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和剩女社会现象分析
2016-02-05郭青
郭 青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剩男和剩女社会现象分析
郭青*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本文对社会上的“剩男”和“剩女”现象做了简单分析,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阐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婚姻挤压和择偶梯度影响。主观原因主要是现如今婚姻观的改变和择偶要求的变化,女性在择偶中选择条件更加多元化,要求也更加苛刻。
剩男;剩女;婚姻挤压;生育偏好;择偶梯度;婚姻观
一、现象描述
最近几年,“剩男”“剩女”两词经常出现在大众和公共媒体中。关于“剩男”“剩女”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所谓“剩男”主要是指对于年龄在30岁以上还是单身的男性。“光棍”也成了代表未婚大龄男青年的一致称谓。光棍节近些年应运而生,并且从网络中走向社会。每年的11月11日被称之为光棍节,光棍节也成为年轻人每年要过的节日。光棍节产生之初,主要指的是单身男性。不过如今,剩女也越来越多,单身的不仅只有男性,越来越多的女性也逐渐被剩下。[1]
“剩女”是指已经经过了社会上和法律上普遍认同的结婚年龄,但仍然未婚的女性。一般广义上是指在27岁或者以上未婚的单身女性(有的解释是指30岁以上),对于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当然也会有比较差的条件。教育部于2007年8月将“剩女”纳入到新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更多的新兴词汇,例如“剩斗士”、“必胜客”和“剩者为王”还有“齐天大剩”等等都用来描述当今剩女的现象,充分反映当今剩女现象是越来越严重。[2]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婚姻挤压
从1980年开始,30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偏高状态,正常值是在102至107之间,而我国在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17.86,2009年为119.45,在2010年117.94,和2011年的117,78.[3]在2004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竟高达121.18,远高于正常值。长期以来,我国男婴出生人数高于女婴出生人数。虽然在2009年只有出生性别比开始下降,但是差距仍然很大。
而对于我国失衡的出生性别比,主要原因为受我国传统的生育性别偏好影响,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倡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在生育政策的限制下,多数人选择生男婴。在1980年以前没有生育政策的限制和无法对性别进行鉴定,生育水平一直处于自然生育。随着技术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性别比越来越高。在1980年以后的30年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处在较高水平,极度偏离正常值。当然现实中也存在对女婴的瞒报漏报,甚至存在溺女婴现象。[4]
女性存在的婚姻挤压问题和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存在的方式和表现不同,未婚男性群体主要是集中在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未婚女性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中。按照受教育文化程度来分,未受过教育的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未婚率为,受过小初中教育的未婚率,受过高中教育的未婚率为,对于受到专科教育的未婚率为,受到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未婚率为。有研究调查表明,女性的文化水平越高,越容易未婚。一些女博士表示在相亲中,对方一听他们的学历根本没有第二次见面的机会,所以久而久之他们就“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学历。[5]
2.择偶梯度原则[6]
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的选择一般都遵循择偶梯度原则。择偶梯度原则主要是指在婚姻选择中,我国历来遵循“男高女低”原则。男性一般愿意寻找比自己年龄小,学历水平比自己低,身高低于自己,收入低于自己的女性。女性一般愿意寻找年龄要大于自己,学历水平高于自己,收入和家庭条件优于自己的男性。
对于处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男性和在大城市中学历较高的女性来说,由于择偶梯度的限制,他们往往很难找到适婚对象,从而“被剩下”。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大,可供女性选择的男性就会越来越少。一般来说女性倾向选择比自己大3岁的男性,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可以选择年龄层范围更大一些,男性可以选择比自己小2到5岁的女性,甚至可以选择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在大城市中“三高”女性的选择面就会窄一点,比他们优秀的男性资源比较稀缺。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女性资源的稀缺,甚至出现了“买新娘”的现象。
(二)主观原因[2]
城市中的大龄未婚女性,受到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对婚姻的认可还有对自我事业的追求都影响着女性在择偶。城市女性认可择偶在年龄中的“男大女小”模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经济和生活中更加独立,物质独立经济独立,不再需要依赖男性来改变。随意他们对婚姻的追求更多的是爱情至上,对感情纯粹的追求。在他们心中的另一半是完美男性,对男性在精神和物质的要求比较高。大龄未婚女性由于惧怕选择的另一半不理想,宁愿单身也不结婚,他们认为婚姻不好还不如单身。教育和收入水平越高,对单身的的认可度也就越高。
三、结语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建立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有句古话,三十而立,三十岁是成家立业的分界线。大龄青年的婚姻解决问题,不仅涉及“小家”,还影响“大家”的发展。
我国2015年十八大所通过的关于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有助于减缓我国将来性别比失衡问题,减轻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取消了晚婚晚育的假期奖励,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单身男女在适婚年龄尽快成家立业。
“剩男”和“剩女”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但其数量和群体大小的控制还需要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剩女在择偶中,要适当放低要求,切合实际。追求爱情没有错,但是要树立现实的择偶观,勇敢面对婚姻。生活中要拓宽生活圈子,多结交朋友。
[1]张洪纲.从婚姻挤压到“光棍”的认识误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8-43.
[2]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222-223.
[3]孙炜红,谭远发.1989-2030年中国人口婚姻挤压研究[J].青年研究,2015(5):78-79.
[4]孙琼如.中国出生人口比:三十年研究回顾与述评[J].人口与发展,2013(5):95-96.
[5]靳小怡,谢娅婷.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J].人口学刊,2013(199):15-16.
[6]唐美玲.“剩男”和“剩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挤压[J].青年探索,2010(6):8-9.
郭青,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C913.1
A
1006-0049-(2016)15-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