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实先行 用事实说话——小议新闻报道中立场预设的二律背反
2016-02-05沈怡
沈 怡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以事实先行用事实说话
——小议新闻报道中立场预设的二律背反
沈怡*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新闻从业人员应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将新闻事实呈现于读者面前,体现应有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报道中是否能够立场预设,看似是个悖论,究其实质,笔者认为,对于新闻记者将要报道的新闻点可做适当的立场预设,以做好必备的采访工作;而对新闻事实本身不能进行立场预设,应还原新闻事实之本来面目。
关键词:立场预设;二律背反;新闻;真实性
一、新闻事实不容歪曲捏造
《新民周刊》记者杨江结合2013年2月7日《人物》杂志发表一篇关于袁厉害的长篇报道——《厉害女士》的事件,因采访过程中,多数记者对“袁厉害到底有多少房产”都心存疑虑,都要寻找的是“房子与孩子有多少关联”。但《人物》杂志发布的文章从新闻角度来看找不到证据,记者便强行引导读者,最终并没找到袁厉害利用孩子做房地产生意的关联,因此就以房子进行推断。正是基于这点,引发了读者的争议以及媒体同行的批评。“把心态放平,你就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者不要做判官,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伟大,那么正当。”如何适当处理立场问题?杨江回答说,立场必须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校正。质疑本身没有问题,但绝不能偏执!记者到了现场后,调查发现真相与当初预判不同,记者应尊重事实,不能和真相过不去。
二、扬弃“以偏概全”的情绪化报道
最近两年,“民生新闻”大行其道,可是,因为一些媒体过分强调维护百姓权益,不少编辑记者在还未采访之前就抛弃了中立的立场,感情用事,以自己的预设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取合。一些记者见到了消费投诉就立刻想到“假冒伪劣、黑心商家”的大帽子,而不愿对其他的当事人进行实地采访;见到弱势者只会哀其不幸,而将其不幸的责任一味推给社会:对于市民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等方面一些具体生活问题,不是切实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将问题加以平面化的张扬,忽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采访。这些都是关于市民话语中的主观化、非理性化、平面化的表现。这样的新闻不但不能对舆论进行引导,只会将问题简单化,而将社会矛盾激化。同样,回顾媒体在公众抵制福建归真堂药业上市和反对“活熊取胆”一事的报道上,纵使在传播动物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功不可没。然而,一个热点新闻在冷却下来之后,仍值得反思。在整个事件报道中存在情绪化报道、娱乐化方式蔓延的倾向,甚至被网络舆论所引导,报道整体呈现一边倒的倾向,恰恰消解了其推进动物保护意识方面的意义,因而有讨论反思的必要。如此这般,正因记者在采访前就已经产生预设立场,为吸引眼球,迎合网友意见,也是产生报道情绪化的一个原因。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媒体普遍采纳了某国际性组织使用的“活熊取胆”表述,给公众造成“从活熊身上直接获取器官”的第一印象,误导公众情感在宣传上使用了一些不全面也不完全准确的信息,混淆了人们的判断。甚至传统媒体在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为吸引眼球,迎合网友意见,产生情绪化等歪曲事实的报道。不过,对于上述新闻热点,《文汇报》刊登的《善待动物关乎公平正义与是非》一文始终采用客观的态度,取得较佳传播效果。通过该报记者与世界著名动物伦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教授的犀利的问答与对话,让事实还原本真,让大众趋于理性。
三、记者应具备独立判断和思辨能力
2013年12月2日,北京朝阳区一名女子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命抱住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次日上午,一则名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新闻刊登在各大门户网站,判断该女子有讹诈外国男子的嫌疑。一时间“丢人”“可耻”之声甚嚣尘上。然而,随着事件的调查和现场视频的曝光,事实的真相是这名外籍男子确实撞到了大妈,且为无证驾驶。从“讹人”到被撞,事件遭遇了戏剧性的逆转,如同一场荒唐的闹剧。而在这场纷纷扰扰的闹剧背后,新闻媒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记者在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应也不能被网络舆论、微博信息所裹挟,更不能在没有事实面前肆意用立场预设的情景作为事实进行报道。
当然,立场预设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也存在一定的合理的地方,对于新闻点可以进行预设。这样的预设其实就是记者在采访新闻事件主体前所进行的必要的准备工作。《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先生曾经说过,预判的好处是争取时间。所谓的预设立场,就是强调记者去现场前做好必备的准备工作。赢得了最关键的“黄金时间”,保证了调查的及时性。某次山西重大事故一发生,某位资深记者便最快时间得到了当地人提供的线索,第一时间得到了死亡人数,并现场拍照录音取证,抢到了最宝贵的“黄金时间”。面对这样事件的采访,做好适当的立场预设,不是完全的无凭无据、想“设”就“设”,而必须以事先的调查为基础,从与该地区有关的线索中找到证据和信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一定的立场预设。
[参考文献]
[1]杨江.从《厉害女士》一文看媒体立场预设[J].新闻记者,2013,03:55-57.
[2]胡展奋.深度报道的立场预设和写作技巧[EB/OL].21CN新闻,http://news.21cn.com/domestic/yaowen/a/2011/0714/18/8615268.shtml,2016-3-2.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100-01
*作者简介:沈怡(1986-),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是每个人因立场不同,看待事物角度、态度、理解程度都大相径庭。所谓立场就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普通人预设立场,最多是为了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新闻人也习惯了“预设立场”,那就会在伤害媒体伦理的同时,既无助于对事实真相的呈现,更可能伤害媒体公信力,而媒体人带着主观偏好有时会影响到对事实的判断。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在新闻报道立场预设中这场悖论之争中,笔者认为:对待新闻点可以做适当的立场预设,而事实本身不能也不应立场预设。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精神记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