权力。因此不难想象画报中有关中国同治皇帝的画像是临摹一张中国人画的皇帝肖像画而成,因为晚清社会等级森严,皇帝地位至高无上,是不会为了画家或是摄影师而屈尊摆各种姿势。
三、结语
中国形象,有着大众形象的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以《伦敦新闻画报》为例,将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整理总结,笔者了解到西方人在观察中国人的角度不同,亦或受某些个体或书籍的影响,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也就会不同。“英国视角”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中国形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角度充当着认识中国形象的一面西洋镜,起着警示作用。
[注释]
①《伦敦新闻画报》由赫伯特·英格拉姆(Herbert Ingram,)创刊于1842年5月14日,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以图像为主的画报,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以图像为主要特色来报道新闻的周刊.
②[美]何天爵著,鞠万安译.《真正的中国佬》.中华书局第,195.
③[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译林出版社,102.
吴小龙(1993-),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G212
A
1006-0049-(2016)15-0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